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裴梦洁 《文教资料》2020,(8):29-30,87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美国人》,其文本突出的复杂性和冲突性,是影子文化导致的结果。本文以影子文化为立足点,借助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框架,以《美国人》中主人公在异国他乡面对的三个事件为切入口,分析交换经济下的三个影子文化现象:纽曼的赝品交易、纽曼的理想女性和纽曼的幻想婚姻,解析受到不同程度的机器工业挤压的主体,在面对异国文化时做出的异乎寻常的抉择,以此揭示文化资本的哗众取宠现象,挖掘隐藏在影子文化表象之下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研究"自由黑人"的身份追寻、"重新记忆"的身份认同以及自我和民族的身份建构,剖析了美国非裔女性在追寻自我认同过程中的身份建构,解读了《已知的世界》作品内在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3.
亨利·詹姆斯认为小说家和画家是相似的。他的小说《美国人》把精妙的绘画元素融入到写作当中。这两种艺术的结合使得小说在跌宕起伏的同时充满了艺术气息,极具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4.
彼得·梅塞尔在《独立的故事》中通过分析18世纪末美国史学界爆发的关于独立的争论,揭示了殖民地时期美国存在的两种相互对立的历史解释及意义。以美国与英帝国的关系为核心线索,梅塞尔把这些历史解释分为地方历史学家和帝国历史学家两类,前者将美国的繁荣归因于殖民地人对财富的追求与殖民地家庭的自然成长,后者抨击殖民地人的自私本性,强调英国议会和政府对殖民地稳定发展所起的作用。美国革命前后,持不同观点的两方自然形成阵营,地方历史学家与爱国者联系在一起,帝国历史学家与忠诚者联系在一起。梅塞尔认为,地方历史学家提出的历史解释一方面影响了美国革命的进程,另一方面塑造了北美独特的共和政治观念。  相似文献   

5.
亨利·詹姆斯早期小说《美国人》中的主要人物具有原型特征.主人公克里斯多夫·纽曼是美国亚当和替罪羊的原型,贝勒加德夫人是可怕母亲的原型,崔斯特瑞姆太太是一个撒旦式人物.本文主要从原型批评角度解读《美国人》中的人物原型特征.  相似文献   

6.
亨利·詹姆斯,横跨美国和欧洲大陆的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他最为人所知的小说内容皆是关于美国人移民到欧洲大陆后,和欧洲人之间的价值观、道德观、文化以及处事方法差异。与此同时也着重体现了他印象中的美国人特质。该文旨以他晚年撰写的一篇游记作品《美国景象》(1907)为切入点分析詹姆斯前期以及后期文学作品中塑造的美国人的特质,以及他作为移民文学的先驱者对自身的认同、对美国人的定义及对塑造美国人特质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作品《无声告白》中,女主人公莉迪亚面临着身份建构的难题。后殖民学者霍米·巴巴在《文化的定位》中提出的"杂糅性"和"第三空间"为文化殖民背景下少数族裔寻求身份建构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美籍华裔女性来说,霍米·巴巴的理论也是帮助她们利用自我意识抵抗美国白人文化权威、平衡文化身份、完成身份建构的有效策略。而莉迪亚正是缺乏相应的自我意识,忽略了自我身份的"杂糅性",无法在中美文化身份中找寻出一个居间的"第三空间",从而在身份建构的过程中走向了失败,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她痛苦而短暂的一生。  相似文献   

8.
友好使节     
天文台发表报告说:“一个来历不明的物体正在向地球靠近。” 这一消息立刻在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9.
黄玲 《海外英语》2011,(13):245-246
以"美国梦"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美国已有很长的历史,而在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中也反应了这个主题,在主人公对"美国梦"的追寻与矛盾中,任璧莲将美国梦的残酷性进一步体现出来,引导美国人去考查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国神话,从而写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0.
王刚 《考试周刊》2011,(79):20-21
离散是近年来族裔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华裔作为一个离散群体,在文化身份认同方面表现出离散文化的特点。本文从离散理论的视角研究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的《梦娜在希望之乡》中主人公梦娜的身份建构,试图说明任碧莲用梦娜不断变化的身份认同质疑族裔与文化身份的固定化和唯一性,从而提出华裔离散者身份建构的流变性与混杂性。  相似文献   

11.
和建伟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5):39-41,45
世界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内容驳杂,结构宏大,多年来各国学者基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其主题进行了种种探讨,自是见仁见智。倘从后殖民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则可以看出本史诗显示出的人类普遍的身份焦虑意识。  相似文献   

12.
纵观国内外有关《宠儿》的评论,大多评论家运用后现代主义、互文性、叙事学、精神分析批评等理论对小说进行了解读。本文认为在《宠儿》中,莫里森将颠覆殖民话语与重构美国身份认同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一方面,莫里森通过对基督教文化的改写,颠覆了以“大熔炉”为象征的殖民话语;另一方面,莫里森重新构建了喻为“被子”的美国身份认同,强调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13.
转述动词是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中的重要成分。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是构成小说人物语言的核心内容。借助语言学和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使节》男主人公语言中的转述动词。通过研究发现,转述动词在小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转述动词提供了信息的来源并通过这些转述动词生动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由此可以帮助我们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南非作家库切的长篇小说《耻》以种族隔离制度废除后的新南非开普敦为作品的地理背景,真实地再现出“白人至上”主义消退后黑人群体与白人后裔在这片土地上的相处状态。小说中一个个严酷的片段,不仅反映出后殖民时期的白人,尤其是白人女性在新南非的生活境遇,更表现出以露茜为代表的遗留在南非的白人后裔游走在“主体”与“他者”之间的身份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15.
以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人》《莫娜在希望之乡》这两篇小说为例,结合美国历史与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借助身份理论,围绕阶级、政治、文化、种族等因素对作品中所体现的身份问题以及焦虑情绪做出具体的分析,表明作者在丰富美国文学创作的同时,还深刻介入到那个时代的生活与思想。  相似文献   

16.
在后殖民主义的背景下,库切的创作与他的身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耻》这部作品也不例外地关注殖民者身份的问题,同时也书写了南非白人的尴尬境地。通过这部作品中两位主要人物身份的转变的分析,探讨了南非白人主体身份衰落的原因,以及他们对自身身份的迷惘、困惑以及如何适应这种转变以求得生存。  相似文献   

17.
"美国梦"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历史学家詹姆士·亚当斯于1931年创作的《美国史诗》中。美国文学作品中,作者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了"美国梦"—美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与理想信念的代名词。随着美国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美国梦"也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本文透过1925年德莱塞著作《美国悲剧》主人公克莱德的悲惨经历来解读在这个时期"美国梦"对人灵魂的腐蚀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严宁 《海外英语》2011,(15):211-212
菲利普·罗斯的小说《美国牧歌》讲述了利沃夫一家三代犹太人的变迁史,反映了"瑞典佬"利沃夫战后一代的盲目乐观,揭示了以利沃夫女儿为代表的社会动荡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被主流文化同化而丧失民族渊源后的迷失和叛逆。在小说中"代沟"母题贯穿始终,彰显了三代人之间的父子冲突、父女冲突以及传统和现代的冲突。该文从叙事母题的角度出发,研究小说中"代沟"母题的运用及其母题构架下叙事策略的功能性。  相似文献   

19.
《宠儿》、《丰乳肥臀》这两部经典文学著作都以塑造母性的伟大形象而备受推崇,不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度、用什么语言书写,感人至深的母爱都在这两部作品中得以最好的抒发。两位母亲通过对自己孩子的种种关爱凸显了其伟大的形象,爱儿主题贯穿了整部作品,两位母亲的女性身份也得到了颠覆。  相似文献   

20.
师陀《结婚》主人公胡去恶的特殊"乡下人"以及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对乡下的冷漠、对城市满腔热情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在对城市身份追求的过程中,主人公屡屡受挫,与城市"在而不属于"的关系最终使他陷于绝望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