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雪芹不是死于生活中的丧子之痛、嗜酒之狂,而是死于小说创作情感的巨大冲击。《红楼梦》自始至终处在"哭成"的状态中,特别是第七十七、七十八两回叙述晴雯之死,达到了前八十回叙事情感的最高峰。剧烈的心理震撼致使作者无法承受,不能自拔,终于未尽红楼而绝笔离去。  相似文献   

2.
晴雯是《红楼梦》中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她的言行为当时的封建社会大环境所不容,"以卵击石"的反抗必然遭到封建势力的扼杀!晴雯死得冤屈,但也死得有价值,她的悲剧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文章主要从法国符号矩形方阵关系图来分析晴雯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及背后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的作者以博大的爱心关注末世封建贵族大家庭中青年女性的悲剧命运,这种关注不仅仅表现在对贵族小姐们的婚姻悲剧和人生悲剧的深刻描写上,也表现在对丫环们的人生悲剧的成功描写上。她们之中,对晴雯、鸳鸯、袭人三个大丫环的描写尤为突出。 一、勇晴雯饮恨夭风流 “晴雯,晴雯,你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美丽、最动人的女性形象。”这是红学家蒋和森在《晴雯赞》中的由衷赞叹。受这个小人物感染的读者岂止蒋和森一个人!请看,王昆仑先生写在 1944年的短文《晴雯之死》中的这一片断:“过去有的读者说:平儿使人爱,鸳鸯使人敬,袭人…  相似文献   

4.
晴雯之死是红楼梦中的一件大事。小说中叙述晴雯为大观园中最聪明、漂亮的女孩儿,其死因表面看是由王夫人所致,而邢夫人、凤姐儿、王善保家的、碎碎骂骂的婆子们及大观园中的告密者,是这些人形成的合力害死了晴雯。她那疾恶如仇,不屑爬高枝,又不低眉顺眼地谄媚主子,对别人干的事一看就察而且脱口而出地揭露、反奴性、反抗性的人格特质是其死的本质原因。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不被社会见容的悲剧,是人性的悲剧、是全社会人性被异化后的悲剧。她被一股巨大的毁灭力量所操纵与玩弄,只有将人格的价值意义留给"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后四十回真伪问题是学者们热心探讨而又悬而未决的问题,林黛玉之死有人认为写得好,也有人不同意。本文从文本出发,依靠“内证”,将黛玉之死和前八十回中金钏儿、晴雯、尤三姐之死进行比较研究,从而证明黛玉之死这部分文字是违背前八十回创作思想的,是败笔。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晴雯的遭遇令人同情,她被赶出贾府后悲愤而死.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既复杂又隐微的;如果直接归之于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都失之简单化.说到底,晴雯之死应是王夫人由赵姨娘“从宝珠变成鱼眼珠”的过程中得出的“经验”所致.  相似文献   

7.
作者以同情和钦佩的心情,赞扬了在《红楼梦》大观园中备受压迫而又不断反抗的女奴——晴雯。她身为奴婢,但她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从不听从主子的奴役、不任由主子的践踏,处处维护着人的尊严。文章以晴雯和大观园里的奴婢作比,尤其是与袭人作比较,显示了晴雯具有不同于其他女奴的特点:聪明、勇散、正直、坦率、倔强、自尊、自重。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晴雯死于封建专制的压力下,她的死,是对封建专制势力的控诉。  相似文献   

8.
【考题再现】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中国青年报》"八卦红楼"上有一篇文章: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其基本内容如下(摘录):晴雯美丽能干、风流灵巧,是大观园里的俏丫鬟,她抱屈冤死,这是众所周知的。但笔者认为: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  相似文献   

9.
清人涂瀛在《红楼梦问答》中说: 袭人,宝钗之影子也;写袭人所以写宝钗也。晴雯,黛玉之影子也;写晴雯所以写黛玉也。这两段话揭示的是《红楼梦》中人物描写的类型化问题。《红楼梦》善于刻划女性形象,而林黛玉、薛宝钗、晴雯、袭人等刻划得尤为生动。作者何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升格前作文将晴雯"死"因铺陈,主因不鲜明。升格后作文,将晴雯死的主因"贾府争权夺利"融入标题中,论题鲜明,论述集中而有层次。  相似文献   

11.
谁之死?     
尼采的“上帝之死”是指只有否定了上帝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独立于世界,意味着一种伦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道德形象的人之死;福柯的“人之死”是指“人”这一概念将失去意义,意味着一种知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概念的人之死;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是指作者的主宰地位被读者所取代,读者获得了自由,文本获得了独立,进而人们可以对文本世界进行可写性阅读。顺乎这一逻辑,现代人又提出了“读者之死”,主要是指具体读者的消失和视觉文化时代的“读者死了”。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这一部不朽的作品中,不仅描写了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众多权贵的形象,也生动地描绘了袭人、晴雯等一群奴婢的形象。而在这一群奴婢的形象当中,作者对晴雯形象的描写虽然文字不算多,却富有审美价值。探讨这审美特征,对了解晴雯形象在这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把握作者审美理想,都会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3.
从晴雯的出身、性格、在贾府所处的地位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来看,晴雯的悲剧命运是必然的。晴雯的悲剧,乃是“共同犯罪”的结果,如王国维所说,乃是“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晴雯的悲剧揭示了“日常生活的悲剧性”,揭示了人生的真相。  相似文献   

14.
试论晴雯     
本文通过元明之际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进步思潮对曹雪芹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晴雯的形象。运用对比手法,从对奴性人格的憎恶;个性自由、反对奴隶压迫;对知已之爱的追求;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抗几方面论述了晴雯的叛逆精神,为奴不服卑贱的性格特征,揭示出晴雯形象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罗兰·巴特提出"作者之死"的著名理论后,作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威胁,文本获得自由。文本不再是作者的阐述,而是作者的言语的阐述。同时,读者获得更大的阐释空间以生发文本的意义。本文意在浅析"假设历史作者"角度的"作者之死"对于读者以及译者的不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晴雯的出身、性格、在贾府所处的地位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来看,晴雯的悲剧命运是必然的。晴雯的悲剧,乃是“共同犯罪”的结果,如王国维所说,乃是“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晴雯的悲剧揭示了“日常生活的悲剧性”,揭示了人生的真相。  相似文献   

17.
子弟书的作者在文中嵌入自己的名讳,对此,后世阅者有不同的解读。《红楼梦》子弟书《遣晴雯》之作者有“芸窗”“蕉窗”之辨。据卷首云:“芸窗下医余兀坐无穷恨”署芸窗作;再据篇尾曰:“蕉窗人剔缸闲看情僧录”题蕉窗作;另有推论芸窗、蕉窗为同一人,各执一词。本文通过对现存抄本和史料进行分析,证明《遣晴雯》作者注为蕉窗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晴雯是《红楼梦》中一个颇具叛逆与清纯的光彩形象,一直被视为受压迫的丫鬟群体的榜样。但其性格的扭曲和分裂却少有人注意,特别是她身上的亦主亦奴的双重人格。这导致了她"身"与"心"的分离,形成了其既天真孤傲又暴怒骄痴的性格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的悲剧命运。因此探讨其性格的成因异常重要。晴雯所代表的主奴双重人格在贾府亦颇有代表性,众多的丫鬟身上都潜藏了这种畸形的意识,从而成为专制社会的自觉维护者和不觉悟的受压迫者。晴雯之死是一个双重悲剧,它既是美的毁灭,更象征了所有奴婢的宿命。  相似文献   

19.
“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里的对手还真不少。不信?你瞧。首先,来看袭人。林语堂先生曾说过:袭人的行为、人品,比大观园里的任何男人都强。袭人的目标是姨太太,而实现目标的障碍物则是晴雯。晴雯一来比她漂亮,二来又聪明。于是,袭人理所当然地把晴雯看作强劲对手,做了可鄙的告密者,借王夫人的手堂而皇之地把晴雯赶出了大观园,晴雯最终羞愤而死。王熙凤是曹雪芹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凤姐其实比谁都狠毒。兴儿是这样向尤二姐介绍凤姐儿的:“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可怜…  相似文献   

20.
邵丽敏 《现代语文》2009,(11):60-61
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把晴雯塑造得有血有肉、光彩照人。晴雯身上的确存在骄横欠宽容的缺点,但她天生丽质,干练爽利、心灵手巧,正直无畏、刚强不屈。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个独具魅力的对晴雯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