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临沂方言的比较句,包含有多种句式,根据其具有代表性的标志词,可以分为以下四组:一、“跟”组;二、“起”组;三、“有”组;四、“赶”组。这些句式在许多方面都区别于普通话或其他方言的比较句式,表现出其自身独有的特色。对这种句式的研究,对于本方言区的人们更深刻地体味母方言和学习普通话都是大有助益的。  相似文献   

2.
3.
怀宁方言“似”字句包括多种格式,所表达的语义也各不相同。本文对这一特殊比较句式穷尽罗列,并与普通话的某些句式相比较,以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特殊句式做出详尽解释。  相似文献   

4.
广东梅县方言的比较句从语义上可以分为等比句和差比句.本文对梅县方言的比较句式进行了分析描写,阐明了它们的句法特征和使用特征,同时指出了它们与普通话、闽粤方言比较句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万荣方言的比较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万荣方言的比较句分平比句、差比句、渐进比句和极比句四种。具体格式有“比较项1 连/和 E较项2 一样/一般 W”、“比较项1 赶 比较项2 W”、“比较项1 不胜(不照) 比较项2 W”、“比较项2 比较项1 最 W”等21种。“赶”作比较词,在山西南部比较常见,成都也有这种用法;“不胜”作不及式中的比较词。山西南部以及东南部的一些点以及山东西部和西南部也比较常见。万荣方言“赶”字比较句有逐渐萎缩,最终被“比”字句取代的趋势。万荣方言的比较句在北方官话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关中方言的比较句分为平比句、差比句、渐进比句和极比句四种,每种都有不同的格式.  相似文献   

7.
安丘凌河方言的比较句中包含多种表达方式,其中一种与普通话相同,即用介词"比"引进比较对象,此外还有不同于普通话的特殊方式。笔者根据比较标记的不同,大致将其分为六种,其中用到的比较标记主要有"比、起、不检/不验、伴、撵/赶"等。安丘方言的比较句在山东方言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在襄樊方言中,“给”字有如下用法:“给1”:动词,表示“给予”、“致使”、“容许”等义;“给2”:介词,引出施事表示被动,也可用“叫、让”;“给3”:介词,引出受事,表示处置,也可用“叫(教)”;“给4”:介词,引出对象;“给5”:助词。襄樊方言的“给”在历史上是有其来源的。通过比较襄樊方言和周边方言的标记词分布特点,可以大致确定襄樊方言的分区类型。  相似文献   

9.
高华娟 《语文知识》2011,(4):99-102
通过对《庄子》、《墨子》、《韩非子》三书中的“如”字比较句进行穷尽性统计,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对“如”字比较句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三书中的“如”字比较句的特征做了四点总结:(1)僅有否定式出现“基准+结果”型比较句;(2)肯定式与否定式存有不对称性;(3)肯定式比较义与比喻义界限模糊;(4)各种句式表达功能存有分工。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拟对陕西方言的“爹”字在亲属称谓里的运用情况进行讨论.根据实地调查以及读时彦著述所获取的陕西方言对“爹”字的两种主要读音[ta]类和[tiε]类来列举语料.如陕北晋语“爹[ta]”字用来指父亲时读作阴平,关中方言区很普遍地把父亲叫做“达”,陕南方言区较普遍地把父亲或伯父叫做“达”;宝鸡一带很普遍地把父亲叫做“爹”,陕南洋县等处也把父亲叫做“爹”.陕北晋语和关中方言对于父亲的叫法与山西及甘肃东部方言具有一定的一致性,陕南以至于秦巴山区的亲属称谓词的复杂性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2.
寿光方言中的比较句和反复问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寿光方言的比较句和反复问句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别。本文主要总结寿光方言的比较句和反复问句的分类情况,以期对母语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利川方言的"得"除了能作动词表"获得""完成""有"义,还表可能义,有四种用法:作前置型助动词,动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表可能性的"得"字结构疑问句句式有:得V/A不、V得(A)不、V_1得V_2不、得不得V/A、V得V不得、V不V得、V_1得V_1不得V_2、V_1不V_1V_2得、V_1不V_1得V_2等多种结构类型。其中"要得不"和"得行不"系列结构疑问小句不仅有明显的句法结构特征,还可以作话语标记,具有多种语用功能,体现与语用照应的互补作用,同时有自身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4.
长子方言是晋东南方言中的一个小分支,它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圪"音字的使用。"圪"字,入声音,不能单独使用,多数没有意义,只起表音作用。"圪"作为表音字头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相似文献   

15.
韩东 《语文知识》2011,(2):78-80
本文主要对山西盂县方言中"圪"字进行研究。盂县方言中的"圪"字一般情况下不具有词汇意义,主要起表音作用,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拟声词。"圪"作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拟声词词头时有其各自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天门方言“V+起(哈)+趋向动词”结构中“起”和“哈”的不同语义、语用情况,并结合其他方言里的同类现象,探索“起”、“哈”的语法性质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7.
"之所以"起句是十分常见的句子形式。"之所以"不等于"的所以",因为"之"不同于"的"。"之"、"的"作为结构助词用在偏正短语中,其语法功能、语义功能、念读形式、省略形式都存在明显的差别。正是这种差别,使"之"具有不同于"的"的语法特点;正是这种特点,使"之所以"起句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8.
潼关方言“了1[.li?]”是动词“了”字声调虚化的结果,“了2”有[.lia]和[.li?]两种语音形式。潼关方言常见的“V了1N了2”式可以分为动宾式和动补式两种;潼关方言可以如普通话那样说“吃了1饭了2|嫁了1人了2”,也可以如西安方言那样以把字句的形式来表达;潼关方言“V了1N了2”等形式具有宽泛性,其谓词限于动宾式结构、动补式结构或形容词。潼关方言的“了”字还可以表示假设等;潼关方言“了2”的语音形式([.li?]或[.lia])常常可以处于“了1”的语法地位,而处置式把字句里的“了1”不能是“了2”的语音形式。  相似文献   

19.
关中方言的“的”字以及与之有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中方言没有与普通话状语标志“的”字相对应的用法,如以形容词重叠式“从儿”等充当状语时不用“的”字。旬邑的“哩”字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字。西安一带妇女口语很普遍地省去程度补语标志“的”字。耀州一带表示正在进行时态以“的”字为最常用,这个特点可以从近代汉语文献找到根据。“的”字在耀州、富平一带常常处于动趋式之间。宝鸡一带“块”字的音变形式[. ]或[.u ]表示领属,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字和吴语、客家话的“个”字。西安等处单音节拟声词后边常有“哧”字出现,“哧”字前边的拟声词是突然的音响,后边必须连带“一下”,“哧”字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字。西安等处读阴平的“我、你、他、咱”后边常连带“的”字表示复数。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方言的比较句有差比句和平比句两大类型,具体表现为"X W Y"(差比句)、"X 佮_Y 平平 W(平比句)等7种格式.这些格式有的是蕉城区方言的特有形式,有的则是受普通话影响的句式.这些句式或者在句法条件上有所不同,或者在语用倾向上不太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