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作家王安忆从自觉的女性意识出发,重新讲述历史,反思历史,试图颠覆男性话语中心的统治,从而揭示出女性在历史中依附于男性的从属地位,凸现她们被男性中心话语所遮蔽的被压抑、被漠视、被剥夺的真实的内心生存感受。并希望唤醒女性的独立意识,建立男女两性之间平等交流、尊重差别、互为补充、和谐共生的新型的健康关系,从而使人类发展实现最终的自由和谐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2.
中国曾经是历史长久的封建父权社会,男性拥有极端的上层性别阶级的权利。中国文学历来也是男性的文学,女性意识在文学领域被深深的掩埋在男性对女性的辖制性想象之下。作为父系社会建立伊始的性别霸权阶级,男性的文学便是性别文学史上那个单一的声音。即使抛开丝毫没有女性或者根本不意表现女性的文学作品,剩下的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绝大多数也在男性意识的压抑规整之下缺失了自身的主体意识。女性形象大都依附着男性世界对女性的想象而诞生和发展,较少有生动丰富而真实的有自我主体意识的人物。但时至近代,这种男性社会对于女性的想象却渐渐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而这种改变又恰好较为完整的贯穿于近代狭邪小说本身的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3.
再论女性意识与妇女解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女性意识是妇女解放过程中的深层心理因素 ,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我意识 ;女性的“地位意识”是指女性对现实生活中从属地位及一切歧视现象与行为的意识敏感性 ;女性价值意识是指女性对自身的劳动 ,不论是“私人劳动”还是“社会劳动”的价值再认识 ;女性的解放意识是指不再通过男性的视角 ,观点看待事物 ,从以往的观念体系中解放出来 ,建立有利于女性发展的观念。中国女性在认识自我 ,解放自我过程中仍然存在的自我禁锢以及如何能够突破外在与内在、有形与无形的双重约束 ,克服自卑与依赖 ,获得同男人一样的地位感 ,责任感 ,价值感 ,最终实现自尊、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4.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是西方女权主义建立的奠基人,她以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人权思想与自由主义哲学理论作为理论依据探讨两性之间的差异,指出女性在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社会现实。在意识到这种性别上的歧视现象之后,她提出可通过教育与社会制度的变革来改变社会中女性地位给予女性与男性同等的待遇,从而正面挑战男权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5.
数千年封建文化、男权社会的烙印,使妇女的社会地位只是从属于男子。她们所拥有的零星意识也只是对男权意识的绝对服从与靠拢,这使得她们中对于权力向往的女性,为了实现自身的追求,被迫沾染了男性气质。父权社会的男性,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统治者,因具体历史情境的改变,他们中的部分也时常成为更高男权的附庸,由此而具有了依附他人的女性气息。这一情况在当代,并未因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在或明显、或隐晦的场景中,仍能看到部分女性具有男性气质和男性拥有女性气息的性别错置现象。  相似文献   

6.
池莉是个女性意识非常鲜明的女性作家。综观她20年的小说创作,其女性意识是发展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同社会现实以及她个人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池莉女性意识的发展大略可分三个阶段,即依附男性求安稳阶段、反叛男性求权利阶段、尊重两性求和谐阶段。简而言之就是求稳、求变、求谐。本文依照这一思路,对池莉的女性意识发展变化的轨迹作了简要描述,并分析引起变化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萧红在《生死场》中从女性意识视阈出发揭示了现代中国女性的三种生存方式:一是女性承继并践行传统文化对女性的社会角色分工的设定,依附于男性,在男权的夹缝中求生;二是女性试图通过"出走"以摆脱男性控制,重获自由;三是女性凭借某些强于男性的能力赢得尊严争得与男性相对平等的地位。萧红通过人物的命运表达了对第一、第二种生存方式的否定,认为只有自强才是现代中国女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性政治是指两性之间的权力关系,男性属于支配地位,女性是从属地位。同时,性政治也是一种男性用以维护父权制、支配女性的策略。性政治关系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中有充分的体现。在婚姻、权力的争夺和家庭三个方面,《李尔王》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和支配,即性政治。  相似文献   

9.
以社会性别的视角,从法律方面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妇女的地位作了探讨。这个时期意大利妇女的法律地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她们与男权存在着矛盾,处于依附男性的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她们与男性的利益并不完全对立,也享有一定的权利。不过,当时妇女在法律上受到的保护是在男女不平等的性别文化机制下获得的,并不能改变她们在法律上的弱者地位。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发现主要是对男人价值的肯定,在这期间,意大利社会的父权制本质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性别关系依然牢固,女性的价值和尊严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意大利妇女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处境说明,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走向近代的历程相比,人的观念,尤其是性别观念的近代化需要更长时间。  相似文献   

10.
“女耕男儒”表面上看似是海南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性别分工形态,但从社会性别角度出发,视其为一种性别权力关系,会发现其背后蕴含着两性之间权力和地位的博弈.“力田”、“负贩”的行为让海南女性从家里走到家外,极大挑战男性的尊严和地位.但流行于古代海南地区的“男子生来即读书”的价值观将“女劳”与支持男性“向学”的目的相挂靠,使女性“主外”行为成为服务于男性的从属性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女性“主外”行为的从属性和服务性使其社会价值被贬低,相反,男性的权力和地位却得到维护和加强.“女耕男儒”的性别关系最终演变成海南独有的“女劳”且“女卑”、“男逸”却“男尊”的父权文化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1.
《傲慢与偏见》通过表层叙事和隐蔽叙事展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婚姻生活的状况和实质,揭示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从属地位,表达了作者对男性主导下的婚姻制度的批判。奥斯丁采取的这种叙事策略反映了她在创作手法上的继承性,也突显了男性话语强大的压迫性。隐蔽叙事是奥斯丁创作中的一个取悦读者的手段,也是女性创作的一个特色。  相似文献   

12.
解读“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人是生就的,而女性意识则是社会赋予的。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女性被赋予了他性,次等和从属的地位。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女性的生存状况并没有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有所改善。苔丝的命运是与那个社会紧密相连的,与她生活的那个父权制、宗法制社会紧密相连的。“家中的仙女”和“阁楼上的疯女人”成为了男权社会衡量女性的标准,“谁掌握话语权谁就掌握‘真理’”。  相似文献   

13.
《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体意识是通过人物关系揭示出来的。从她与达西和韦翰等男性的关系分析,表现了这种女性主体意识从认知他者到认知自我的过程;从她与几位女性人物的关系分析,表现了这种女性主体意识从认知自我到批判社会的过程。这样的女性主体意识不仅有文学意义还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生态女性主义对威廉·华兹华斯的作品《孤独的割麦女》进行解读,揭示了该诗所蕴涵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指出诗人在该诗中通过书写女性与自然的亲密和谐关系、女性与男性话语的对抗关系,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男性与女性平等共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5.
薛涛的抒情诗是真实的女性心声,诗中以鲜明的女性视角,把她的生命体验倾泄出来,反映了她对附属于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生存状态的执着探索;对女性失落在男权体制下的情爱的寻找;以及对苑囿于男性世界中的女性独立人格的渴望。薛涛的女性意识实质上是对女性依附于男性的反抗,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相似文献   

16.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里,男子汉是女人的保护者、主心骨和人生的靠山,这样的观念经代代相传而成为一种女性的“集体无意识”。在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中,这种传统观念遭到挑战,男性逐渐从女性世界的中心地位移居边缘。本文通过对男性地位变化的分析,论述了我国新时期女性意识的变革和女性文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犹太文化发展至今已有四千年历史。在犹太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男性一直居于主导而女性往往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并不仅是"附属品",更是"救赎者",在男性世界面临崩塌之际,女性起着拯救男性的作用。本文首先从传统的角度对犹太女性的社会地位进行探讨,进而通过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以及《死而复生的人》深入分析女性在犹太社会中所扮演的"救赎者"这一角色。  相似文献   

18.
薛涛的抒情诗是真实的女性心声,诗中以鲜明的女性视角,把她的生命体验倾泄出来,反映了她对附属于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生存状态的执着探索;对女性失落在男权体制下的情爱的寻找;以及对苑囿于男性世界中的女性独立人格的渴望.薛涛的女性意识实质上是对女性依附于男性的反抗,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相似文献   

19.
无奈的选择,痛苦的高尚——诙薛涛抒情诗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涛的抒情诗是真实的女性心声,诗中以鲜明的女性视角,把她的生命体验倾泄出来,反映了她对附属于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生存状态的执着探索;对女性失落在男权体制下的情爱的寻找;以及对苑囿于男性世界中的女性独立人格的渴望。薛涛的女性意识实质上是对女性依附于男性的反抗,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期女性意识张扬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她们对政治权力的追求和对妇女与政权力的维护。由于所处社会地位的不同,各阶层女性的参政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女性得以与政,既有前代遗留的习风旧俗作铺垫,也与当时的政权结构、民族构成、社会风俗、思想观念等现实因素直接相关。但从本质上看,这种参政与男性主政并无两样,它终究无法改变女性从属于男性的社会地位,无法改变社会权力体系的父权制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