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庄暴见孟子》一文中,有一段孟子与齐王的精采对话:他日,(孟子)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从引文可知,这一段文字完全记叙孟子与齐王的对话,书面上用「曰」字分别引出二人的淡  相似文献   

2.
句式(译意)不亦……乎?「.不也……吗?」得无(无乃)……乎(与)?〔.该不会……吧?〕〔.恐怕……吧?〕何(何以、何故)……为?仁.为什么……呢?〕孰与……?〔.与……相比……?」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l……?]如(若、奈)……何?〔.把……怎么样呢?〕 例句(译句)▲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你那么纯正聪明却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吗?▲日食饮得无衰乎?—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求,无乃尔是过与!—求,恐怕该责备你吧!▲是社极之臣也,何以伐为?—这是鲁国的社程之臣啊,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诸…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尚安事客!」课本注释:「还要门客做什么呢?安事,何用。」一些古文选读本对此句的注释也大体与课本相同。如《历代文选》注为:「还要宾客干什么呢?」《古代散文选》注为:「还用门客做什么呢?事,用。」显然,以上注释都将「事」训为「用」。将「事」训为「用」,古籍中未见例证。我倒认为莫若将「事」仍作「侍奉、供养」解。  相似文献   

4.
秀才读别字     
曩有一秀才,喜读书,然别字甚多。一日,适有友人造访,见而问之曰:「兄看何书?」答曰:「《水许》。」友人异之,曰:「书亦甚矣,然《水许]一书,实所未闻。请教书中所载,均为何人?」答曰:「有一李达。」友曰:  相似文献   

5.
「より」与「何より」都是日语中经常出现单词。「より」有两种词性:副词、格助词。「何より」是由「何」和「より」组成的短语。对于「何より」中的「より」的词性,一般认为是助词。有的甚至明确指出「何より」中的「より」是格助词。那么「何より」中的「より」究竟是什么词性呢?此文作者综合了各家关于助词、格助词、副助词的说法,结合具体的例句,通过分析论证指出「何より」中的「より」是助词但并非格助词,并且经过进一步研究论证指出「何より」中的「より」其实是一个副助词。  相似文献   

6.
音乐小幽默     
遗嘱朋友:「夫人,你丈夫死前留下遗嘱,一定要把他的横笛和他同葬,你以为如何?」夫人:「哦,幸亏他不是一位钢琴家!」  相似文献   

7.
一次,古希腊的的哲学家捷诺的学生问他:「老师,为什么我们提出的问题您都能回答呢?」捷诺用手杖在沙地上画了大小两个同心圆,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懂吗?」  相似文献   

8.
「结婚」一词通过电影、电视以及参加婚礼活动等进入了孩子的脑中。他们不由地产生了一串串问号:「什么是结婚?」「新娘子是什么意思?」他们还玩起结婚游戏,甚至以「结婚」一诃相戏谑。对这些问题回避是行不通的。有一次,我直率地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结婚?」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争着回答:「我爸爸说,结婚就是生孩子。」「结婚就是发喜  相似文献   

9.
如此「視察」吃午飯的鐘聲響了,王、李兩位老師走入飯廳,發现隣桌上少兩個人,一位是校長,一位是教導主任。王:「今天校長和主任怎麼不來吃飯呀?」李:「聽說上午江蘇省教育廳來了一位視察員,校長和主任大概是陪他去了。」正說間,迎面的玻璃窗前,有位工友同志端着一個捧盤走過,盤上冒着熱騰騰的香氣。王、李兩位老師不約而同地向捧盤裏看了一下,原來是一碗紅燒肉,一盤煮鏈魚,一缽清燉鷄,還有……。王老師向那位工友同志問道:「喂!老林,送到哪兒去呀?」老林邊走邊答道:「校長的房間裏。」這樣,王、李兩位老師才明白校長和教導主任為什麼不到飯廳吃饭的原因。一連三天,校長和主任都沒有到飯廳來吃飯,這也就說明了這位視察先生還沒有走。王、李二人又談起來。王:「從校長那兒可會聽說這位視察先生來的主要任務是什麼嗎?」李:「據說是普遍了解情况,重點調查去年兩班新生的成績。」王:「那就奇怪了!既然是普遍了解情况,為什麼其他的師生員工一個也沒有見過他的面呢?重  相似文献   

10.
对《郩之战》“何施之为”一句,教材注释有如下几种:84年版:[奉则无礼,何施之为」秦国就是无礼,要报答什么呢?则,即、就是。“何……之为”是古代常用的反问句式。何,宾语。之,助词。为,语气词。 87年版:秦国就是无礼,算是什么恩惠呢?“何……之……”是固定结构,何施,前置以加强语气。之,助词。为,算是。 90年版:秦国就是无礼,为什么要报答它呢?为,表示疑问语气。何施,宾语,前置以加强语气。之,助词。笔者以为,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再看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11.
《木兰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思」「忆」二字作何解?课后注释曰:「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忆,思念」。不难看出课文是将「思、忆」注作「想」。笔者认为「思、忆」当训为「愁」。「何所思」、「何所忆」即「有什么忧愁」或「愁的是什么」。诗的开篇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就透出了木兰愁苦忧思的端倪。这位热爱生活、勤劳纯洁的少女,  相似文献   

12.
关于「何しろ」和「何にしろ」这两个词,一般来说,前者主要是作副词使用,后者属于复合助词「にしろ」前接不定词的用法。然而,「何にしろ」除了这种用法以外,还可作副词使用,作副词使用时,不仅在用法上与「何しろ」完全相同,而且在形态上还与「何しろ」有着内在的联系。本文拟以这两个副词的形态为中心,通过语料库的数据统计分析,揭示「何しろ」和「何にしろ」在形态上所表现出的一词化倾向。  相似文献   

13.
問題解答     
問:在職工業餘學校中是否可以開展教學競賽?可否進行評選模範? (綜合讀者問) 答: 自從今年八月號「人民教育」發表「教學競賽應全部停止」的社論以後,很多職工業餘教育工作者來信詢問:「教學競賽應全部停止,是否包括職工業餘學校呢?」有的也提出:「職工業餘學校不能搞學習競賽,是否還可以評選模範學員呢?」這些問題很重要,是必須要明確的。所提兩個問題,應該加以區別。教學競賽應全部停止是包括職工業餘學校在內的。但職工業餘學校則可以在經常的學習中,評選模範教師、模範學員。職工業餘學校,所以和一般學校一樣地應停止教學競賽,這是因為職工業餘教育的教學和普通學校一樣,也不能「企圖以突擊的、簡單的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事實上,在有些學校中由於搞教學競賽,已經出了偏差。比如,因為教學  相似文献   

14.
一明確學習目的,提高學習質量、「學習是青年更加特别突出的任務」。而明確學生的學習目的、提高學習質量,是班主任的首要工作。我班有許多學生對學習目的是不明確的。我會和幾個學生談:「你將來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有的說,還沒有想到;有的說,出校後掙點錢養家;有的說,願意當醫生,因為乾淨、輕巧、還掙錢多。……可以肯定,學習思想模糊,是學生不認真學習、粗枝大葉的重要原因。因此便需要使學生看到祖國未來的光輝前途,樹立為祖國而學習的遠大理想。我曾給他们講:「卓婭和舒拉的故事」、「普通一兵」、「軍校學生的幸福」、「毛澤東的青年時代」、「劉胡蘭小傅」……的故事,以馬特洛索夫和卓婭的崇高理想吸引學生。然後又通過各種  相似文献   

15.
偏旁≠部首     
偏旁≠部首●广州市海珠区教师进修学校黎永兢曾有不少同行弄不清偏旁和部首的关系,例如:「木」既是「杆」的偏旁,也是「杆」的部首,那「木」是否也是「本」的偏旁和部首呢?偏旁是不是部首?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弄清什么是偏旁,什么是部首,二者之间有何联系与区...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严肃音乐已经过时了,流行音乐才是最时髦的艺术。」更多的人则认为:「严肃音乐,特别是交响乐,只能供少数人欣赏,没有通俗音乐大众化。」听听这些说法,再看看当前严肃音乐所处的窘境,人们禁不住要问:「严肃音乐该向何处去?」道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墨守成规,高高在上。使自己长期处于曲高和寡的处境,最终走向自我窒息,另一条是在正视现实的前提下积极革新形式,开创蹊径,求得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谈话课上,老师问:「小朋友,星期天你们帮助妈妈做了些什么,」孩子们抢着回答:「我帮妈妈洗碗了。」「我帮妈妈摘菜了。」「吃饭时,我分碗筷了。」「我倒垃圾了。」「我洗手绢、洗袜子了。」「等等。唯独露露低头不语,用力玩自己的手指。老师见她不高兴,就过去轻声问:「露露,你怎么不说话呢?」这一问问得露露的眼泪扑籁籁往下掉,她一边抹泪一边说:「妈妈不让我做!」老师立刻安慰她说:「我知  相似文献   

18.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这是为什么呢?据南宋洪迈所著《容斋随笔》介绍,「苏公谪居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始自称东坡居士……盖专慕白乐天而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放到忠州(今四川省忠县)任刺史,在城东坡种了不少树。那时,他抱定「达到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宗旨。他寄情于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文言文中,文言虚词"何"形成的固定结构频繁出现,研究并掌握它的规律,对于理解文句含义,翻译文言文以及从事中学文言文教学,都大有裨益。下面,梳理一下文言虚词"何"所形成的固定结构,以供大家参考:一、何……为疑问代词"何"同语气助词"为"配合,问者对问题有疑惑,要求对方回答。可译为"为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例如: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三五年五月,史達林同志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的紅軍學院學生畢業典禮大會上的演說中,提到應當特別重視人材,特別重視幹部的問題。史達林同志特別批評在實際工作中,有些人存在著一種「豈有此理」的對待人材的態度。本來,我們應該對於在我們革命隊伍中的無論「大」「小」工作者,都要表現出最關切的態度,都要殷勤地培植他們。可是,有些人對待人材竟是一種「官僚主義的刻薄態度」,一種「簡直豈有此理的態度」。史達林同志隨即談到了一個很深刻動人的故事,他說: 「說到這裏,我回想起了我被流放在西伯裏亞時所碰見的一件故事。這是在春天漲水時發生的。當時有三十個人跑到河裏去撈取波濤洶湧的大河所沖下來的木料。到黃昏的時候,他們回到村莊來了,可是缺少了一個同伴,當我問第三十個人在那裏時,他們就冷淡地回答道:第三十個人「留在那裏了」。我問:「怎麽會留在那裏呢?」。他們又同樣冷淡地回答道:「那還要問什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