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蜀相》是杜甫初到成都所作。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杜甫离开了暂住一月的同谷县前赴成都,为衣食所迫,一年中辗转了四个地方。在朋友的帮助下,杜甫结束了寓居秦州和同谷长达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定居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的春天,刚到成都的杜甫就去拜访了仰慕已久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2.
同谷(今成县)可考察的明、清、民国评杜诗碑有12通,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明代以来,在同谷的仕宦文人用自己的诗歌(包括题跋)艺术诠释杜甫"诗家门户独高风"之特点,尤其表达了对杜甫同谷诗的精湛理解,体现了对杜甫由秦入蜀诗作"大雅一删妙化工"的极高艺术鉴赏力。这些诗碑的诗学意义在于:评述杜诗特别是杜甫"同谷诗"具有独到性;指出杜诗特别是杜甫"同谷诗"在诗意上的隐含性;展现杜诗及"同谷诗"写实视点的超越性;其观点在研究杜甫"同谷诗"方面具有不可忽略性。  相似文献   

3.
我们通过对杜甫诗歌《木皮岭》的赏析,揭开披着神秘面纱的昆仑山到底在哪里的千古之谜。今年我在陇南市成县,看到《成县县志》,县志上有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歌《木皮岭》,读了几遍,有了惊人的发现。诗人为躲避战乱,拖家带口,由秦州(现在的天水)到同谷(现在的成县),就住在同谷县外十公里外的飞龙峡,飞龙峡下边有个飞龙瀑,飞龙瀑旁有个凤凰台,凤凰台有一个村叫凤凰村,杜甫就住在那里。住了一个月后,就在十二月一日,杜甫又整理好行装,从成县出发去成都。  相似文献   

4.
"同谷"是个历史地理概念,史载其存续于西魏至明初的七八百年间;杜甫"同谷诗"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同谷唐宋评杜诗碑的诗学价值在于:开阔了人们认识杜诗的视野,增加了后世对杜甫同谷诗的审美体验,人们依此可以感受到自江西诗派以来,杜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从宏观到微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三阁诗”指杜甫从甘肃同谷到四川成都途中所写的《龙门阁》、《飞仙阁》、《石柜阁》三首诗作。杜甫于唐肃宗乾元2年(759年)10月,从秦州(今甘肃天水)到同谷(今甘肃成县),于此居数日,同年12月1日,又从同谷出发,经过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飞仙阁(即栈道)、五盘、龙门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而到成都。杜甫走的  相似文献   

6.
杜甫秦州诗中的两处"南州",不同于《汉语大词典》、《旧唐书》等典籍所记。对杜甫《发秦州》所描述的南州以及他实际行踪的考证证明,"南州"是杜甫离开秦州后的明确去处,"南州"实为"南秦州"之简称,是指以仇池、同谷为其主要辖区的南秦州地区,这一区域包括汉源、同谷、清池与栗亭等地。  相似文献   

7.
《蜀相》是杜甫晚年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安史之乱以后,公元759年,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  相似文献   

8.
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十月之交从秦州出发,南行经汉源至同谷,停留不足一月,又于腊月初一至月底行抵成都,一路领略了蜀道之奇险,有意识地写下了二十四首纪行诗以及《同谷七歌》和《万丈潭》等诗。这是杜甫刻意创作的一组借蜀道山水来抒发自己和国家进入困境时期的无限感慨,若仅以山水诗去解读,有贬于杜甫蜀道纪行诗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凤凰台》是杜甫陇右诗中从秦州至同谷所写的第一组诗中的最后一首,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一位一片赤心、忠君报国、有抱负、始终念念不忘民生疾苦的自我形象,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审美特征,深刻体现了杜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10.
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济阻、王德全、刘秉臣三同志合著的《杜甫陇右诗注析》(以下简称《注析》),注析了杜甫公元759年辞去华州司功参军后居住在秦州、同谷期间的117首诗作。这部书既有学术性,又有普及性,是一部对学术、对读者都十分有益的书。  相似文献   

11.
杜甫曾在唐肃宗乾元二年避乱甘肃秦州、同谷,其间流露出的隐居思想,较以前的淡淡之思大为不同,表现出相比强烈明显生存意识。本文拟论述诗人此时的隐居思想,兼谈其陇右之行。  相似文献   

12.
期行青泥土,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工。不畏道途远,乃将烟没同。白马为铁拥,小儿成老翁。哀猿进却坠,死鹿力所穷。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这首诗,大约是在唐肃宗乾元H年(759年)十月,杜甫从秦州到同谷跋涉最后一座大山后所写,此座大山正是“泥功山”。唐肃宗乾元Th年(759年)七月,关内大饥,战乱不已,人民痛苦不堪,杜甫对政治已表示失意,而司功参军的微职又无所作为,为了生计,诗人便应当时正在秦州郊辅西技村自建窑洞居住的友人、原京师大云寺主僧人赞上人的相邀,由华州弃官,携家西行,投奔秦州的。诗人的《…  相似文献   

13.
杜甫是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启发后来者,因此研杜成为一门显学。与之相应的杜诗分期、分类研究,自宋以来就显得极为繁杂,分地域研究也显示出了相似的状态。但是,现在所见宏观的杜诗分地域研究著作和论文还不多,微观上对杜甫的陇蜀之行及其诗作研究却颇多说法,称秦蜀纪行诗、寓陇诗、陇蜀诗、陇右诗、秦州诗等者皆有之。杜诗《发秦州》到《成都府》系列,可以称为陇蜀诗,但确切些可称为"同谷诗"。北宋以降,就有杜甫同谷诗的说法,但至今系列且专门的研究还很缺乏。《杜甫陇蜀道诗歌研究》一书可补兹之阙,具有这方面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杜甫<同谷七歌>创作于其人生最为困顿的流寓同谷(今甘肃成县)时期,生活的切肤感痛使这首诗作形成了独特的有我之境.作品感情的异常沉痛愤激,给其中之"我"赋予了独立人格;而关切战乱时局、显露忧国忧民的赤心、表现不定的命运转换和人生遭际的变数,使"我"的主体意识与客体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5.
杜甫是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启发后来者,因此研杜成为一门显学。与之相应的杜诗分期、分类研究,自宋以来就显得极为繁杂,分地域研究也显示出了相似的状态。但是,现在所见宏观的杜诗分地域研究著作和论文还不多,微观上对杜甫的陇蜀之行及其诗作研究却颇多说法,称秦蜀纪行诗、寓陇诗、陇蜀诗、陇右诗、秦州诗等者皆有之。杜诗《发秦州》到《成都府》系列,可以称为陇蜀诗,但确切些可称为"同谷诗"。北宋以降,就有杜甫同谷诗的说法,但至今系列且专门的研究还很缺乏。《杜甫陇蜀道诗歌研究》一书可补兹之阙,具有这方面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立秋过后,杜甫携眷西行,在由秦入蜀流寓同谷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以山水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其中每首诗甚至每句诗皆可视作"有我",诗歌中塑造了一位忠君爱民、乐观而孤独的旅客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立秋后不久,杜甫放弃华州司功参军的位置,携家来到秦州。三个多月后,移居同谷。年底,又为生活所迫,取道剑门入蜀。在四个多月的陇右生活中,诗人把他所到之处的山川风貌一一捉入诗中,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陇  相似文献   

18.
云端的橡果     
正1253年前的腊月初,时令大概正合今天,杜甫携妇将雏,一行八人,包括夫人杨氏、小弟杜占、两个儿子宗文宗武、两个女儿、一个家仆,从天水来到同谷(即今天的成县),原本书信联络好了要投靠的本地县令,却连面也没有见上。也许县令是怕这个刚刚辞官的曾经的左拾遗、华州县的副官给他带来政治牵绊,也许是担心这个落魄的文人滞留不走,在生活上给他带来牵累,这个县令居然连起码的礼节性的接待也没有,闭门不开,杜甫只好在夫人和孩子们失望和落寞的眼神中离开了同谷县衙,在满街投来的陌生而困惑的目光中,踽踽而行,最终来到了这个当下叫杜少陵祠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十月,杜甫携家离秦州,赴同谷(今甘肃成县)。在同谷寓居不足一月,又于十二月一日从同谷启程入蜀。在这段充满艰辛和凶险的行程里,杜甫始终没有忘记一个诗人的责任。他用一支战斗的诗笔,挥洒横溢的诗情,写下了二十四首以陇山蜀水的村名、地名为题的纪行诗,每段行程各十二首,其中描写陇南风光的就有十首。这些流传千古的陇右纪行诗,具体而详实地向世人展示了崔嵬奇雄的陇右山水,生动传神地描摹了淳朴悍直的陇右民风,正如晚唐孟棨所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本事诗·高逸第三》)。国家的灾难,个人的不幸,使诗人一步步走向人民,“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  相似文献   

20.
刘君英 《考试周刊》2013,(44):18-18
<正>杜甫诗歌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成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被后世誉为"史诗",对后代诗歌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已为人所共知,杜甫关注全体的现实主义、李白高扬个性色彩的浪漫主义已成为唐代诗歌两面伟大旗帜,"李杜"也由此而得名。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史诗"。浪漫主义同现实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