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转喻对于小说叙事中语境的重构往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罗门之歌》中派拉特的耳环即是如此。作为一种人体域中的部分代整体转喻,耳环在小说的叙事中得到了强调,不仅为小说的发展提供了线索,而且对于小说叙事细节的提升和小说主题的凸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功能已超越了它原有的物质本意。  相似文献   

2.
转喻对于小说叙事中语境的重构往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罗门之歌》中派拉特的耳环即是如此。作为一种人体域中的部分代整体转喻,耳环在小说的叙事中得到了强调,不仅为小说的发展提供了线索,而且对于小说叙事细节的提升和小说主题的凸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功能已超越了它原有的物质本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概念转喻的本质、认知原则、认知运作模式及其认知理据等的解读,说明转喻作为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射,是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在同一ICM或认知域内运作,向另一个概念实体或目标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其认知的基本原则是邻近性相对突显性和可及性原则。它可以在多种转喻生成关系的同一ICM中运作,其目标义在概念上是突显的。通过分析汉语熟语在概念整合网络中的在线意义构建和幕后认知,认为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转喻性和隐喻性习语表达方式的工作机制和解释提供了一种适当的理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评析了不同学者对概念转喻的阐释后,概括和分析了概念转喻三个基本认知特征:转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转喻是一个可以进行双向识解的认知过程;转喻这一认知过程是发生在同一ICM中。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为概念转喻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定义。  相似文献   

5.
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能力,在汉语动词名词化的过程中,转喻具有极强的解释力。用认知语法分析,动词名词化中的转指就是概念转喻这一认知能力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以过程来转喻过程中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6.
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能力,在汉语动词名词化的过程中,转喻具有极强的解释力。用认知语法分析,动词名词化中的转指就是概念转喻这一认知能力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以过程来转喻过程中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修辞现象,更是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的认知活动。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隐喻和转喻理论为词义演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隐喻和转喻两种认知机制在英语饮食词语的语义延伸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合成空间理论在之前的研究中已成功应用于对实时隐喻的解释,这一理论同样能够应用于概念转喻的认知分析。概念转喻包括命题转喻和言外转喻,两者可视为空间合成从点对点映射经过类属空间再到层创结构生成的动态认知过程,进而推出话语的实时语用意义。因此,合成空间理论可用于阐释概念转喻的实时意义建构和分析实时转喻过程中包含的语用推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义学认为概念转喻是思维、认知推理的方式,在语言使用中具有普遍性。体验性是转喻具有跨语言可译性的认知基础,"语言-认知-世界"的多重互动和谐原则是概念转喻翻译的总体认知原则。研究提出三条转喻翻译的认知语义策略:(1)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建立转喻认知图式,实现创造性的翻译;(2)把转喻翻译看作是一个双重认知过程,传达准确的文化意义;(3)转喻翻译要在目标语中找到概念和形式的统一,实现源语和目标语认知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英语绰号是一种认知性称谓,在其产生和理解的过程中,贯彻着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具体体现为隐喻、转喻各自的单层使用和多层并用以及隐喻、转喻的合用。  相似文献   

11.
转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发展密切相关。转喻的发展经历了从修辞手段到认知方式的转变。心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情感的发源地和精神活动的中心,英汉语中有关"心"的表达都异常丰富。该文以"心"为研究对象,从概念转喻的角度分析英汉语中"心"的惯用表达方式和概念转喻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意义上,隐喻和转喻只是被看作是在散文、小说、诗歌等文体中使用的修辞手段,没有被看作是促进外语学习的方法。然而,随着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来意生存的隐喻》一书的问世。隐喻和转喻不再仅限于文体的修辞手段,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和转喻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它们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对外语词汇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词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一些研究表明,转喻比隐喻更基本,往往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为隐喻提供基础。隐喻和转喻共存于一个连续体中,二者相互作用的模式非常复杂。目前,国外认知语言学家共提出了五种隐喻和转喻互动模式,其中,Ruiz de Mendoza的概念相互作用模式对半喻式名名复合词的生成机制最具解释力。本文将在Ruiz de Mendoza的概念相互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下详细阐释半喻式名名复合词的生成动因。  相似文献   

14.
黄晓永 《文教资料》2008,(19):50-52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转喻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名动互转的过程.词类转换在本质上可理解为是一种概念转喻过程.名动转换的过程主要发生在事件认知框架下,该认知框架各概念参与者与动作过程发生概念转喻关系由此发生了转换现象.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认知机制,是扩展概念意义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本文以“V+门”结构中“门”的概念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的转喻映射特征来分析“门”的概念转喻意义,有助于深入剖析“门”这一概念的转喻路径及其内在认知机制,从而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转喻的本质、工作原理及其功能,促进语言教学和交际。  相似文献   

16.
李淑康  李克 《培训与研究》2007,24(9):125-126
现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转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和过程,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借代"。转喻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根植于生活经验中。转喻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促进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一个在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式"(ICM)内用一个概念实体作为工具,为另一个代表认知目标的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途径的认知过程.本文从这一观点出发分析了Radden,G&Z.Kovecses提出的与转喻生成密切相关的六种典型ICM,并探讨了唐诗<琵琶行>中三种主要的转喻映现类型.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一个在同一个"理想化现P?(ICM)内用一个概念实体作为工具,为另一个代表认知目标的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途径的认知过程.语言学界对转喻现象已有所探讨,但对汉语俗语中转喻现象的认知研究很少有人涉及.本文从这一观点出发分析了Radden.G和Z.Kovecses提出的与转喻生成密切相关的六种典型 ICM,并重点提出和讨论了汉语中转喻的三种生成模式.  相似文献   

19.
转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对汉语俗语的认知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一个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内用一个概念实体作为工具(vehicle),为另一个代表认知目标(target)的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途径(mental access)的认知过程。本文从这一观点出发分析了 Radden,G.&Z.Kovecses 提出的与转喻生成密切相关的六种典型 ICM,并讨论了汉语俗语的四种转喻生成模式。  相似文献   

20.
形状量词是量词的一种次范畴,事物凸显于其上的外在特征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借用概念合成理论,对汉英语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认知现象进行探析,并指出:在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认知机制中,隐喻和转喻构成了一种连续统,在这种连续统中,形状量词的隐喻构成了其进一步转喻的基础,并最终形成了隐、转喻同现的认知机制;建基于形状量词隐喻和转喻认知构建的隐、转喻同现认知机制,其概念合成最为庞杂,互相映射的三重输入空间、从属于一个上位类属空间的三个次类属空间与合成空间一起构成了一个极为典型的多重空间概念合成模式.本文认为,汉英语言中之所以出现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量词使用现象,是因为认知主体思维的连贯性、相通性、相融性以及客观事物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