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见”字的指代性副词用法,是由吕叔湘先生在四十年代发表的《见字之指代作用》一文中最早提出的。这种处在动词之前的“见”字,是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对象,称其为“指代性副词”,是符合古汉语语言实际的。这类“初起于汉,盛行于魏晋”的起指代作用的“见”字,在古籍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它既可以指代第一、第二人称,也可以指代第三人称;既可以指代单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从语言功能和语言发展的角度,分析近指代词“之”、“者”、“这”的语言变化。上古近指代词“之”在文言文中逐渐消失,而它在口语中仍然存在并发展着。由于“之”、“者”、“这”的语言功能的不断扩大,在口语中最终完全代替了近指代词:“是”,“此”、“斯”。  相似文献   

3.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掌握其方法,否则就很难理解诗歌的特别含意。这类方法主要的有挖掘诗歌题目的内涵,分析诗人和时代背景的联系、理解诗歌表象的指代意义、鉴赏诗歌的语言,等等。  相似文献   

4.
一古代汉语中有三种常见的模糊语言形式。第一种是第三人称代词“之”,有时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第二种是副词“相”,有时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第三种是表示被动的助动词“见”,有时也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这三种语言现象曾经引起一些研究者的注意。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类语言现象,以往的研究者却没有做出回答。这三个词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常常会产生歧义,造成模糊。  相似文献   

5.
肖红军 《考试》2008,(10):13-15
高考中文学作品语言分析类题目分值高,又有一定的难度,本文结合典型题目对高考作品语言类题目的考查特点和方式进行探究,试找出答题思路和方法,总结出其中的一些规律,以帮助同学们今后能熟练地解答这类题目。一、考查语言的指代义文学作品中常会运用指  相似文献   

6.
布鲁语概况     
艾力 《文教资料》2010,(35):29-32
分布在喀麦隆南部地区的布鲁语属于非洲尼日尔—刚果语系贝努埃—刚果语族班图语群的贝蒂—芳语组。本研究从布鲁语的语系归属、社会文化、语言系统三个方面对布鲁语进行了介绍分析,从而对布鲁语有较为概括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指代性词语与单句复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句中有指代性词语的语言结构是单句还是复句,语法界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这”、“那”代替的是前面单位(主谓短语、非主谓短语等)所含内容一部分的是复句,若是代替前面单位全部内容的,则应归为单句  相似文献   

8.
1.在那遥远的没有文字的时期,任何当时存在的语言都有其结构要素,有其语法体系,有其在词汇(形成其语言特点者)中最稳固的成分词干.由此可见,由于当时没有文字,我们是不可能在文献中找到那个时期有关语言的记载的,我们只能靠已成系统的研究方法的帮助来构拟(一定程度上接近)那个时期语言的面貌,这种研究方法我们称之为“历史比较法”.运用这一方法仅仅是研究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即具有共同来源而形成的各个语群(语系),这些语群包含着一个个语言(在它们当初形成时都是没有文字记载的语言),每一种语言又是由众多的方言土语构成的.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是一个极具解释力的语用学理论,它对语言交际中的话语产生和理解等语言现象都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基于这点认识,本文首先论述了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原则,接着尝试利用这些观点和原则,通过实例分析了说话者选择代词指代作为衔接手段的动因和听话者确定其指代对象的过程.主要从关联的角度对英语代词指代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单位,即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组合和聚合规律。我们使用和理解一个句子,不但要潼得该句子每一个词所表达的词汇意义和语义关系。还要了解语言单位之间的结构关系、组合层次、分布位置以及词类的功能。但在现实语言材料中也存在的一些偏离或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通则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来分析这类现象并解释这类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中世纪是逻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指代理论是中世纪独具特色的理论,指代理论是讨论命题中的词项与其所指对象关系的理论,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分析途径和方式。奥卡姆的指代理论是中世纪指代理论中颇具代表性的理论,它表明直言命题中的主项和谓项都具有指代的性质,指代对判定单称命题、特称命题、全称命题、不定命题、过去时和将来时的命题、模态命题的真值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得出指代对把握命题真值起到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记叙文阅读     
【考点分析与思路点拨】1.对关键性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一般说来,这类题目不是要求解释词语的本义,也并非去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而是要求结合上下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语言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或者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正确理解关键性词语,关键在于充分考虑语言环境的特征,立足于“文中”来理解。同时可借助于“代入法”将自己的理解代入文中,检验一下这种理解与上下文的意思有无不协调甚至冲突的地方。2.对关键性词语作用的正确理解这类考题着眼于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功能的考查。实…  相似文献   

13.
以往对虚指代词“他”的研究过分侧重从句法结构方面去做分析,那不仅没有真正触摸到问题的实质,而且还对现行的语法体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本文运用语言的主观性理论对虚指代词“他”进行了重新分析,认为虚指代词“他”在语句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凸显言者对表达内容中数量词语的主观夸大强调,以加强语势。  相似文献   

14.
指代是自然语言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大量出现在篇章或对话中。指代词的使用可以使篇章的表述不显累赘,简明清晰。人称代词指代的消解是学习者处理文本信息的一大难题。从篇章的角度出发,结合实例探讨在篇章教学中如何实现人称代词指代的消解。人称代词本身所含信息十分有限,学习者在解读篇章时,在特定的语境里需要借助于句法的提示、字面的语义信息、语用知识等因素来准确解读其义。  相似文献   

15.
中考现代文阅读特别注重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和赏析的考查。那么,如何去做这类题目呢?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考查词语的含义一般不会考词典上的意思,而是考查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具体的、动态的、有特指的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指代义,以及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临时义等。它不同于词典义,又往往和词典义有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16.
知识概要指代,就是通过适当的文字,指示或代替某些具体的事物或具体的内容。运用指代的目的,是避免重复,节省文字,缩减篇幅,使语言显得更精炼。指代所用的词语很多,有单音节指代:这、那、其、之、此、彼、你、我、他等;有双音节指代:这里、那儿、其中、彼此、你们、我们、他们等;还有多音节指代,这种指代一般没有代同标志。指代涉及的知识内容,既可以指事,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文章的具体内容或段落词句;既可以指个体,也可以指群体。总之,大千世界,人事物景,无不可指,无不可代。指代的内容所在的位置,既可…  相似文献   

17.
一般而言,语境就是语言运用的环境,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基础和出发点.[1](P2)具有游移泛代性的代词,一旦进入具体的语境,就会有具体的指代对象.但是有的代词进入具体语境之后并不指代其本来应该指代的内容,从而造成了代词不确"代"的异常现象.我们说用法是一种"稳定"的东西,属于语言:而"异常用法"则属于言语,所以语言只有在具体运用时才能够显现其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8.
双音节单位"与不"常附着在表示行为或性质的词或短语后面,表示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可用于陈述句或反复问句,由并列连词"与"的一个常用结构"X与不X"派生而来。在语言的经济原则、"不"的指代性、语音节奏、韵律框架作用几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经过使用者的重新分析,"与不"逐步完成了它的语法化过程,从"并列连词+表否定意义的后项"这一结构,变成了一个新的双音节单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考察1946年至1995年的官方报纸语料,总结了“期间”一词的用法以及句法分布,并指出“期间”一词在新时期的类副词用法。从介词脱落——指代明确——指代脱落三个步骤,解释了“期间”这一时间名词的语法化演变。并从语用交际角度,进一步阐释了语法化演变的最大动因是交际的语言经济性。  相似文献   

20.
黄先敏 《广西教育》2011,(15):80-8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大厦的建筑材料,它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意识、心态和性格。认识和掌握词汇是掌握语言、了解文化的前提和基础。从意象指代、喻体、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及民族心理五个层面透视汉荚语言词汇的偶合现象,揭示中英文化的互通性和融合性,指出要学好语言必须学好这种语言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