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文献记载赵国县邑资料很少,难以窥见其全貌。但战国时赵国的文物中涉及赵县邑的资料不少,这为研究战国赵县邑提供了传世文献所不能见的重要史料。本文就是利用战国赵文物中兵器铭文和玺印有关资料,结合文献,考证战国时期赵国所置县邑,以补史书之缺佚。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献记载中,有关战国时期魏国设县的资料很少,难以窥见其全貌。但是在战国时期魏国的兵器铭文中,涉及魏国置县的资料并不少,这为研究战国魏县提供了传世文献所不能提供的重要史料。本文利用战国时期魏文物中的兵器铭文资料,结合文献,考证战国时期魏国所置县,以补史书之缺佚。  相似文献   

3.
陈喜壶是战国早期重要的青铜器,铭文中的“四”当为“为”字;“蠹”当隶作“编”,“幽客”当为寄居在陈喜之处专门从事铸造的工匠。“叩”字说文作“节”,即“巽”的本字;陈喜壶铭中“陈喜”即《春秋后传》之孺子喜。综合陈喜壶器形、纹饰、铭文书风等因素考订其相对年代为战国早期。  相似文献   

4.
刘厅 《文教资料》2013,(32):43-44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战国时期的申山王墓葬群和灵寿故城遗址被次第发掘,其出土器物繁多、华美,让史学界震惊不已。特别是闻名于世的“中山三器”,器表遍布隽秀的铭文,将严整规矩、悠长秀丽、刀法洗炼的战国金文展现于世人。其中一号墓出土的“中山王暑铁足大铜鼎”(下称大鼎)铭文469字,是国内已发现的战国时期铜器铭文申字数较多的,为有关中山国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大鼎铭文“史”(隶定为“吴”或“欠”)当释读为“咎”。它的存在,同时揭示出《礼》与《易》的文化影响在当时不仅兴盛于华夏诸国。还流转于夷狄之邦。  相似文献   

5.
战国古玉一件,上刻有关行气的铭文,共三十九字。行气分十步,即吞、畜、神、下、定、固、明、长、复、天。古人认为修身与养气同,故行气玉铭与道德修养的理论相通。古人有时将箴言书写或铭刻在日常用品上,随时可以察看,以便起警示作用。辽宁博物馆藏《鱼鼎匕》,铭文告诫世人不要贪心。宋代著录一件带钩,铭文阐述与时屈伸的道理。传世古玉一件,有铭文八字,言人随天动、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6.
战国兵器铭文为数众多,价值亦大,见于著录者有一定数量的后世伪作。拣选发现的二十余条伪铭加以考辨,以供学习、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天津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了配合教学工作,历年来征集入藏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一部分战国陶器残片,有的上面有玺印钤成的阳文铭文。现择其较精者选释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年代学角度来考证战国前期韩国段规、鬼谷子和严遂三位作家的文学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国前期韩国作家群体与文学创作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战国出土文献相当丰富,其中有诸多文献皆有称《诗》之篇名、引《诗》之诗句的现象。如《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郭店楚墓竹简》、《河北平山三器铭文》等。其中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还是战国时期儒家专门论《诗》的文献。将这些文献中的称《诗》引《诗》现象进行条缀,可以更好地对战国《诗》本的传承与传播,以及战国至汉代《诗》本的变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讨论两件新公布的战国纪年兵器:一件是十九年上郡戈,收录在《桐城文物精华》中;另一件是出自甘肃陇县大堡子山的右库工师戈,见于《秦西垂陵区》。十九年上郡戈据铭文和器形可以判定属秦昭王时期,对于研究当时的兵器督造制度、秦上郡地区的行政等问题进行探讨。右库工师戈铭文的纪年部分虽由于锈蚀无法看见,但可以通过文字和辞例确定属于三晋中的韩国兵器。  相似文献   

11.
讨论两件新公布的战国纪年兵器:一件是十九年上郡戈,收录在《桐城文物精华》中;另一件是出自甘肃陇县大堡子山的右库工师戈,见于《秦西垂陵区》。十九年上郡戈据铭文和器形可以判定属秦昭王时期,对于研究当时的兵器督造制度、秦上郡地区的行政等问题进行探讨。右库工师戈铭文的纪年部分虽由于锈蚀无法看见,但可以通过文字和辞例确定属于三晋中的韩国兵器。  相似文献   

12.
五年琱生簋是一篇西周时期的涉法铭文。本文吸收各家的研究成果,对铭文进行集释,并做出按语。为方便对全文的理解,在集释的基础上对铭文做了翻译。希望能对五年琱生簋的深入研究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3.
庾信《思旧铭》,以“铭”而非“诔”,乃是借铭文永不磨灭的文体意义,以向秀《思旧赋》为精神源头,悼念故人萧永,书写故国历史,微言表达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六朝铭文虽有褒赞警戒、记物写景等多种功能,但往往内容空洞、形式华美。庾信《思旧铭》却能在四六藩篱制约下,书写真情,记录历史巨变,达到了六朝铭文的情感高峰,开拓了骈体铭文叙事的新功能。《思旧铭》的艺术创新有赖于庾信思想自由灵活,有赖于庾信既有前期精湛的艺术准备,又有后期求真的人生境界。庾信顺应历史情境,引领时代思潮,从而使骈体铭文文质彬彬、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搜集并梳理了几十年来各家对曾姬无卹壶铭文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按照铭文顺序排列,为研究者提供更方便的资料索引。曾姬无卹壶于上世纪30年代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墓中,共两件,两壶壁均铸铭文五行,《集成》著录为9710、9711号。两壶自出土以来,因铭文的史料价值而备受学者的关注,对这件铜器及其铭文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对其铭文的考释取得了重要突破,为解读这件铜器提供了更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搜集并梳理了几十年来各家对曾姬无卸壶铭文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按照铭文顺序排列,为研究者提供更方便的资料索引。曾姬无卸壶于上世纪30年代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墓中.共两件,两壶壁均铸铭文五行,《集成》著录为9710、9711号。两壶自出土以来,因铭文的史料价值而备受学者的关注,对这件铜器及其铭文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对其铭文的考释取得了重要突破,为解读这件铜器提供了更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六年琱生簋是一篇西周时期的涉法铭文。在吸收各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铭文进行集释,并做出按语。为方便对全文的理解,在集释的基础上对铭文做了翻译,希望能对六年琱生簋的深入研究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7.
《新蔡葛陵楚简》属于战国中期偏早的毛笔墨迹,其中出现了丰富的笔画形态,字形有方扁化的特征,且继承了西周古文字的写法。《葛陵简》和《上博简》《郭店简》的文字比较从图像学的角度展示了战国以来毛笔笔法的发展脉络,葛陵楚墓出土墨迹和铭文的对比研究探讨,有助于大家了解手写体与铭刻体不同发展序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先秦典籍大多经历一个漫长的成书过程。有必要对先秦典籍所载书面成文的创作年代进行考辨,尽可能准确地确定其作时,以做到"知人论世"。从年代学来考证战国前期鲁国曾参、孟敬子、孔伋、公仪休、曾申和犁鉏六位作家的文学活动,从一个侧面了解战国前期鲁国作家群体与文学创作繁荣之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9.
中山文化论     
中山之名,始于战国,或为国或为郡或为府,一直沿用千余年。中山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是完全河北地域内的一种文化。起于战国中山国、传承千年的中山文化博大精深:既有科技与艺术之美的中山之器、工艺与书法之妙的中山铭文,还有丰富的中山酒文化、科技、诗词歌赋、多元宗教、民间艺术等。中山文化造就了中山人文精神的传统精华:重信尚义,忠诚勇敢;开放包容,淳朴仁厚;慷慨悲歌,英雄大气。中山文化杂糅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多民族文化,对河北的文化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文化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帝时期的《几铭》,相传是我国最早的哲理铭文,但有人认为该文颇似战国权谋家的口吻,因而断定《几铭》是伪作。本文认为,黄帝是五帝时期的军事家、权谋家,从《几铭》对《诗经》逸诗及《金人铭》的影响来看,对西周时期的《诗经》与东周的《金人铭》曾有明显的影响,因而不可能是战国权谋家的伪作。《几铭》有可能是黄帝所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