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豳风·七月>的作者熟知农事,熟悉农奴和领主两个对立阶级的生活,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在诗中能将农奴和领主的不同感情融为一体,因而其作者只能是农官.  相似文献   

2.
用现代的批判意识去审视《诗经·豳风·七月》,会发现《七月》就是豳地流传下来的一首周人时令歌,一首源于朴素的生活实践的时令歌,而且在艺术上具有嵌套式时间结构、"赋"中有"兴"以及兼有"风"雅"之制等重要特点,在教学与科研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古北豳是周人的发祥地,周先祖曾长期在这里生产生活。因此,在周人初期创业的历史过程中,它所处的位置不可小觑,并对以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豳风·七月》便是周人在"农本"思想的指导下对一年劳动生活的忠实记录。其中对周人的一些生活场景所作的描述,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而传承下来的陇东地区的民俗有着许多共同、共通的地方。文章通过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蚕桑之事、所使用的农具、所种植的农作物、酒的酿造、逢事必宴饮、祖灵崇拜及对长者的尊敬七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豳风·七月》是一首记事性的诗。其记事的方式,历来认为主要是以衣食为主线,记叙农事风俗的内容,和以四时十二月为时序的月令方式。然而在细读后,发现诗中还包含有按文王八卦序的记事方式。通过比照与文献征引,基本上能确认这一事实的存在。《七月》诗与文王八卦的结合,进一步反映了周民族古老深厚的文化精神,也为八卦与农业社会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5.
《诗经》作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的阐释和研究始终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经学时代,毛、郑、孔说诗系统尤其郑玄“以礼笺诗”影响甚巨。但在经学式微之后,毛、郑、孔说诗系统遭遇到历史主义解读方法的巨大冲击。《豳风·七月》的经学解读中所包含的“天地阴阳观念”与“养老敬老”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勤政爱民”等礼乐教化思想之深度、厚度,是历史解读法中的“压迫与剥削”、“奴役与被奴役”的阐释无法相比的。在国学热的今天,理性回归经学也是《诗经》解读中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豳风·七月》是一首典型的农事叙事诗,从各个方面客观的描述了当时贵族对农夫的役使及其农夫们的艰苦劳作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生活习俗和礼仪。因此,在解读《豳风·七月》这首诗时,不仅要弄清楚诗中词句的含义,而且还要清楚明白诗词中的习俗和礼仪。个人认为在其释义时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学说,力求释义解读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8.
《豳风·七月》一诗有许多地方尚待进一步研究,“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 归。”即为其一。故从文化学角度,依据《礼记·月令》、《大戴礼记·夏小正》、《左传》等典籍的相关记载, 以为“公子”当解为“豳公”;“女”即为后妃夫人一类人物,“采蘩”与高禖之祭有密切关系,遂为“春日 迟迟”四句提供新的理解途径。  相似文献   

9.
《豳风&#183;七月》的作者熟知农事,熟悉农奴和领主两个对立阶级的生活,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在诗中能将农奴和领主的不同感情融为一体,因而其作者只能是农官。  相似文献   

10.
《豳风·七月》与北豳先周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正统史著、地方史志以及民间文化遗迹遗俗相结合的角度,考察“诗豳”的地域涵盖,便会认为《风豳》之“豳”不但包括传统解释的古南豳(今陕西旬邑、豳县一带),还应该包括被传统解释忽视了的古北豳(今甘肃庆阳一带)广大地区。因而,以北豳先用文化遗存的大量事实,论述周先祖在古北豳的农事活动及其在《七月》一诗中的反映,理清周文化发展史的源流,并确解《七月》之章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不囿于成说,不迷信权威,唯真是求。通过用《七月》本及其他相关的献,对当今几成定论的《七月》“奴隶(农奴)作”与几被推倒的“周公作”二说,进行多角度的、事实求是的考辨,从而得出:前不能成立,后确然无误。  相似文献   

12.
《豳风·七月》的主题见仁见智,至今很难得出一致的观点.文章试图从礼俗这个角度切入,结合《尧典》《夏小正》论证了《七月》的物候和祭祀性质,又从本文句式出发,探讨了它的歌谣特点.笔者认为,《七月》的最初形态是一首在敬授民时仪式下产生的与《夏小正》有同样功能的一首集农谣和祭礼于一体的歌谣.  相似文献   

13.
论《豳风》     
<诗经*豳风>的创作时期多在西周,<七月>一首或早于周初;所在地域可能是北豳而非南豳;特色一是表现了周族世代先祖擅长农业的传统,二是表现了对和平生活的急切向往,三是有的比兴手法与<易>的同类爻辞非常相似,显示了西周早期诗歌的某种风彩.这些使其在十五国风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同义例证、同源通假两方面对《诗经·豳风·七月》中第六章“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句的“介”字进行考释,通过今人的注解和古人训诂的比较分析,对“介”字在《七月》诗中的实际意义做出了符合语言实际的考释。  相似文献   

15.
金履祥“安有去之七百岁而言情、状物如此之详 ,若身亲见之者 ?”姚际恒“周公去公刘之世已远 ,岂能代写其人民风俗至于如是之详且悉耶 ?”崔述“且玩此诗醇古朴茂 ,与成、康时诗皆不类” ,方玉润“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 ,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周公生长世胄 ,位居冢宰 ,岂暇为此 ?”等种种否定或怀疑《七月》为周公作之理由 ,均似是而非 ;至于近代以来之“奴隶 (农奴 )作”及“小奴隶主作”等说 ,更近乎凭虚。《七月》为周公作 ,当无所疑  相似文献   

16.
从《七月》历法以及北豳先周农耕文化与狩猎文化兼具并存的特点出发,考察豳历形成。以《七月》历法为代表的豳历,是周先祖迁至北豳生活时期,将他们熟识的夏农耕文化历法同原北豳义渠戎“狩猎文化历法”相结合,而创造的一种符合北豳特定生产生活环境的地方性历法,从而成为周历的前身。  相似文献   

17.
<七月>讲述了西周时期的农事活动和奴隶劳动者的生活.刘尧汉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中论证彝族十月太阳历时,认为<七月>里的"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就是过年日的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依此类推.这种说法表面上看还勉强解释得过去,但对照诗的内容,这些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只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误导.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诗中重要章句真实意义的训诂与考证,从而对《诗·豳·七月》的主题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其主题不是反映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而是反映了早期先民们古朴的生活观念和良好的生活愿望。  相似文献   

19.
《豳风·东山》是《诗经》中的名篇,主要写出征多年的士兵,在归家的途中悲喜交加的心情,把现实和想象、回忆结合在一起,极为细腻地抒写了"我"的兴奋、伤感、欢欣向往、忧虑等心理活动,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浓郁的家国情怀。主要表现为"制彼裳衣,勿士行枚"的家园眷恋、"果臝之实,亦施于宇"的故园牵挂、"洒扫穹窒,我征聿至"的聚首期盼、"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的婚姻缱绻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对于《豳风·鸱鸮》一诗中"鸱鸮"之所指历来有不同看法。《毛传》以"鸱鸮"为"鸋鴂",视作起兴;《郑笺》将其解释为形似黄雀的"巧妇",喻指周公属臣之先臣。魏晋之后,认为鸱鸮是"恶声之鸟"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或以其喻流言者,或以其喻武庚。然而,根据现代考古学成果,鸱鸮从原始时代起即作为一种宗教图腾受到先民的崇拜,一直延续到夏商时期。因此鸱鸮实为具有一种宗教性质和神秘色彩的"神鸟",而非"巧鸟"或"恶鸟"。从这一点出发,诗中"鸱鸮"极有可能指"天",而非一个具体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