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寰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5):65-68,60
"修己安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论述孔子的"安人"思想,试图从孔子提出的具体行政措施——"安人"之文和这一措施所蕴涵的孔子的社会哲学及管理思想——"安人"之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孔子"安人"思想的施行所需的社会条件和对"上知"之人的依赖。  相似文献   

2.
“道隐”思想是孔子根据形势灵活应变的积极处世原则的体现,它所强调的是“儒道”在天下无道之际以“隐”为“行道”、“达道”的手段,具有方法论意义。立足于《论语》文本,探讨孔子对“隐”的态度及“隐”的诠释,才可正确解读孔子“道隐”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3.
孔子及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影响深远。"仁"是孔子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他许多主张的出发点。孔子有关"仁"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他的政治观强调"为政以德",对人民宽惠,缓和阶级矛盾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他倡导要提升道德修养来体现"仁",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仁";孔子还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懈地探索具体的"仁"的意义及如何践行"仁"。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思想,孔子提倡的"仁"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能够做到目中有"人",倡导为人以仁,确实是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4.
张贵英  姚丹 《陕西教育》2009,(2):72-72,74
晏子和孔子都对“和”与“同”进行过论述,孔子承袭了晏子的“和同之辩”的观点,并将其发展为“和而不同”的处世主张。晏子是用以讲君臣之道,而孔子则是确立了一种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原则。其实晏子的“和同之辩”已经包括了“和而不同”的主张,孔子只是采取运用了晏子的观点,将其发扬光大之,并在目的和侧重点上与之有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一位对中国文化有巨大影响的教育家。孔子的“立人”、“达人”理论,是其师德理论的重要部分,它包含了有教无类、全面培养人才的丰富内涵,对当今的教育与教学实践具有非常有益的借鉴作用。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一宝贵精神财产,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学说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历经几千年,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时代光辉,体现着时代价值。本文着重分析“中庸之道”的“无过无不及”、“道之以德”、“执两用中”、“和而不同”等原则对当今我国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指导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比德”是孔子游历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审美观。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孔子不仅赋予自然山水、松柏、兰草等以“德”的品性,同时一些不太为常人所留意的自然景象也常常引起孔子的“德性”观照,体现出孔子内心非常细腻的“比德”联想和审美思考,这种游历审美观对后世文人生活方式、审美心态及文艺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真"与"美"相得益彰是纪录片最高审美境界,也是纪录片的美学要求和审美追求归属。怎样创作才能实现它的要求和归属,实践界和理论界在长期的探索与研究中,总结出了"跟拍"、"抓拍"、"抢拍"、"偷拍"、"长镜头"等多种创作技法理论。但是,"隐拍"这种最重要的方法,却未得到学术理论归结,诚然,也就导致了这种方法仅掌握在少数有创作经验的实践者手里,使很多没有实践经验的纪录片创作者,特别是初学纪录片创作的初学者,用尽了其它技法也始终创作不出"真"与"美"相得益彰的纪录片来。因此,为探讨与完善纪录片创作技法理论,本文对纪...  相似文献   

9.
人的修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看做是中国哲学主要的思考内容,其中儒家哲学开创者孔子的修养论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儒家哲学一切思想基础的开端,又是整个中国哲学价值观的根骨,可以说孔子的修养论,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本文将从孔子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功夫论和价值论四个方面尝试诠释孔子修养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生活在“礼崩乐琼”的春秋晚期,以维护周天子的统一天下和重建武周公事业为己任。  相似文献   

11.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孔子的"道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隐"思想是孔子根据形势灵活应变的积极处世原则的体现,它所强调的是"儒道"在天下无道之际以"隐"为"行道"、"达道"的手段,具有方法论意义.立足于《论语》文本,探讨孔子对"隐"的态度及"隐"的诠释,才可正确解读孔子"道隐"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2.
古代士人在处理"仕"、"隐"矛盾时,无法摆脱悬置头顶的"庙堂"观念。晚唐五代士人的"情隐"观将具有某种叛经离道色彩的"情"引入其隐逸价值体系之中,从而打破了隐逸思维"独善"、"兼济"的政治魔咒。这种"情隐"观由晚唐杜牧开启,李商隐、温庭筠在不同的方向上加以开拓,至唐末韦庄、韩偓得以最终确立。五代词人在深化其内涵的同时,也在背离着它的基本内核。可以说,在晚唐、唐末、五代三个时间维度上,构成了"情隐"观演进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13.
话说大教育家孔子活到了20世纪90年代,仍干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这一方面是为了发挥余热,另一方面也是为生计考虑。  相似文献   

14.
<论语·泰伯>篇载孔子以"大"论尧."大"既是一个道德的范畴,也是一个审美的范畴.伦理内涵与审美悦乐协和统一的艺术与人生诉求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孔子观尧,以之为"大",实际上孔子是在肯定尧之人生历史地表现为其盛(至)德与崇高、广大且光明之审美风貌的合一.  相似文献   

15.
孔子"不知之知"思想和苏格拉底"自知无知"思想在方法和目的上存在差异,同时又有相通之处:两者都体现出真实诚恳的态度,阐释出自知之明的德性以及折射出生命本体的智慧。在物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过多地去追求经济上的财富,很少审视自己内心的德性。人们只有内心世界达到充实与净化状态,其精神境界才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看到作文材料,我首先想到了“韬光养晦”这个成语,但仔细一琢磨,材料中的“隐”又不同于“韬光养晦”。这个“隐”,是一种更智慧的“隐”,它的背后是关乎人生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诸侯纷争,新兴士阶层崛起,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面对无道的社会现状,立志弘道的士阶层产生了仕与隐的矛盾,尤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最为典型。本文以《论语》和《孟子》中有关"士"的论述为依据,详细阐释了孔孟儒学中的仕隐观。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是理性化的“巫史传统”。占据了传统学术主流地位的儒家学派,承担了将巫术经验制度化并予以传承的任务。孔子思想中对天帝祭祀、鬼神崇拜和仪礼制度的态度,集中体现了“巫史传统”中的理性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9.
丁韪良主张融合耶儒,并且最大限度地容忍中国礼仪,但他本质上是一个加尔文主义者,在对待儒教问题上仍秉持一种“传教士东方主义”,他的“孔子加耶稣”口号应被理解为“孔子为耶稣”,或“儒教服务于基督教”。  相似文献   

20.
儒学作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有其精华和糟粕。我们的态度不是“厚古薄今”,而是“古为今用。”为了充分发掘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作者拟采用纵横对比的方法,试图就孔、孟“仁”论各自的特点和共同的方面进行对比,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精髓,为推动儒学思想的研究做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