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志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1):143-144
五四学是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推行和实践。五四时期的学思想,几乎呼应了这个大转折时代里风云际会的诸种思潮,也因此呈现出了罕见的开放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理解五四的学精神、思想和开放姿态,探讨由它开启的、迄今尚末完成的中国学现代转型的路径,一直是中国现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后,新思潮不断涌现,民主、科学、平等、自由等新观念广泛传播促进了天津女子教育发展,造就了天津妇女社团的蓬勃之势。女星社是由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组织发起的主要从事妇女运动的社团,该社团以推进天津女子教育的发展为切入点,为唤醒女子独立精神、促进妇女解放运动进行了一系列首创性实践活动。女星社在推动天津乃至全国女子教育事业发展中体现出的革命精神和积极探索意识,为我国妇女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颜同林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4):160-162
追寻作家创作中写作如何得以进行的历程,如同追问他们为何写作一样,其结果只能是言人人殊。因为从事创造的生命本身是鲜活、丰富、复杂的,加上体验生活的繁复、差异性,足以构成整个学活动宏阔、芜杂的根基。个人的见闻、经历以及对人生社会情感性的价值判断、记忆等,都要求主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此即体验。 相似文献
4.
杨宏超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3):87-87
《小巷深处》1956年在《萌芽》第10期发表后引起轰动,这部作品即使今天读来也让人回味无尽。作者将关注的目光锁定在曾沦为妓女的徐文霞身上,她挣脱命运缰绳之束缚,获得重生与自由,同时作者也将笔触深入到人的灵魂世界,激活人们对美与善的呼唤,描绘出一幅至情至性的人间图画。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中却隐含着对西方女性文学理论的运用误区,西方女性文学理论究竟是如何在民族文学批评界发展的,它到底又存在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针对这些问题,以《民族文学研究》为例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这个研究范畴隐藏着某种方法论的限制,与“现代文学”研究日趋转向史实实证式的“古典化”研究理路比较而言,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无疑更需要当代理论资源的支持,更需要新的理论工具和问题意识。管宁先生的新著《消费文化与文学叙事》,以清晰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图谱为背景,聚焦于“消费文化”与“90年代以来文学叙事”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从一个重要的理论维度对近二十年来的文化场域与文学叙事做出了犀利而缜密的深刻剖析。 相似文献
7.
李碧华的小说创作中有一种并不过分张扬的女性主义意识,尤其体现在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设置上。她笔下的女性多变被动为主动,在前世中迷失自己,而在今世中寻找自己和本应属于自己的爱情,与同一时期香港的女性主义文学相比,李碧华独树一帜。她是在对传统的叙事文本进行解构的基础上来建立一种新的话语方式,开创一种新的文本样式。 相似文献
8.
李丹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17
《国家文学的想象和实践》一书以“国家文学”的视角和概念,深入复杂的文学格局并揭示其中的权力关系。偏重个案分析.填补了一直以来相关研究中的学术空白。书中体现的“田野调查”与“口述史料”本身既是文学研究的资料发现,同时也拓展了研究视野。最值得关注的是本书给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吴雪丽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6):97-101
自上个世纪80年代系统的中国女性批评与理论话语“浮出历史地表”,中国的女性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时间,其间,以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和阐释中国女性作家作品成为一种主流。虽然西方理论曾经打开了女性研究的视野,并且多有洞见,但是,基于整体西方女性生存经验和历史语境的女性话语并不可能穷尽中国女性生存和写作的真相,遮蔽和盲视也不可避免。在此意义上, 相似文献
10.
龙钢华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明清时期是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成熟期和高峰期,该时期的叙事理论与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叙事学的国情特色,具有标本或示范功能。《明清叙事思想研究》分四个层面对此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即:从体制形态看明清叙事思想;王国维、梁启超的叙事思想;报刊语境、读者意识与近代叙事思想的变化和明清小说的叙事艺术。其研究的切入点和体例设置独具匠心,视野开阔,思路清晰,尊重历史,新见迭出,从整体上凸显了明清叙事思想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1.
文学感受与当前中国文学批评问题(笔谈)——文学感受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弓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4):155-157
有一本韩国学写的韩国现代学史,在脉络分明的叙述中流贯着一股高屋建瓴的理论气势。可是读过之后,韩国现代学究竟是怎样一种状况,却仍旧不甚了然。看得出来,很在意自身的理论感受,竭力按照时髦的理论观照历史,把抽象出来的结论告诉读。然而,由于忽略了对学经典的感受,便使得学史成为一系列历史事件的链条,也变成后来的理论的演习场,阅读效果与要介绍学史的意图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2.
陈玲珍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70-72
湖北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新世纪以来的湖北文学已跻身全国前列,其成就值得总结。在2000年“湖北作家研究丛书”的基础上,④承接湖北大学注重湖北文学研究的学术传统,刘川鄂教授主编、湖北大学文学院4位中青年教师撰写的《世纪转型期湖北文学研究》丛书(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推出了包括阳燕著《世纪转型期的湖北小说研究》、刘川鄂著《世纪转型期的湖北诗歌研究》、梁艳萍著《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散文研究》和周新民著《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等四册(以下简称为《小说研究》《诗歌研究》《散文研究》《理论批评研究》),按不同文体对90年代至今的湖北文学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部作家冯玉雷的《敦煌遗书》属于"当代敦煌文学文本",这个名称一方面从时间上和敦煌出土的古代文学文本有所区别;另一方面,在叙事方式上也区别于古代文本。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探讨《敦煌遗书》的独特叙事方式。一是叙事手法:用杂糅法叙述历史和神秘幻象;二是叙事视角:对传统观念的颠覆性。通过分析其叙事方式进而认识该文本叙事内容上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4.
刘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4):159-160
毋庸讳言,当今的学研究越来越成为批评家的自娱自乐,越来越变得没有活力和生气,令人难以卒读。许多评论都不过是先人为主的理论判断、牵强媚俗的本解读、冷漠生硬的技术分析。如此现状不能不引人反思:我们这个时代的批评究竟病症何在?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艺术体现,蕴含着解读民族文化的奥秘。要读懂一个国家的文化心理,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中国古代文学成就颇高,先秦散文、秦汉歌赋、魏晋清谈、唐诗宋词、元代戏曲、明清小说等,在中国文学史上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文学艺术高峰。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知名的文学家及对应的经典代表作。在中国历史上灿若星河的文学作品中,叙事文学作品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丰富,展示了某些社会场景与事件发展脉络,因此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对社会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章评述了青年批评家王泽龙的学术专著《反思与重构》,认为该作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和中国现代诗歌史及观念的探讨是从政治社会历史学的角度出发的。这种研究方法对整合各种思想资源与学术经典具有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阿尔玛·德·葛瑞恩是当今澳大利亚最富盛名的剧作家之一,其作品风格独特,角度新颖,能准确地反映当代澳大利亚社会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她的剧作《中国的河流》的双重叙事结构、多种叙事策略以及多元叙事视角等三方面的分析,结合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指出德.葛瑞恩对女性传统角色和男性气质的双重否定,其实是对不合理的父权制的有力控诉,因为父权社会的强大不仅压抑了女性对自我的追求,也限制了男性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叙事分析手册》一书反映了社会语言学和话语取向叙事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在简述非文学叙事研究的发展及二语和外语教育领域叙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简要介绍此书各章内容;讨论叙事资料来源和类型、分析叙事资料的路径和方法、叙事分析的新近热点和应用前景等方面对外语教育中叙事研究的启示;指出此书有助于外语教育研究者借助微观叙事分析,围... 相似文献
19.
问题意识与文本细读是文学研究中的两极,厘清这两个概念有着重要的学理意义。问题意识需要在“文本”阅读活动中培养,尤其能从原始期刊和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中获得。文本细读十分注重“直觉判断”与“第一印象”,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具体表现为“细节”的隐喻意义和语言的“能指”功能。问题意识与文本细读实质上秉持着一种“合理的误读”精神,烛照了文学研究的盲区和空白地带。 相似文献
20.
靳明全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4-66
正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不仅是历史悠久、魅力无穷的中华文学在民族危难与奋战之际特殊境况下的薪火传承,也是中国作家和人民抗击侵略者的一种斗争武器;不仅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人生的历史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品格的展示。因此,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理所当然地在中华民族文学史册和世界文学史册上留下辉煌的篇章。[1]然而,抗战文学这一笔弥足珍贵的巨大文学遗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关于抗战文学的研究还远远不能让我们感到乐观,可以毫不夸张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