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故乡的渭南师范学院,多年来尤其是2011年以来高度重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抓好"一栏"(《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一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一鉴"(编撰出版《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一馆"(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展览馆)等"四个一工程",建设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重地,有力促进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并在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界乃至社会科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相距二千多年的两位文化巨擘。司马迁及《史记》对鲁迅的思想、文学创作等方面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司马迁是"文豪"和"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谓真知灼见。但鲁迅的论述也存在一些偏谬与误读,如指认司马迁是"道家",因记忆错误而张冠李戴等。总而言之,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说,可谓洞见与误读并存。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的《史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整理了古代历史,并赋予了历史哲学的理论体系。司马迁自己称之为"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本文以司马迁如何"厥协"与"整齐"历史文献,构建中国古代史为主题,提出司马迁编写历史著作的基本方法,即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详变略渐、熔铸改写。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司马迁历史方法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史记》中"太史公"一语不为官名而是尊称。《史记》中有司马迁用"大史公"尊称其父的,而指代司马迁的"太史公",是后人删改《史记》时为追尊司马迁所加。  相似文献   

5.
"易与天地准"的历史思维是司马迁史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周易》方面的原因,一是司马迁方面的原因。《周易》自身的属性与它在秦汉时期的地位使《周易》思想成为司马迁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司马迁的家学渊源与易学流派等是司马迁形成"易与天地准"历史思维的重要前提。"易与天地准"历史思维主要表现为对《周易》原文与易理的引用。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片断】《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师: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句话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的矛盾内心?(生默读)生1:我认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一句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的内心矛盾。师:你感受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内心矛盾?生1:司马迁悲愤交加,我感受到了司马迁内心的愤怒与悲哀。生2:从"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我感受到了司马迁内心的痛苦挣扎。  相似文献   

7.
《史记》中道家思想占主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学术思想上对先秦诸子都有批判和继承,但家学的渊源和自身的遭际使司马迁之文服膺于道家。道家思想是司马迁作《史记》的主导思想。《史记》在结构上以黄帝开篇,以吴太伯为"世家"之首,以伯夷为"列传"第一;在内容上对老子"无为"、"轻刑"、"寡欲"观的推崇,对道家唯物论、辩证法、变化因循等哲学观的继承和发扬都是司马迁崇道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是他"一家之言"的组成部分,受黄老思想体系的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司马迁肯定顺应时势的战争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强调战争具有讨暴平乱的作用,不同于儒家的"去兵"主张,也抛弃了儒家"存亡继绝"的迂腐思想;其次,司马迁认为战争的起源与人性相关,战争难以避免,这是一种自然主义战争观;再次,司马迁把兵视为凶器,主张慎兵原则,反对嗜杀嗜战,穷兵黩武;复次,从战略战术思想看,司马迁提倡用兵作战要善于研究策略,在具体战争中肯定了"诈谋奇计"。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创作<史记>之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司马迁又尤其彰显人的历史主体性及其独特价值.司马迁对于"人"的独特认识不仅表现在他为刺客、游侠、医生、商人等小人物立传,还表现在他对女性人物的刻画之中.司马迁笔下的女性不以柔弱、温婉取胜,而以坚强、睿智流芳.司马迁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尊重了女性,以其"不虚美,不隐恶"的史笔,真实记录了这些女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班固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材,"<史记>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之作,同时又批评司马迁"非谊士",<史记>有"史公三失".这种矛盾是由于班固在写作中,因无法摆脱司马迁的影响而产生焦虑,进而"误读"<史记>所致.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史记》的价值在于其"实录"精神。而"实录"这一美赞,和其具有的实地游历、考察精神有极其重大的关系。本文继笔者拙文《司马迁生平及二十南游考》之后,考证了司马迁第二、三阶段的游历,剖析了游历在其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虚美,不隐恶",力求对人物形象进行立体真实的刻画,汉朝开国君主刘邦是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典型代表。司马迁在塑造刘邦这一形象的时候给予独特的视角与关注点——"大骂",同时他敏锐地感知并分析了刘邦"骂"这一情绪背后所隐含的复杂的精神世界,这使得刘邦的"骂"起到了"统御术"的政治功用。在司马迁的笔下,这一系列的举动,体现出刘邦理性地掌控和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司马迁对刘邦形象的塑造,体现出他理性思辨的高度,表达了自己对刘邦这一特质的辩证性的理解,有其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澍 《现代语文》2007,(10):110-110
《史记·五帝本纪》:"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司马迁似乎很重实。班固《汉书·司马迁传》也称赞《史记》为"信史"。其实不然。司马迁很好奇,《史记》不仅好奇,有时甚至流于妖诡和荒谬。  相似文献   

14.
批判性思维近年来深受学术界及教育界的关注。批判性思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纵观中国传统史学也不乏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史家,如司马迁。司马迁在"天人感应"思想盛行的背景下大胆提出"究天人之际"的重大命题,审慎思考天人关系,再次论证"天人相分",强调人事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这一思想成就正是司马迁批判性思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史记>是写史"实录"精神的典范,因此其中所反映的神怪现象常被认为非司马迁之笔,但从司马迁的身世与当时的社会思想状况分析,司马迁的这种写法又是有其合理性的所在.  相似文献   

16.
人文主义历史观是指历史研究中突出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是历史活动的中心的史学观点.司马迁人文史观的主要表现是"究天人之际"的主张.本文主要从先秦人文思想文化对司马迁的影响以及司马迁人文史观的基本内容两个方面来论述之.  相似文献   

17.
"大统一"的历史观是司马迁的一个重要的史学思想.司马迁"大一统"的历史观贯穿于<史记>近三千年的历史记述中,围绕着这个理念,司马迁在书中确立了中华民族是黄帝子孙的观念;对秦的统一,浓墨重彩,高度评价;对汉代国家统一,社会繁荣昌盛大加赞颂,从而为后世史学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管晏列传》在《史记》七十列传中的位置安排及材料取舍,体现了管仲、晏婴在司马迁心中的典范意义,从中可见司马迁进步的义利观。管仲、晏婴不死君难,弃个人小义而逐国家百姓之大"利",以国富民强为己任,重视物质基础、造福百姓、强大国家的行为,义于名而利于实,是司马迁心中"义"与"利"相融合的理想境界,也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孔子在司马迁心目中是一位不朽的"至圣"。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做了"世家"。司马迁之所以如此推尊孔子,一是受春秋公羊学派的影响,二是受家学渊源影响,三是与他的遭遇相似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有关。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既还原了被春秋公羊学派神化的孔子,打破了今文经学的学术传统,又给西汉思想界注入了理性的光辉,突现了可贵的学术良知和传统的史官精神。  相似文献   

20.
《史记》乃司马迁的"发愤之作",其中寄托了作者"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情怀,在记述历史的同时包含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史记·秦本纪》中记录了秦国的历史,司马迁在记述秦国的兴衰发展中,极力赞扬了秦穆公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任人唯贤,并且知错能改等可贵的品质,体现了司马迁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