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吕伏安 《小学语文》2007,(12):39-40
新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阅读”,于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又出现了偏离文本价值取向,异化、虚化、泛化文本主旨的现象。究其原因,课堂教学缺乏一种根植于文本思想深层的一贯原则和终极目标,教者也没有瞄准自己的立教之根和育人之本,一句话:课堂缺乏灵魂主导。那么,我们如何定位文本的价值取向,把握多元解读的“源”,上出有灵魂主导的语文课呢?除了依据语文课程的目标审视文本的价值取向外,我们还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学生在对教材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有时会和文本的价值取向发生矛盾.在全学区考评课时,<狐狸和乌鸦>一课中关于讨论对"狐狸的看法"的教学实践,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形.  相似文献   

3.
韩少功的《月夜》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让人心向往之。文章首先围绕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对《月夜》展开解读,其中,分析艺术特色是从清新隽永的语言、精巧的构思、鲜明的对比修辞手法三方面入手。然后基于课标的学段目标、学生学情,文体价值以及单元编排的要求,提出《月夜》的教学价值为掌握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喧闹的城市生活的厌倦及对平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最后推荐《月夜》编入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相似文献   

4.
<正>主持人语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文本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也是师生对话的重要载体,更是学生语言修养、人文素养的孵化器。但当前的文本解读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师缺乏所谓"裸读"的能力,对教参、权威解释等有过强的依赖性,缺乏独立解读文本的意识,缺少文本解读的方法,必将难以对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作出正面的示范;二是文本解读受到文本中心论和传统解读方式的影响,还没有区分文艺学视角的专家解读和课程论视角的教学解读的自省  相似文献   

5.
前些日子,听一位青年教师上示范课《放弃射门》,在教学完福勒的两次放弃射门后,青年教师让学生围绕“福勒放弃射门对还是不对”进行辩论。全班同学根据自己所持的观点自动分成了两方。正方:福勒放弃射门对。一个人的生命比一个进球重要。福勒不放弃射门,就可能踢伤西曼,甚至可能使西曼失去生命。反方:福勒放弃射门不对。因为福勒踢伤西曼,责任在西曼,福勒并不犯规。如果每个队员都像福勒那样主动放弃射门,那么足球比赛还有什么精彩可言。正方:可是全场观众,甚至连支持对手的观众也为福勒放弃射门的行为报以热烈的掌声。反方:如果福勒放弃射…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师解读文本时,要能够从专业阅读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关注文本自身的价值,更要聚焦文本的教学价值.文章以《散步》为例,分析了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时应如何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和教学价值.语文教师只有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真正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  相似文献   

7.
有多种客观情况会影响一个人对于文本的解读。有些文章确有多元解读余地,正如诗眼可以脱离原来语境而独活,或另作理解仍然可以独放异彩一样。如《雨巷》(新教材高二上)表现的是爱情还是爱国,还是如有些学生所说“表现了作者某个时候的一种情感,跟爱情爱国都没有多大关系”,完全可以见仁见智。有些文章或语句本身确实解读有难度,大家都在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教学中各种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层出不穷,一时间,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多声部合奏曲。比如《亡羊补牢》既可以被解读为追悔已晚,也可以理解成为时未迟;《落花生》中,花生那朴实无华未必是理想的人生,石榴、桃子才是既好看又实用,才是尽善尽美——诸如此类的现象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9.
<孔雀东南飞>先前一直是高三的教材,最近编入高中第三册,学生高二就学习了.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语言直白如话,故事情节清晰,人物形象生动.为帮助阅读,课文编写者还附加了十分详细的注释.应该说,面对这样的文本,学生阅读起来应当不会有多大的困难.但是,我在高三年级多次讲授这篇诗歌的时候,总不忘对全诗作一次内容上的疏通.因为诗歌比较长,所以费时甚多,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每次授课以后,吃力之余,我就总在想:有必要这么详细地对课文内容进行如此重复的讲授么?但如果我不这样讲授,学生能否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10.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故事,被收入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对于这篇寓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及落实教学内容,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28篇教学设计及2篇课堂实录显示,当前《愚公移山》教学存在忽视文体属性、教学过程模式化的问题。文章基于文体视野,对《愚公移山》进行解读,并为《愚公移山》教什么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外国文学教育的真谛所在,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以及由于当下文化多样化趋势的加剧,文学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状况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之下,业界应当在深思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对策解决这一重要而棘手的问题,其中文本阅读的革新就是一个重要途径。以海明威《老人与海》为例,简要阐释如何利用文本阅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从而为外国文学教育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近年出现的新名词,它源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新的名词背后有新的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正确把握其价值取向是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前提。一、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源自生活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  相似文献   

13.
了解学情,尊重学生阅读感受,从文体、作家风格、文章独特性等角度解读文本,以价值取向为规范,才可能达到对文本理性的、合符学生学情的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倡导多元解读和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在文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内涵上出现了一些误区。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多元解读中出现的有价值的争鸣问题,正确处理好多元解读与正确价值观的取向和标准导向的辩证统一,使学生从教材蕴涵的"美"和"理"中感悟出美与丑、是与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5.
文本的感受与解读能力是夯实语文关键能力的基石,为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做好三项工作:内外结合,训练全面感受内涵的能力;基于情境,历练多维感受情感的意识;依托载体,发展高效感受表达的素养。  相似文献   

16.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他的寓言性质的作品《桃花源诗并序》中,通过主观抒情和客观叙事,虚构了一幅环境优美、人人劳动、充满情趣的社会生活图画——武陵桃花源,以此来反映善良的人们追求美  相似文献   

17.
刘立志 《文教资料》2014,(36):41-42
《关雎》一诗《诗经》中的名篇,教学之中要注意语言训解、诗旨、评论与影响等不同环节的设计,充分汲取前人研究成果中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18.
教材中的思想观点都有其出处,都闪烁着人类特有的理性光辉和智慧光芒,在人类思想理论史上都有其应有的地位,都应该得到人们的景仰和尊重。但在实践中我发现,不少教师习惯于依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解读文本,人为地肯定或夸大理论观点的一面,忽视或否定其另一面,也就是对教材文本作单维价值解读。这一做法既不全面,也不科学,是对人类文化的任意肢解。以讲授《生活与哲学》的内容为例,多数教师对教材中下列理论容易形成单维取向。  相似文献   

19.
从解释学的视角对语丈教学进行研究,发现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作者中心“的倾向:把教材丈本解读视为还原作者创作意图的过程.本丈通过透视这种取向的哲学基础,揭示了它不合理的一面,并结合教学实践谈了由此而带来的弊端,并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一、解读文本,呈现回归价值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应当是教材的再度开发者。笔者认为,教学文本的解读区别于一般的文本解读,因为教学文本的解读是以为学生阅读服务为前提的预设解读,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则,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为宗旨的多元解读。教师要思考学生哪些地方能读得懂,哪些地方读起来有困难,哪些地方是学生阅读的盲点,遇到困难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去引领,从而让学生进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