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十分关心旧中国女性的生活与命运,她的作品描写了一批被封建婚姻摧残而变得畸形的女子形象.揭示了中国封建礼教与封建婚姻吃人的本质,由此体现了张爱玲小说深邃的文化性与冷峻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2.
对于家族的书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以贯之的主题,而张爱玲的小说则将家族丈化主题中的封建与现代、人性的恶与丑、家族的溃败置放在一种苍凉的情绪基调中,并以其独特的视角为中国现代文学家族叙事提供了重要的家园漂泊的文本形态.对于张爱玲来说,对家族的书写不仅是由于一种文学传统,更多的是源于一种精神需要.她是以家族来映照人生,洞察在俗世人伦中作为独立的人的内心世界,并追问生存的终极意义所在,这也正是张爱玲的小说在现代家族叙事主题方面所显示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传奇》世界里的男女生活在上海、香港这两个畸形"洋场"社会中,他们中有的人虽然走出了封建旧家庭,显得"洋气"十足,但心灵反映却仍是旧式的,于是在生活情调、婚姻关系上充满着矛盾和失调;有的人却仍然生活在专制暴戾的旧家庭中,他们人性扭曲,时常感到空虚、悲凉、无所适从。正是这样一群人,演出了一个个光怪陆离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4.
封建旧家庭孤独痛苦的生活经历影响和对封建家族制度下人性扭曲的深刻洞察以及冷酷决绝的笔锋,形成了具有苍凉意味的张氏家庭小说。张爱玲通过对父权的沉沦,亲情的迷失,子辈的备受摧残等的审视,消解了传统观念中的"家",传达出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5.
新文学小说是以揭露封建家族罪恶的《狂人日记》为开端的。由于许多投身于新文学运动的作家,带着一种刚刚摆脱旧家庭樊笼束缚的轻松感急切地扑向社会,视野的豁然开阔带来的新鲜感受,使他们没有回过头来用笔对他们最为熟悉的封建家庭作出全面解剖,所以,长时间内,封建家庭在新文学中最鲜明的影象,仍是鲁迅揭开新文学运动序幕时,同时揭开的迫害了“狂人”的封建家族的那一隅。直到1931年,文坛上才出现了新文学中第二部揭露封建家族罪恶的力作——巴金的《家》。《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鲁迅),《家》则集中暴露了封建道学特别是封建孝道的残酷性、虚伪性和反动性,并对它进行了无情的控诉和批判。  相似文献   

6.
诞生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红楼梦》与《狂人日记》,他们的思想价值取向,分别构成了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远传统与近传统。两个作品的思想倾向的首要方面是反封建,但着眼点和支点不同,就主要方面而言,《红楼梦》以百科全书的规模,从封建的生产关系入手,其批判的主要支点是对封建制度文化“吃人”本质的揭露;《狂人日记》的着眼点是封建的意识形态,其批判的支点是对封建精神文化反人道本质的揭露。两个作品反封建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的解放”,但《红楼梦》追求的是人的社会地位与生存方式的解放,《狂人日记》追求的主要是个体精神的解放。《红楼梦》要解放的人主要是青年女性,《狂人日记》要解放的人主要是孩子。两个作品都揭示了家族内部的反叛力量与家族的矛盾,但两个作品对家族内部反叛力量与家族关系的认识不同。《红楼梦》中家族内部的反叛力量与家族是“剥离”的关系,在剥离中凸现了反叛者的反封建性;《狂人日记》中家族内部的反叛力量与家族是紧密相连的关系,在联系中显示了反叛者反封建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魏琼 《课外阅读》2011,(1):178-178,191
细腻而敏感的张爱玲对封建旧式家庭中扭曲的女性灵魂发掘得最为深刻,描绘得最为成功。本文选取张爱玲《金锁记》、《半生缘》、《倾城之恋》等作品中的几个女性形象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于1928年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指出,井冈山地区“无论那一县,封建的家族组织十分普遍,多是一姓一个村子,或一姓几个村子”。这种封建家族组织形成于宋代,发展于明清,延续到解放前夕。解放后,作为封建家族的体系被消灭了,但一姓一村,或一姓几个村的形式,仍然保留至今天。本文拟对清代的农村家族组织作一探索。一按照社会学的界定,家庭(Family)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夫妻、父母、子女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族是家庭的上一层组织形式,它按照一定的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家庭与家族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同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小说中有许多“错位”、“变态”、“疯狂”、“扭曲”的女性形象,她们在生存过程中,饱受周围人的遗弃。文章通过对张爱玲笔下主人公被遗弃与变异关系的揭示,分析了她们异化心理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反叛的局限性,进而揭示了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幼年时代有着对人的关系完美统一的要求,这在她和世界之间形成某种对立与分裂,从而关照外界带有一定的审视与批判色彩,形成她启蒙主义人道关怀的思想基础。张爱玲作品启蒙色彩,一是对中国封建伦理关系的解构,她对人在社会中生存局面的现实状态作细致绵密的否定;一是对女性因袭的国民性垃圾及女性心理深处归属感与依附性的省视。  相似文献   

11.
巴金与张爱玲把艺术光圈聚焦封建旧式家族,两位作家在分别解构家的内核时,其创作风格各有不同,充溢在巴金家的创作中是深沉的忧郁,而张爱玲书写中家的基调则是无边的苍凉。二位作家共同为那些远离时代的大家族人们留下了一张极为珍贵的历史照片,这张照片,在中国文化的变迁史上,将具有纪念过去的永久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受称颂的中篇小说,它通过对曹七巧这一典型的"女畸人"的塑造,揭示了旧式家庭对正常人性的压抑和扭曲.文章将从封建家长制、金钱、和情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父与子"是一个不断被重复的文学母题,"父与子"的先验矛盾决定了文学中的"父与子"母题有着一种普遍性模式,这一模式在形式上表现为父子二元要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内容上则意味着对象征秩序的维护与拒斥。通过梳理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可发现在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文本中,父子关系的对立隐喻着传统封建象征秩序下的民族遭际,小说文本普遍采用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及家族逆子视角与"俯视"视点。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正是在"父与子"的反抗和牵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叙事模式,营造反叛与背离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14.
谈鸣凤之死     
巴金的《家》作于一九三一年,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宝库中的优秀作品之一。作品所反映的封建仕宦家庭,成了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巴金正是以这个封建家庭的血腥事实,满怀激情地揭露封建制度与旧礼教的黑暗和罪恶,揭示封建社会日趋衰亡的历史必然,歌颂青年一代在“五四”革命浪潮激荡下的觉醒、抗争和叛逆。这部小说喊出了我国  相似文献   

15.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受称颂的中篇小说,它通过对鲁七巧这一典型的“女畸人”的塑造,揭示了旧式家庭对正常人性的压抑和扭曲。章将从封建家长制、金钱、和情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是以“五四”运动以后,二十年代初期的四川成都地区的现实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在新的革命时期,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宗法制大家庭的全部的悲欢离合的历史。作者以饱满的革命热情,以他对封建家族制度的深刻了解和丰富的生活积累,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在以高家为中心的封建大家庭里,刻划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家庭中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把他们的不同命运和思想动态,从不同的角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客观趋势,为旧制度敲响了丧钟。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封建家族历史比较成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对于20世纪中国小说家来说,"<红楼梦>情结"已无可避免地成为了进行创作时普遍摆脱不掉的"梦魇",<红楼梦>对巴金与张爱玲家族小说创作影响甚是深远,巴金和张爱玲同是封建大家庭的逃离者、叛逆者、书写者,两人的身世阅历、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不同,创作个性也不同,因而对<红楼梦>的取法又呈不同侧面.  相似文献   

18.
肖慧 《考试周刊》2007,(31):113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与曹禺笔下的繁漪在其各自不幸的家庭中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作为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安娜与繁漪都是家庭中的最不幸者;作为争取真正爱情生活的"勇士",安娜与繁漪又都是对旧秩序的最积极的破坏者。二人如"前驱"和"后继"闪闪发光于世界人物长廊中,引人探究。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小说多以没落的旧式家庭为背景 ,描绘人物的生活命运。其没落表征 ,一是“无父文本”的家庭成员结构 ,二是“丑恶父亲”的形象定位 ,归结为“父权”溃败的封建宗法制度破灭。但是 ,生活在旧式家族的人们 ,仍然难以冲决封建宗法制度的精神网络。等级观念、伦理观念在精神上严重控制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使之很难真正改变自己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在中国文学转型时期,用笔塑造了一个封闭式、独立于主流之外的"孤岛"空间。一方面,"孤岛"空间是张爱玲日常生活题材的叙事空间,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关系和内心情感,展现出她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照;另一方面,"孤岛"空间是张爱玲客观冷静的创作态度统领下的带有作者隐含话语的文学空间,体现她既都市又民间、既传统又现代的立场。这一立场奠定张爱玲在都市民间道路与传统和现代交融上的开拓意义,为她在海派文化和现代都市市民文学传统中寻找到其独特的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