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鲁迅的《离婚》是一支女性悲歌。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表现了主人公爱姑的人生悲剧,并且深刻地揭示出了她思想意识中的"奴性"和"愚弱",体现出他"国民性批判"的启蒙主义思想。同时,通过爱姑这个女性形象的命运,鲁迅对中国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异乎寻常的理性思考:中国的妇女并没有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2.
鲁迅毕生从事着国民性的批判工作,对看客现象的揭示和批判,是他国民性批判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这一切都源于他作为文学启蒙这一使命感以及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于我们民族深沉的悲哀和极大的热爱.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和重建是贯穿其一生的重要思想,也是最具有生命力、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部分,近年来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中大量的成果集中在“改造国民性”上。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对国民性的改造问题是众多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其关键问题之一是深刻的认识自身,敢于批判自身,对疲惫衰竭的国民性作出前所未有的内省和深刻反思。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语境中,启蒙者们以西方基督教忏悔为参照标准,使其成为新的价值观的一个支撑点。鲁迅对基督教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他同样站在忏悔的天平前,深刻地剖析自己,对民族的灵魂也作了沉重的反思,并努力构建新文化以达到改造国民性,重铸民族灵魂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5.
对国民性进行批判,是鲁迅贯穿其一生的文学主题。对社会人情心理进行洞幽烛微的描写,是鲁迅国民性批判的一个组成部分。鲁迅小说中的人情心理描写可以归纳出这样几个原型:变色龙原型、隔膜原型、看客原型。每个原型都有自己的特质。鲁迅对它们的批判对当下也有着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冈察洛夫是中、俄国民性批判的代表作家,他们对阿Q与奥勃洛摩夫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是期望能重建中、俄国民新的文化品格和现代民族文化。但是,他们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所采取的诠释角度和所要达的目的却有所不同。鲁迅的国民性批判的思想体现的是在国家被半殖民化、传统价值体系崩溃的情况下的一种"强国保种"的主体性愿望,而冈察洛夫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却带着强烈的"脱亚入欧"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和重建是贯穿一生的重要思想,也是鲁迅思想研究中最具生命力和现实意义的部分.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其个人深刻的人生体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国外特别是日本研讨国民性热潮的启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正> 鲁迅的一生,贯穿着对于“国民性”问题的研究。“国民性”问题,既反映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深邃目光,也表现了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思想特色,还体现了鲁迅作为一个革命家的韧性战斗精神。 那么,鲁迅所说的“国民性”,指的是什么呢?从字面上说,“国民性”就是国民的性质。从精神实质而言,指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又由于鲁迅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他所看到的这种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鲁迅所揭露的“国民性”,指的是“国民的弱点”,即国民的“劣根性”。鲁迅曾经说过:中国的“国民性”是在“满是血痕”的条件下形成  相似文献   

9.
李喜华 《文教资料》2008,(20):12-14
鲁迅与王小波都借杂文对中国国民性进行了批判,然而由于所处时代背景及其人生阅历、个性等的不同,他们的国民性批判出现了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批判的主要对象不同;2.切入的视角不同:3.批判的风格不同.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对中国国民性问题进行了精深探索。伟大的鲁迅最早注意了这个问题,并作出重大贡献。老舍登上现代文坛稍迟,而他继承了鲁迅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这方面也取得了视不可忽视的成就。鲁迅揭示国民弱点,勾画国民灵魂,重点是放在对劳动人民身上落后消极东西的表现、批判上,而选择小市民作为发露中国国民性弱点的突破口,是  相似文献   

11.
“农民”进入鲁迅乡土小说叙述的中心乃是鲁迅从文化角度进行国民性批判的必然结果。鲁迅以“中国农民”为视点,通过解剖“国民性”,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中国整个封建思想文化体系。他用文学的语言揭示出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症结所在,他的乡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审美现代性反思主要体现在他对湘西世界的审美反映与对中国现代乡村与都市的双重批判上。其双重批判聚焦于对国民性的反思与重建,其中探讨了国民性劣根性的表现、思想根源等,提出了国民性问题解决的具体审美拯救实施方案。其审美拯救方略蕴含着沈从文对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的思考,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沈从文对国民性的反思与建构反映了其文化视域的融合性以及历史理性的建立,是沈从文现实主义创作的体现,也是沈从文文化思想与艺术思想走向深刻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民族劣根性进行尖锐批判的鲁迅先生和对于老北京市民文化投入极大关切的老舍先生,他们的作品中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国民性书写及对国民性的批判。作家的社会使命感促使文学史上很多作家对"国民性"问题投入了极大的关切,但老舍和鲁迅的思考路径却存在很多不同。从地域、艺术表现方式、思考维度等三方面浅析两者的国民性书写差异,并对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鲁迅乡土小说的民间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乡土小说的民间文化情结不仅体现在他对国民性批判的视角与指向上,同时也体现在他对民间文化中的民主性、原发性因素的挖掘与发扬上.批判与眷恋、决裂与回归等复杂情绪都从他对农民形象的深度刻画、对乡村纯朴人伦关系的诗意描绘与对童年的深情回忆之中表露出来.  相似文献   

15.
“国民性”亦可称“民族性”,是由日语引入的名词,意为一国或一民族的全体所共同具有的心态文化特征。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的“为人生”是俄罗斯文学与中国文学共同的主张。关心民族与人民的命运,体现时代脉搏,也是中俄许多作家共同的追求。这种文学的共性本身就给鲁迅与高尔基的文学比较提供了一个基点。本文就是从此出发,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从鲁迅与高尔基的作品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来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鲁迅从中国人现代自我的建立出发,建构出不朽的阿Q形象。以当代中国新语境观照,鲁迅的"国民性"理论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国民性"有被改造的可能,解放区的革命实践和赵树理等的小说可兹证明。其次"国民性"的背后是西方殖民主义理论,因此"国民性"并非为中国独有而是全人类的。再次"国民性"理论产生的根源是经济上的落后,但两者并无必然联系。总之,鲁迅的阿Q仍然是一个不可超越的文学形象,但国民性理论百年不衰的实质,是中国知识分子经济上的现代焦虑在文化领域的投射,即主体性召唤下的自我他者化建构。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为一代文学批判大师,毕生致力于思考中国国民性的改造问题,他的小说也被认为是剖析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最锐利的"匕首",不过其中大部分小说是以其故乡为写作背景,饱含浓郁的故乡情,这种即坚持批判又依依不舍的情感致使地域文化特色在鲁迅的小说中大放异彩,故而本文将从小说中的地域文化底蕴、地域性民俗和地域语言对鲁迅小说作更深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现代童话艺术的开拓者。鲁迅译介的大量外国童话,也已经成为研究鲁迅思想的重要文本。在鲁迅的精神世界里,童话译介是作为一种"立人"之道出现的,其中的核心就在于早期形成的启蒙思想。而童话译介的过程中,鲁迅经历了从"直译"到"意译"的话语转换,这是其寻求启蒙方式的自觉表现。同时,童话译介还对鲁迅的文学创作和国民性批判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从启蒙的角度理解鲁迅的童话译介及其意义,对更深入地了解鲁迅的思想及其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是他的社会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一贯的改革进取精神的思想基础。这种思想大体经历了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前期把重点放在揭露和批判国民性的落后面上,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后期在继续揭示国民性弱点的同时,把改造国民性弱点与发扬民族精神忧点结合起来,不忘表彰中华民族精神之伟大。例如,一九三四年在《中国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中国的文化名人,他被描画为现代中国的圣人;封建社会的逆子二臣;诗人和战士;启蒙小说家;批判理论家;民族魂等.其实,他对自己也进行了描画,比如"牛"或"蜗牛"等,并在其创作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