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借用意象图式理论,对该小说的文学意义进行阐释。结果发现《一小时的故事》的空间认知构思巧妙,呼应了主人翁的情感心理,读者可以从情节不同的意象所构成的意象图式揣摩文本的隐喻涵义,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拓展文本阐释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了意象图式理论在语言各个层面的作用。建立于人的切身经验之上的意象图式,在词汇义从具体到抽象的延伸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词汇教学上,能够有效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在句法中,意象图式是语言中的各种独特构式形成的基础,是人切生体验的场景在句子结构中的投射,对意象图式的有效把握,有助于老师分析和解释所谓特殊的句式的意义;篇章上,意象图式从宏观上构成了文本的底层结构,对意象图式的有效把握,有助于我们捕捉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唐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擅长借物抒情。意象图式作为隐喻认知的基础,将其引入唐诗翻译研究能为唐诗英译开辟新的视角。本文将以唐诗《芙蓉楼送辛渐》的两个译本为例,试图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对译文进行分析,探索其意象认知与图式建构,以进一步利用意象图式进行唐诗英译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对英语短语动词的理解可援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和隐喻理论对其基本义和引申义进行认知分析和探讨。在原型意象图式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隐喻,即可获得不同的抽象意义。意象图式和隐喻为理解短语动词的多义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意象图式和汉字构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旨在寻找人类认知的特点和规律,揭示人类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而利用此理论分析诗歌仍有很大的空间。《安娜贝尔·李》与《江城子》都是追思亡妻的诗歌,对这两首诗从意象图式方面进行分析,可以为解读诗歌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语义分析存在如语义场理论,成分分析,语义公设等分析研究的方法.认知语言学家们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对OVER语义加以探讨,提出新的阐释方法.基于本领域对OVER的研究,本文从意象图式的视角解析OVER,并尝试一种新的意象图式结合方式对OVER语义加以分析,即将OVER用法大致分化为静态场景与动态场景,并结合意象图式中的路径图式与容器图式,对OVER的语义提出见解.从而使对OVER的理解简单明了化。  相似文献   

8.
再论文学翻译选词择义之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对文学翻译选词择义的影响主要在于认知体验性和语义范畴家族相似性。译者通过对文本的体验产生整体意象图式,原文译文词语的相似性程度如何取决于原文译文读者各自的整体意象图式是否对等;译者选词择义的主要依据是语义家族典型成员与非典型成员之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只有通过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整体意象图式的相比较才能体现它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分析诗歌意象是理解诗歌的一个窗口。本文通过认知诗学的视角,从名词化结构和意象图式两个方面对《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意象进行分析,从认知的层面分析读者如何解读诗歌以及在阅读过程中欣赏诗歌表现出的美,以期为人们欣赏诗歌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而利用此理论分析唐诗仍有很大的空间。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山水诗为最。以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对王维诗歌及英译文进行分析,可以为解读王维诗歌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意象图式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运用意象图式理论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智胜神明》进行解读。印证意象图式可以提高读者对文本的认知能力,了解作者的意图,同时也为《智胜神明》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凯特·肖邦作品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角度考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其源域和目标域都是人类所体验到的感觉。文章根据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而提出一个具体的意象图式——动觉感官图式,旨在探讨通感隐喻的认知模式,并为研究通感隐喻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  相似文献   

13.
以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为基础,从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的角度探讨英语过去时的功能多义性.为语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在众多唐诗中都暗含大量的隐喻,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概念对唐诗《芙蓉楼送辛渐》及其译本中的隐喻进行分析,可以探究意象图式理论对唐诗英译的解释力,同时为鉴赏唐诗中的隐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象图式对揭示语言运作本质有重要意义.词汇的延伸多来源于意象图式及变体,意象图式为由抽象到具体的隐喻映射提供了依据和途径.文章以意象图式为支点,从意象图式的形成基础、结构组成及特点出发,对"就"的中心图式和图式变体及"就"的隐喻表达和意象图式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探讨"就"的空间意义和空间概念隐喻,分析副词"就"意象图式及其变体在其词义延伸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感官意象图式是由人类自身积累的感官经验和贮存在大脑中的相关生活经验抽象出来的一类独特意象图武。通感就是某一个感官域的感官意象图式,投射到其他感官经验而形成的语言现象。以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感官意象图式,可以用来解释通感现象的成因及过程,并提供研究通感认知模式的新方法、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空间方位的认知是人类原始思维的出发点,方位词是人们认知的基础。意象图式是一种抽象的框架结构,它基于我们的身体体验、感知互动及人认知操作逐步形成。空间概念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即以空间概念为始源域,构建其他非空间性的目标域。本文以意象图式理论为支点,结合隐喻理论,对空间方位词Down和"下"的中心意象图式及其空间概念进行了认知对比分析,并探讨了其空间概念隐喻层次。  相似文献   

18.
《浪淘沙》是李煜千古传颂的词作之一,本文对其中两个英译本从认知文体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出发进行对比分析,旨在阐释认知文体学对诗歌翻译过程中语言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对再现原作语言技巧与思想主题及深入理解诗歌及其译本语言蕴意的巨大影响,指出意象图式给诗歌的理解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文化认知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现象和心理现象。文化认知观从生态、社会和文化的维度去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包括意象在认知模式中的文化重构,语言象征性的图式化过程及语义概念的范畴化机制。民族博物馆馆藏物品蕴含着浓厚的文化色彩,对其物品名称的翻译,文化认知观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沈佳佳  张琦 《考试周刊》2014,(31):21-23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利用此理论分析中国古诗的英译文,可以进一步提升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本文以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选取古诗《静夜思》的不同译文为研究对象,从意象图式是语域的一种,静态与动态本质,以及意象图式的转变三方面,解析《静夜思》及其英译文的意象美,为中国古诗的翻译和欣赏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