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周霞 《现代语文》2007,(4):35-36,21
实录原则和行道原则的秉持使王安石在创作墓碑文时力求从理性的角度对人物做出分析和介绍,定性评价多从德行、大节上入手,善于紧扣墓主品德上的突出事迹来刻画人物形象。叙事简洁客观,长于议论,夹叙夹议,感慨曲折,笔势跌宕,这是王安石此类文章的总体特点。但是,王安石并非“任理而无情”,在他的墓碑文作品中,有很多以情行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这些文章让我们看到,在王安石这样一个以刚毅果敢的政治家、学养深厚的思想家形象著称于世的人物笔下,也有情深意长、哀婉真挚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陆游晚年田家诗语言简练准确,生动形象,亲切自然,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平易流畅,又不失幽默诙谐。其语言风格的形成跟他善用比喻,活用典故,化用方言俗语,精用词语,多用叠字,好用戏语的创作手法有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用典例析     
用典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方式,在古代汉语中尤为常见。古人写诗作文,常常引用前代典籍中的人物、故事,或撷取前人诗文中的词句,化为己用,这些被引用的对象,就叫做典故。典故使用很恰当,能大大加强语言的表达力,使一篇文章大放华来。我们在阅读和欣赏古代作品时,不可忽视典故的含义和用法。典故的使用方式很多,最常见的用法,是正用,即直接引用,也就是把古书中记载的事,直接明了地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初中语文第三册选的《冯婉贞》一文,冯婉贞对  相似文献   

4.
古人写作立论,多爱用典。修辞意义上的典故是我国古代文化成果中的璀璨珠玑。精彩的典故,以极其精练的文字包含了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往往片言只语,便能形象地点明历史人物的运筹机窍;寥寥数字,便能深刻地揭示出人生哲理。诗文中用典,可以使作品熠熠生辉;论述中引述典故,可以使论证强劲有力。但随着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语言文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随之带来了对典故理解上的困难。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古诗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文章用典的现象。如果对这一现象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必将影响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与鉴赏,难以领略到诗文独具的情趣…  相似文献   

5.
墓志属于碑文的一种,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记叙墓主的生平的.如:<文章辨体序说·墓志>说:"墓志,则直述世系、岁月、名字、爵里,用防陵谷迁改."墓碑分为立于地表的"墓表文"和埋于地下的"墓志铭".即所谓的"志以志诸阴,表以表诸阳"(<江西出土墓志选编>).一般来说,墓志通常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墓志和墓铭.墓志通常用散文体书写,主要记叙墓主的身世;墓铭通常是韵文,主要是为了称赞墓主.  相似文献   

6.
吉尔达是威尔第的歌剧<弄臣>中推动全剧发展的关键性人物,威尔第结合社会政治环境和生活经历,在吉尔达的形象塑造上寄予了浓厚的情感和深远的寓意,用优美的音乐语言表现了吉尔达的纯真善良,从而以反衬的手法很好地刻画了黎戈莱托、公爵等主要人物的形象.深入分析吉尔达的音乐形象特征,是理解歌剧<弄臣>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7.
墓志属于碑文的一种,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记叙墓主的生平的。如:《文章辨体序说·墓志》说:"墓志,则直述世系、岁月、名字、爵里,用防陵谷迁改。"墓碑分为立于地表的"墓表文"和埋于地下的"墓志铭"。即所谓的"志以志诸阴,表以表诸阳"(《江西出土墓志选编》)。一般来说,墓志通常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墓志和墓铭。墓志通常用散文体书写,主要记叙墓主的身世;墓铭通常是韵文,主要是为了称赞墓主。  相似文献   

8.
《缩之战》选自《左传·值公三十三年》,之所以能取得强烈的艺.从果,除了个性化的语言和生动描写外,重要的一点是衬托手法的运用。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而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为了突出某一人物,作者有意地用另一些具有相反或相似特点的人物来作个陪衬,这样,就有了主次之分,被村人物的形象就更加鲜明。《峪之战》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时,首先运用了消极衬托的手法。初看起来人物之间似乎没有一种衬托与被衬托的关系,但人物的性格形成了鲜明对照,几组相对相似的人物形象,主次、映衬关系并不明显,但却构…  相似文献   

9.
太阳高照     
古月 《当代学生》2016,(Z1):118-119
我们读古诗文,老是会碰上典故。古人特爱用典故,用典差不多能算是一种写作手法。古人的读书结构跟我们是不太一样的,我们小时候储备了好多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虽然很出名,但并非都是古人常拿来做典故入诗文的;而古人常用的典故,又往往是我们平时阅读不易遇到的。本期我们先来看看有关太阳的典故。说到太阳,你会先想到什么?夸父追日?后羿射日?没错,它们都是关于太阳的典故,但是,在古诗文里,它们并非热门典故。  相似文献   

10.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成功地刻画了荆轲形象。其刻画之成功,历来为人称道,甚至连太史公司马迁之《史记》在叙及荆轲事迹时也几乎只字未改,原文照录。《荆轲刺秦王》是如何刻画荆轲形象的呢?通过写人物的语言、行动、音容笑貌来展示人物性格,是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常用的手法。除此以外,《荆轲刺秦王》还注重了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刻画荆轲形象。一、以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当时,战国七雄中,韩已被消灭;楚、魏、赵也名存实亡;燕、齐亦危在旦夕。“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  相似文献   

11.
李玉梅 《文教资料》2008,(19):31-32
短篇小说因受篇幅限制,创作上要求比长篇小说更加材料集中,结构紧凑,塑造血肉丰满的典型人物需要作者高超的创作手法.<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和<被遗弃的韦瑟罗奶奶>两部短篇中,作者福克纳和波特都以独特的手法成功刻画了主人公艾来丽和韦瑟罗奶奶两位女性形象.本文着重从叙述角度、象征、人物语言三方面分析了两位作家人物塑造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2.
【熟悉概念】所谓典故,是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而"用典"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  相似文献   

13.
讲究用典,是中国古代诗歌特殊的艺术手法之一。由于典故概括力强,有的典故还有一定的人物、情节、场景或警语,所以它是“浓缩”的语言,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典故使用得好的诗歌,可以增强诗的气氛,收到词短意长的艺术效果,耐人寻味。读诗解诗,如果不明典故,或则不知所云,或则误解作者写诗的用意。因此,弄清典故,对于读诗解诗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14.
元好问有意借碑志文以存金代的史实,他巧妙地借助碑志文的既有体例叙述重要的历史事件,并抒发史家之议论;他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外貌、言语和动作,使碑志文中的人物更加鲜明生动;他采用互文手法在碑志文中囊括重要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元好问在借碑存史的同时,并未模糊碑志文与史传的文体界限。  相似文献   

15.
小说中最主要的艺术形象是人,而要使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形象在作品中活而丰满起来,就必须刻画好人物的形和神。形主要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而神即人物的精神、风采、个性等。《丰碑》一文对军需处长这个人物的描写,就是采取以形写神的方法,产生形神毕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论俗人应避雅人》中讲道:“优良的人物,有时候是要靠别人来比较、衬托的,例如上等与下等,好与坏,雅与俗,小器与大度之类。”由此表明,运用衬托手法是一种刻画人物的好方法,作者可以用其他一些不同类型的人物来陪衬或对照主要人物,以突出主要人物;虽有正衬和反衬之分,但目的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思想  相似文献   

17.
遗山碑志文以记叙事情为依托刻画人物,每一篇碑志文都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传记。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多角度叙事手法,撷取传主个性特征的主要方面品议人物;选择典型的材料,详略得当地品题人物,叙写事情;在叙事的同时,辅之以议论,出语精警,见解独到,议论和叙述紧密结合而互相印证;选取具有奇异色彩的传说状写人物,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河西学院学报》2015,(4):87-92
北朝墓碑文和墓志文有着相似的形成发展轨迹。它们的发展完善是北朝散文文体细分的结果。北朝墓碑文继承了东汉以来墓碑文的成就并经过不同时期作家的创作,形成了以颂德为主,文辞华丽、多用骈偶,以宏大壮美为审美追求的特征。墓志文在墓碑文的影响下,更多表现出以哀悼、惋惜为主的情感模式,在相近的文辞特征下,表现出悲壮、凄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语言发展的最高成就,文中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品茶》作者曹公惜墨如金,成功地运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手法,对于刻画妙玉性格、反映她的心理、表达她的思想感情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而在文学史上塑造了一个熠熠生辉的妙玉形象。  相似文献   

20.
欧阳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詹是中唐时期著名的闽籍文学家,也是闽地状元第一人,在创作上诗赋文兼擅。他的诗歌或抒写诗人的理想和抱负;或抒写诗人的闲情逸致;或抒写赠别、怀人、行旅的离愁别绪。风格清新澹远,语言精练雅净,善用借物言志、即景抒情和白描等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