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论声训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训”相对于“形训”和“义训”而言。其主要原理是“声义同源”。它是中国古代训诂家对汉语声义同源规律的一种素朴的,直接的体认和解释。并非一切以音同、音近之字相释的训诂形式都是“声训”。因为取音同、音近之字相释只是“声训”的外在形式,在非“声训”的全部内容,更不是“声训”的本质属性。“声训”的性质、旨趣是以音同、音近之字来揭示语词在其命名之初的“所以然之意”,即命名立意之义。这一点,才是“声训”与“形训”、“义训”之不同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2.
公孙尼子的《乐记》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音乐美学的专著。其《乐本》篇论述“乐”产生的根源曰 :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哀心感者 ,其声噍以杀 ;其乐心感者 ,其声口单以缓 ;其喜心感者 ,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 ,其声粗以厉 ;其敬心感者 ,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 ,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 ,感于物而后动。由此可见 ,公孙尼子认为“乐”之本源是“物”。这里的“乐” ,是指“…  相似文献   

3.
张继的《枫桥夜泊》流传甚广,其诗作的魅力所在为"夜半钟声",属空中之音,有方外之情,于阒寂时聆听清疏回响,确也警省人心,其钟声之妙主要体现在三端:以声写行,以声衬静和以声传情。  相似文献   

4.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心"的产物,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5.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心"的产物,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6.
形声字是汉字的基本形式,形声之名外,又有象声与谐声之称。形声产生途径有源于假借说、象意字声化说,还有从语源学上研究之,各说研究角度不同,结论各异,但有其共同的东西存在。形声字形符声符研究,是其重要一环。形符是否表意,有仅具区别符号说,有意义类属说;声符的地位与功用,有主声说、声符兼表意义说,还有声符表义的其他研究。此外,还有多形多声与省形省声的研究、亦声字的研究、形声字的记号化的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7.
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是音韵、文字、训诂之学识的集大成之作,因声求义是贯穿全书的主旨,也是王念孙毕生语言学思想的精髓。本文试对其声训类型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8.
鲁迅把“摩罗”诗派的歌声作为先觉之声引进国门 ,在《摩罗诗力说》中主要从四个方面 :反抗挑战之声、爱国复仇之声、个性解放之声、真理希望之声 ,张扬了“摩罗”诗派的“新声”  相似文献   

9.
近人黄侃述说:“只以其观念相同,可以相训,而非完全之训诂也。完全之训诂必义与声相应。而古书说解不能完全为声训者,或从其便,或不知得声之由来耳。若《说文》义训只居十分之一二,而声训则居十分之七八。……惟声训乃真正之训诂”。又说:“《说文》列字九干,以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故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纲须,然则声训乃训诂之真源也。”(《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笔者以为黄氏之说是有问题的,一是不审声训产生根源;二是,依据《说文》声训之多作为根据,不察《说文》声训的谬误;三是,本末到置,把声训和义训讲混了。为确正声调不妥,愿借此文,陈述鄙见,以求教同人。  相似文献   

10.
魏晋之际玄学之风盛行,两汉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传统群体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受到了士人们的质疑,他们把目光转向了老庄思想,试图从中寻找到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个体人生价值意义.当时,嵇康著有<声无哀乐论>,主要从反对儒家传统乐论所认为的音乐是人的情感的表现、声有哀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乐记>)的观念出发,提出声无哀乐、"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音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的思想,把音乐从儒家传统文艺观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独立的地位,使之成为修身养性之道,成为个体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理想独立之途径和方法,其观点具有鲜明的反儒学思想精神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教学《秋声赋》,我们往往会重视秋声秋状、秋气秋义的铺陈渲染与跌宕生姿、曲折有致的行文,但容易对文末的一小段“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一掠而过。宛如一支交响曲的《秋声赋》,其中以细雨之声、波涛之声、金铁之声、行军之声描摹秋声,又间杂读书之声、问答之声、唧唧虫声。最后作者让所有声响归于一声叹息.这声叹息正是文章的关键词,解读此段对把握文章的脉络与内蕴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一、词与押韵的内涵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宋人称词为歌词,晚唐、五代时人们称其为"曲子词"。从字义上看,词就是指文辞,曲就是指音乐。"曲子词"就是依照音乐韵律节拍而创作。在古代文论中就有"倚声填词"之说,"倚声"正是合音律之意。按谱填词,谱中字句有"平仄"之格律,按谱其实也是"倚声"之意。清刘熙载《艺概》卷四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清宋翔凤《乐府馀论》说"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世事变迁,历史演变,这种"倚声填词"的"声"——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戴震《毛诗补传》中语之转、一声之转、声义通这三种声训进行了考察,考察后得出:戴 震在《毛诗补传》中所提出的语之转、一声之转、声义通都以声纽双声为主;韵部则复杂多样,有的以韵部有 联系为主,有的则与韵部无多大联系。  相似文献   

14.
希望月报自1996年10月创刊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四大版块结构引人注目。“希望之声”是一个言论版块,其主旨为“说话要说心里话”。版块主要栏目有经典回放、心声传送、心路坐标、议论风生、封面话题等。“希望之声”版块标志是汉代《张迁碑》中的隶书“声”字。  相似文献   

15.
清代小学名著《方言笺疏》中注明“某与某同声”、“某与某同韵”、“某某双声”、“某某叠韵”、“声之轻重”、“声之侈弇”的地方共59例,除叠韵外,多与古音不合,或令人不知所云。分析其原因,是对古音把握不严,概念模糊;滥用以声求义方法及缺乏历史观念诸端。  相似文献   

16.
在《音乐之声》这部音乐剧中,充满了不同风格、优美动听的音乐唱段,包含有深刻、崇高的戏剧内涵,这些都成就了这部音乐剧中的经典之作。本文通过对《音乐之声》经典音乐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认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声乐曲堪称我国声乐作品之艺术瑰宝,其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学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在声乐艺术上独具风格。追忆中国古代声乐曲的历史发展轨迹,通过对其体裁及艺术风格的分析,形成对中国古代声乐曲的基本认知。以中国古代声乐曲的审美理念、行腔韵味为视角,领略其艺术魅力,使能够在声乐教学中遵循中国古代声乐曲的教学原则。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声乐作品进行演唱分析,把握声乐作品的演唱,进一步探析中国古代声乐曲在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以更好的推广、弘扬中华传统声乐之精髓。  相似文献   

18.
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其山水诗中蕴含着大量自然美因素。文章将从山水之色、山水之声、山水之形三个方面对其山水诗的自然生态景观进行探索研究,并力图作一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9.
虚词--托精神而传语气
  虚词大多无实际的意义,被称为“不为义、无义、句子之助”等。且意思比较抽象,难以直接表情达意,所以许多人认为它是无足轻重的。其实不然。“实词主其义,虚词通其气”,虚词能含而不露地传递作者的情感。《马氏文通》指出:“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表明虚词能巧妙地帮助实词表现人物的情态。袁仁林在《虚字说》进一步言明:“凡书文发语、语助等字,皆属口吻。口吻者,神情声气也。……其随本字而运以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之声,……而其声如闻,其意自见。故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情见焉。”虚词借用声之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以让本字神情毕肖,情感外现。且同一虚词,语境有变,则欲通之气不同,欲传之态有异。同是“者矣”,在“感极而悲者矣”中,语气哀婉,忧愁之态恍如眼前;于“其喜洋洋者矣”里,明快奔放,春风得意之状若隐若现。同是“也”“不以千里称也”传递多少的愤懑、惋惜;“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蕴含陶渊明的深深鄙视与不屑,含而不露地告诉我们,追逐名利者,无法拥有和谐安宁的桃园世界。  相似文献   

20.
“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经传往往假借。学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强为之解,则诘屈为病矣。”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所论声转、破假借的理论.历来为后人所称道,其以声音通训诂的实践集中体现于其作《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中。若将其中的某些结论验之于荆门郭店出土的楚简献资料,。其考据之缜密,论说之精确,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