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生在1841年5月29—30日的广州"三元里抗英事件",约有7500名民众,持冷热兵器,拥有天时、地利和人和等优势,将一个百人的英军连,在手持的燧发枪无法打火的情况下围困之,最终此连却在英军两个水兵连手持击发枪的帮助下侥幸逃脱,入侵英军中仅7人死亡,25人受伤。如此小的斩获,匪夷所思。这里,被围英军中的击发枪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且,如果不是天降大雨的缘故,英军可能会发挥其陆上"纵队战术"的优势,如此民众损失将会更大。该事件暴露出清朝军事技术的落后,也初步触发了一些反清意识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广州已经成为日本人移居中国的主要城市.调查驻穗日本人眼中的广州城市形象,对比中日两国国民对广州的评价,发现广州城市发展存在软件不足的问题,城市形象定位不够清晰的问题,以及传播手段和宣传内容单一等问题.通过分析为进一步提升广州的城市形象和广府文化的海外知名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现代时期 ,日本在对中国进行武装侵略的同时 ,也积极进行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侵略。他们控制了日伪地区的教育权 ,对中国民众进行奴化教育 ,以图在灵魂深处迫使中国人归顺日本人。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民族的利益 ,在对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的武装斗争的同时 ,也全力开展反文教侵略的斗争 ,广泛启发全体民众的抗日觉悟 ,建立抗日学校 ,培养抗日干部。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彻底驱逐入侵者 ,赢得国家、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相似文献   

4.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不仅从空中轰炸广西各地,而且还曾两次从地面入侵广西;日本侵略军对广西轰炸和入侵的罪恶暴行,给广西各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富有反帝反封建斗争传统的广西各族人民对日本侵略军的轰炸和入侵,进行了英勇抗击,为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军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所反映的产物,它同社会、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中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动员民众、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便成为这一时期的时代精  相似文献   

6.
<正>1840年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无情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中国逐步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演变,列强的入侵,与中国封建势力的结合,鱼肉百姓,践踏国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反抗。从1839年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运动,到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不同程度上都是反抗封建统治者和帝国主义势力的表现。这些对中国传统体育特别是武术,都产生了复杂的影响。1.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所展现的武艺中国东南沿海是列强入侵最早和最频繁的地区。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附近一百零三乡的农民数千人,拿起刀、矛和农具,反抗欺压民众的英军。大批英军被痛击,狼狈逃去。首举义旗的三元里村,自古以来就有名为更练馆的练武组织,直到  相似文献   

7.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被某种危机感所笼罩,这种危机感来自于对无情天灾的畏惧,对外来入侵的恐惧,对民族未来的忧虑.因而日本一直坚持危机教育,灾难意识教育渗入每个日本人精神世界,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已成为日本国民的重要意识.  相似文献   

8.
甲午海战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场倾其全力的侵略战争.这个向来对中国倍加敬仰的弹丸小国居然有如此大的动作,让从来不将其放在眼里的清王朝深感困惑和忧虑.古代中国国力强盛,科技文化领先世界.长久以来东亚文明以中国为中心向周边国家传播发展.无论是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经济模式还是科技文化都在日本民众心中烙下了深深的"中国印".但近代日本民众对华态度从畏惧推崇到蔑视甚至侵略中国,让人始料未及.日本民众对华态度的转变原因是多方面的,更是深层次的.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2011年春季发生的日本地震和云南地震为背景,对汶川地震灾区和非灾区的中学生对地震受灾民众的态度进行比较,发现:1)汶川地震灾区和非灾区的中学生帮助云南受灾民众的意愿都显著高于帮助日本受灾民众的意愿;2)汶川地震灾区的中学生状态共情的程度和帮助云南受灾民众的意愿都显著高于非灾区的中学生,但二者帮助日本受灾民众的意愿差异不显著;3)对日本文化的接触程度调节共情与助人意愿的关系,对日本文化接触越多,帮助日本受灾民众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彻底失败,作为侵略工具的20多万“满洲农业移民”及其他非武装日本人开始了无秩序的大逃亡经历。他们当中的很多妇女和儿童因受到中国东北当地民众的救助而得以活命。人数众多的儿童被中国民众救助后,有的顺利回国,有的留在当地融入中国家庭及社会,被称为“中国残留孤儿”。本文通过亲历者的口述,还原抗战胜利后中国民众对日本儿童救助的史实。  相似文献   

11.
抗战初期,广州围绕团结一致,抵御外侮,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文化的主旋律,开展了蓬勃的文化运动:民众抗日救亡呼声高涨,形成坚实的群众基础;当局的“开明”态度,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提供了根本保证;而众多著名文化人士的参与,为文化运动树立起鲜明的旗帜。广州成为著名的文化活动中心地之一,在中华民族抗日救亡史上和中国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一个喜欢借鉴和吸收外来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国家,在日本的不同历史时期,从国外引进了很多先进技术和文化,与此同时也引进了很多外来语,这种引入外来语的历史已有数百年。外来语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日语变得更复杂更混乱,这不仅给学习日语的人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也让日本本土民众或多或少带来了不适。  相似文献   

13.
广州白云山外来入侵植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初步调查统计,广州白云山共有外来入侵植物15科29属29种,以草本植物为主.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植物有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马缨丹(Lantana camara)、美洲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等.外来入侵植物常见于受人为干扰的生境,如荒地及路旁等.这些植物通过自然力量、人为有意引种、无意带入等途径入侵到白云山.为控制白云山外来入侵植物,建议: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开发后的地方进行整理;加强对外来入侵植物的监测等.  相似文献   

14.
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辐射在中国大陆引发了民众疯狂抢购食盐的混乱场景。反观处于核辐射中心的日本人却没有丝毫混乱。在大地震中日本人的表现也使得世界各国赞叹不已。日本人在灾难之中的良好品行根源于其从小学就开始接受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5.
《大连大学学报》2018,(4):117-122
日本政府对人名用汉字的规定始于战后初期,由于相关限制同社会实际脱节,招致了民众的不满甚至诉讼,日本政府不得不对人名用汉字进行多次改订,最终于2010年确立了2136个可用于人名的常用汉字,常用汉字之外,截止2018年陆续确立了863个人名用汉字。战后日本人名用汉字变迁的背后是政府限制汉字政策同民众汉字情节的博弈,汉字的表意优势和信息化的助力使人名用汉字在日本不减反增,愈发重要,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日本人名用汉字的变迁过程对研究我国的人名用汉字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广州绅民的反英入城斗争是鸦片战争以后中英关系史上的大事。它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战时及战后英人侵略行径对国人的刺激,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广州绅民传统“华夷”观念对英人入城的一种本能排斥与抵制。广州绅民的反英入城斗争充分展现了国人抵抗外敌入侵的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但是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再加上没有先进理论作为指导,广州绅民的反入城斗争并未能抵挡住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侵逼与危害。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广州电信业发展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民国后广州战事频繁,电信业遭受严重破坏。由于人民生活以及战争的需要,在国人努力下广州电信业得到修复整顿。民国时期坎坷前进的电信业对广州城市的近代化发挥了促进作用,加强了广州的对外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提升了民众的生活质量,推进了广州的近代教育。  相似文献   

18.
《伪满州国》以人性化视角来审视日本人在这场侵略战争中的凄苦命运,并通过这种审视揭示了战争对所有人都是伤害的事实。这种审视为最广大的日本民众正确认识历史并勇敢承担历史责任从而为彻底驱散心灵的阴霾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殖民者积极利用中国传统宗教毒害东北民众,在此过程中,由日本人一手创办的《大北新报》积极配合殖民宣传,通过刊载新闻及文艺作品的形式大肆宣扬宗教思想,妄图借助宗教教义中的消极因素,消除东北民众反抗日伪政权精神动力,最终从精神上彻底征服东北民众,实现殖民统治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0.
凯恩斯 《留学生》2013,(3):26-26
近期,《环球时报》记者报道了东南亚眼中的日本,认为缅甸、越南和泰国在内的东盟国家对现代日本人不乏好感。东南亚国家和中国都曾遭到日本的侵略。当今中国荧屏上映很多抗日片。而在缅甸、菲律宾、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很少有涉及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尽管日本在“二战’期间曾对越南发动过侵略战争,并对越南实施了近4年半的占领,但现在日本在越南民众心目中的形象“还不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