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围城》中的方鸿渐一直是研究者们钟情的对象,他是生命围城中的困兽,努力突围却以失败告终。然而,纵观《围城》,方鸿渐极高的语言才能倒是为他的灰色人生抹上了些许亮色,这些言语时而诙谐幽默,时而睿智精妙,时而柔情温婉,时而尖酸刻薄,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性格内涵。  相似文献   

2.
试论方鸿渐     
在《围城》的开篇处,作者钱钟书在介绍方鸿渐的身世行状时对这位小说主人公下了这样一个评语:“他是个无用之人”。后来在第五章,方鸿渐一行五人赴湘西任教职,由于正值抗战时期,内地交通及生活条件又较落后,他们一路颠踬困顿,吃尽苦头,就在旅途即将结束,目的地抬头可见之时,方鸿渐问好朋友赵辛楣:“你经过这次旅行,对我的感想怎么样?觉得我讨厌不讨厌?”赵辛楣的回答是:“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方鸿渐对此的反应是“苦笑”,“闷闷不乐,不懂为什么说话坦白算是美德”。可见,他私下里也承认这样的评价虽不中听,却很中肯。到小说将要煞尾时,方鸿渐与妻子孙柔嘉为职业事大吵了一通,又得知仆人李妈已打电话请柔嘉姑母来给柔嘉助阵,便要躲出去,气得柔嘉大骂“Coward(懦夫)!Coward!Coward!”这三处评语分别从叙述者、朋友、妻子及当事者本人四个角度给了方鸿渐一个共同的结论:“无用”(懦夫正是无用者的典型)。  相似文献   

3.
复杂、生动、极富个性的方鸿渐形象,已见诸多论述,本文则从“心理距离”这一层面,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抓住人物的情感、拉开人物的情感距离,展现人物的复杂心理与多重性格,揭示人物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杨利 《文教资料》2009,(28):12-13
本文通过分析方鸿渐性格上的缺点:不学无术、势利无赖、对爱情不忠诚、做事无主见、人际交往能力差。考证了钱钟书创作的意图——批判方鸿渐这一类人.从而把矛头指向了那种文化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的《围城》在当今文艺界受到普遍赞誉,"钱钟书热"也早已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文学界对于《围城》的研究颇为深入,在此不多做赘述,本文仅从小说本身出发,浅要论述小说男主人公方鸿渐这一知识分子由于内心的清高而与现实发生冲突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围城》的悲剧性在其主人公方鸿渐身上得到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方鸿渐的悲剧性具体体现为他的爱情婚姻悲剧、人生命运悲剧,实际是一种性格悲剧,也是一种社会悲剧。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其悲剧命运具有很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围城》中围绕在方鸿渐周围的主要有四位女性。文章从分析方鸿渐与四位女性的言语交际入手,通过人物对话的差异比较方鸿渐与四位女性之间的不同的感情、关系。  相似文献   

8.
《围城》中方鸿渐求学、觅职、恋爱,失业到婚变的失败经历说明方鸿渐已进入“神仙难,凡人更难”的人生因境。而从其家世、学历及人生际遇诸方面考察悲剧性格和命运的成因,我们更可以发现方鸿渐形象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士阶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方鸿渐的悲剧,表明了传统观念在现代浮躁的中西文化冲击下,已被逼入了危险的处境。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重要作家,鲁迅和钱钟书分别在自己的经典作品中创造了阿Q和方鸿渐两个经典角色。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人物所处因境及其人性表现,加以分析、比较两个角色的异同,以期深化对两个角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方鸿渐、倪吾诚都是聪明善良、曾旅欧学习的现代知识分子,但又都成了与世无争、于世无补的现代"多余人"的典型.现实环境、思想性格、因袭的文化意识是造成他们悲剧的主要原因.他们与世界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差可比拟.他们的人生经历也就相应地揭示了困扰人类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问题.也向我们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国民的根性必须改造,民族的灵魂必须重塑.  相似文献   

11.
路善全 《学语文》2002,(3):32-32,39
钱钟书于1947年发表的《围城》,以其对中外文化渊博精深的把握,以及对世态人情细致入微的体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以其形象符号的多重含义在中国乃至世界现代小说人物画廊中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文化视角、象征主义手法两个角度,从方鸿渐作为社会人、知识分子、漫漫人生中的普通一员三个方面来重读这个形象。从而读出这一形象的深刻、多义。  相似文献   

13.
戴倩倩 《文教资料》2010,(34):20-22
《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围城》里的主人公霍尔顿、方鸿渐虽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但面对同样因物欲而异化的社会和冷漠而虚伪的世人.他们又有着相似的性格和孤独人生。本文以平行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从与他人沟通的无效性、与家庭的疏离,分析研究两位主人公一霍尔顿、方鸿渐相似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4.
《围城》中的方鸿渐和《废都》中的庄之蝶,分别生活在上世纪30、40年代和80、90年代,二人在性格弱点、自我迷失、精神苦闷等方面存在惊人的相似,反映出不同时代知识分子难逃的相同宿命。同时,这种宿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方鸿渐是无法摆脱他所处的生存困境的,一是因为当时中西方文化错位结合造成的畸形文化环境,二是因为巨大的文化落差使得他的文化性格中呈现的畸形特征不被容于社会。在传统文化氛围中,他的现代感觉察觉到这种氛围中的腐朽气息,因此他拒绝进入。但在表相的西方文化环境中,他的现代感觉与传统意识又与这种环境格格不入,他能看出其中的虚伪和荒谬,在尴尬的东西方文化夹缝中,他的性格得不到健全发展,一方面“扣同随俗”,一方面“滑稽玩世”,使得他逐渐陷入生存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的<围城>一书中有多处与荷马史诗<奥德赛>相呼应.两书的主人公方鸿渐与奥德修斯身上表现出共同的反英雄特征,即对传统信仰的证伪、理想的衰微、个人空间的缩小.二人的旅程经历非常相似:经过艰难的旅途,他们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越来越弱.此外,二人的性格也颇为类似:富于智计但又不与时相宜,他们在各自时代的转型同时影响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信仰.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的《围城》塑造了以方鸿渐为代表的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典型。在他们身上,笔者发现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再次复活,所不同的是,他们对于自身的劣根性有着清醒的认知,但却依然安于此道,是一种"明知故犯"的阿Q精神。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围城》中的人物,对阿Q基因的继承和变异,进而开掘其与阿Q存在的相同与不同的文化根源,进行文化反思。其次,从艺术手法角度来看,笔者发现鲁迅、钱钟书都是运用了模糊小说情节、抽象凸现人物精神气质的手法,为我们奉献了阿Q、方鸿渐两个精神典型。再有,作为讽刺幽默的两位大师,鲁迅更侧重于社会批判的姿态,对与实际的现世生活格格不入的荒诞的人和事进行尖锐的讽刺,钱钟书则是以学者的睿智"过滤"出平凡生活中的喜剧和哲理。  相似文献   

18.
《围城》是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学道德寻问一支的提升与改写,方鸿渐是都市世俗漩流中仅有的一点道德的血脉。方鸿渐之所以逃避自我生命实现的责任即自由,一是因为其对现代以来荒诞与虚无的病态人生的消极认同,二是因为其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消极面的渗透、影响。  相似文献   

19.
《围城》的故事可以说是方鸿渐的故事,他的个人命运构成了全书的主要情节.他是一名受过封建传统文化濡染又接受过西方新式教育并在旧中国饱经战乱、备受欺凌的环境中成长的平凡的知识分子,先后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婚姻四个阶段,体现了一个普通的平凡人的人生历程.方鸿渐是钱钟书将自我平庸化塑造出来的一个形象,他带给我们的联想和启示是深远的,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20.
方鸿渐是一个情感专一的善良、正直的知识分子,他的性格并不软弱,但他为人处事有时显得忍气吞声,是因为他在留洋时没能获得正式文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