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12月1日是第2 2个世界艾滋病防治日。在2001年6月,联合国大会就艾滋病问题特别会议通过了《关于艾滋病问题的承诺宣言》,时隔8年,国际社会为防治艾滋病做出了不懈努力,全球2008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约为270万人,比8年前下降了17%。但我国艾滋病流行仍处于快速增长期,并且因传播途径的改变,已发出了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危险讯号。  相似文献   

2.
世界卫生组织1988年1月确定,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其目的在于提高公众对艾滋病危害的认识,更有效地唤醒人们采取措施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号召世界各国在这一天举办各种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从1988年第一个世界艾滋病日起,我国报纸就开始了对艾滋病议题有意识的报道。  相似文献   

3.
陶婵 《新闻三昧》2006,(4):30-32
若要盘点2005医疗报道的热点,我想艾滋病感染者敢于公众前亮相肯定是其中之一。在第17个“世界艾滋病日”时,人们看到佩戴着爱心红丝带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到北京佑安医院看望艾滋病人,他微笑着和艾滋病患者握手,深情地询问他们的病情。而在第18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时,北京艾滋病感染者——孟林(化名),作为北京市第一个登台亮相的艾滋病感染者,希望得到社会和政府对艾滋病感染者更多的支持和关怀,从而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作为一名记者,我有幸与他进行了一次直面的对话。他们不愿意面对公众去年的11月27日,本是一个如往常一样寒冷的冬日,可对…  相似文献   

4.
2008年12月1日是第21个世界艾滋病日。与2007年相同,今年的宣传口号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主题为领导,意在突出领导者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胡锦涛和温家宝分别对艾滋病患者进行了探访。  相似文献   

5.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在这一天举办各种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2007年12月1日,胡锦涛同志看望艾滋病患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视和对患者的关怀。本文分析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有关艾滋病报道的发展变化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反映了编辑工作者在报道社会热点问题上策划的调整和优化,可供各位同行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王芳 《传媒观察》2003,(1):28-29
2002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相互关爱,共享生命”的含义是反羞辱、反歧视,善待艾滋病人,实现这个主题需要媒体和全社会的反思。 媒体这一回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吕蕾 《视听》2018,(11):160-161
艾滋病作为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人民日报》作为我国的党政喉舌,其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基本反映了社会主流媒体对艾滋病议题的价值取向。本文以新闻建构理论为基础,选取《人民日报》在2010-2017年"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及其前后各一天(11月30日-12月2日)发布的艾滋病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期揭示出新闻内容背后其对艾滋病议题的建构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8.
2月1日.我们将迎来又一个世界“艾滋病日”。从艾滋病在中国的第一例报告提出到今天已经20年.这里有许多问题应该反省[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谭天  曾源 《东南传播》2016,(4):138-141
政府、媒体、群众对艾滋病议题日益关注,世界艾滋病日成为了政府、媒体宣传艾滋病的主要机会。本文选取网络媒体为研究对象,对人民网、网易网、凤凰网在近三年艾滋病日对艾滋病报道的框架构建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三者对艾滋病报道的报道方式、新闻议题、新闻出处、报道语气、信息来源均呈现统计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今年的12月1日,是第19个“世界艾滋病日”。当前,包括中国在内,全世界通过静脉吸毒者传播的艾滋病感染者数量正在迅速增长,静脉吸毒已经成为艾滋病传播的头号公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贵有所待     
高居于2004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榜首的,是新华社记者写的《中国国家主席与艾滋病人握手》。 这篇报道之所以获得评委们垂青,首先是新闻事实意义非同一般。正如新闻导语所说.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夕.国家主席胡锦涛于30日下午走进北京一家医院与艾滋病人握手、交谈,用实际行动推进中国抗击艾滋病魔的斗争。  相似文献   

12.
贵有所待     
高居于2004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榜首的,是新华社记者写的《中国国家主席与艾滋病人握手》。 这篇报道之所以获得评委们垂青,首先是新闻事实意义非同一般。正如新闻导语所说.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夕.国家主席胡锦涛于30日下午走进北京一家医院与艾滋病人握手、交谈,用实际行动推进中国抗击艾滋病魔的斗争。  相似文献   

13.
吕雅琼  杨锐 《今传媒》2012,(4):134-135
自我国在1985年发现首个艾滋病感染病例以来,媒体关于艾滋病的报道也就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媒体成了人们获取关于艾滋病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的流动人口呈现着迅速增长的态势,预防艾滋病也成了政府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而媒体在传播艾滋病预防知识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力量。本文选取《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在2011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后各一个星期关于艾滋病的所有报道作为分析对象,对这些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出报道的现状和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虽然结果还不明确,但这一发现表明:新的途径会使艾滋病在将来得以治愈。”8月13日出版的《柳叶刀》杂志把这句话用在封面上,以着重评价艾滋病治疗领域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不是“艾滋病日”,一样需要关心艾滋病问题;除了发现新问题。也需要一如既往地盯住没有解决好的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去年12月1日是世界预防艾滋病日,早在11月底各种宣传活动就开始在各家媒体上展开,其中最被人关注的是一张贵州某"艾滋女"和她的丈夫手捧结婚证书的照片,与此相关的信息都被炒得沸沸扬扬,从男青年的真情表白到双方父母的态度,还有传言濮存昕做了证婚人等.而<楚天都市报>在第20版上转载了11月28日的<北京青年报>的一段话,标题是<别把‘艾滋女'炒成‘明星'>,文中说:"众多记者顶着寒风,在火车站恭候"艾滋女"到来,那架势几乎比迎接港台娱乐界大牌明星有过之而无不及,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有责任通过采集和披露信息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但‘艾滋女'和她的男友并不是公众人物,他们虽‘有幸'作为典型得到了社会各界更多的关爱,他们的隐私权仍应得到尊重,如果媒体把他们炒作成家喻户晓的明星,很难说不是对他们的另一种伤害."  相似文献   

17.
面对艾滋     
蒋力 《传媒》2003,(1):16-17
我觉得艾滋是可怕的,但艾滋离我很远。 我觉得艾滋是陌生的,因为艾滋离我很远。 迄今为止,我认识的人中,出现了暴发户、贪污犯、诈骗犯、甚至锒铛入狱者和意外死亡者,但尚无一例艾滋病患者。 从知道艾滋这个概念到现在,大约也有十多年的光景了。我现在对艾滋的了解,大约并不比十年前更多。我认为对艾滋有一个基本的  相似文献   

18.
在第17个"国际艾滋病日"的前夕,两名卫 生官员因下属医院管理不善,导致11名病人输血 感染艾滋病,而被提起公诉。他们成为中国首批因 防控艾滋病失职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官员  相似文献   

19.
精彩图说     
《新闻世界》2006,(1):4-5
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全球首例面部移植手术;第18个世界艾滋病日;德国人质获释;伊朗空军运输机撞楼坠毁;大连:烟台等地遭遇54年罕见大雪。  相似文献   

20.
孟亮 《新闻三昧》2004,(8):28-28
两年多来,关于河南省东南地区部分乡村艾滋病疫情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媒体在反思疫情发生的同时,也给予了当地农村艾滋病毒携带以更多的人关怀。然而,读了6月17日《京华时报》一则名为《“艾滋黑三轮”被劝回老家》的报道后,笔感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