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援佛入儒的过程中 ,朱熹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为解决从“理”到“物”的难题 ,朱熹援取佛家学说 ,提出“理—分殊”说 ;朱熹提出“格物致如”理论 ,使传统儒学哲理化和神学化  相似文献   

2.
中江藤树是活跃在日本江户前期的儒学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藤树创立了藤树学,并被后人尊称为"近江圣人"。在中江藤树的思想体系当中,其对佛教的态度历来很受研究者的重视。《安昌弑玄同论》《林氏剃发受位辩》和《持敬图说》是藤树前期关于儒佛论争的具有代表性的论著。本文以藤树前期著作为中心,通过对其解读,试对以志在成为"纯儒"的青年藤树排佛思想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3.
宋代理学家在“儒门淡泊”的情形下继承前代已有的排佛思想,通过建立新儒学体系,开辟了一条通过形上领域的哲学、义理层面,如世界观、心性论、人生观、体用观等方面来排斥佛教思想的新路径,这是宋儒排佛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但是,始终以华夏文明正统自居的宋儒在批判佛教时难免流于本位化、情绪化、盲目化,出现了许多对佛教的误读。不过从排佛的实际效用看,新儒学的建立,却有力地振兴了儒门道统,间接地打击了佛教势力。  相似文献   

4.
朱熹在《诗集传》中将《郑风》的情诗视为“淫奔之诗” ,但从内容上看 ,这部份诗并无“淫奔”迹象。朱熹的主要依据是孔子的“郑声淫” ,但孔子的原意不是指“郑声”的淫荡 ,而是指郑国音乐细而高的特点 ,“淫”字不是内容上的淫秽 ,而是就音乐形式不合传统“雅乐”的标准而言。“郑诗淫”之说实质上表现了身为理学家、文学家的朱熹在研究《诗经》时的矛盾思想  相似文献   

5.
韩愈一生排佛不遗余力。与僧徒的交往并不影响他的排佛。韩愈排佛的关注点仅仅在于佛教对社会的危害,并不涉及佛教义理精微之处。韩愈排佛的成效不大,而且其在发展儒教的过程中还受到了佛教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朱熹并非佛道门中人,但是,他的许多重要哲学观或与佛道有相通之外,吸收了佛道的思想成果。宇宙观问题,是宋明理学的重大论题之一。对老庄自然天道观进行了批判和利用,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有机宇宙观;这是抵制道家思想吸收和改造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此外,在本体观念、思维方式、认识论上,他都不同程度参照佛道思辨材料,进行改造和发挥,同时,他对道家的修 炼气和佛家的禅养气功方法极其推崇,且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一生受到儒、释、道等多种思想的影响。学界一般认为苏轼是信奉佛教的居士。本文通过对苏轼作品以及宋代笔记小说等史料的分析,证明苏轼不仅不是居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排佛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阐述了儒家与佛学思想在日本企业伦理中的体现,并指出日本企业伦理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阐述了儒家与佛学思想在日本企业伦理中的体現,并指出日本企业伦理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从“对杂于佛教情形之分辨”、“对理解佛教情状之完善”、“对争辩佛、儒异同观点之总结”、“对宋儒取胜佛教策略的提升”4个方面,展示了朱熹对宋儒关于佛教、佛教与儒学关系的认识和主张检讨之情形;认为朱熹在这些方面既有所继承,亦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11.
有关南宋孝宗的崇佛史料主要有《原道辩》、《咸淳临安县志》、《宋会要辑稿》、《续传灯录》等。孝宗的佛教思想可概括为:三教合一、融会诸宗、重佛事护僧尼。孝宗的“三教合一”、“融会诸宗”思想,对朱熹的理学思想直接产生影响,即“援佛入儒”。  相似文献   

12.
佛教在唐代走向鼎盛,在理论上得到空前发展,而作为中国正统思想代表的儒学虽然表面兴盛,但实际上处于一种衰落状态。面对儒学衰微,韩愈、李翱挺身而出,举起重振儒学的大旗,直面佛老挑战。韩愈与李翱关系介于师友之间,李翱继承了韩愈排佛精神,但与韩愈的排佛思想特别是心性论思想相比较而言,却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对两者的排佛思想进行分析比较,有利于加深对唐代儒家排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思想最为复杂的文学家。其思想中儒、佛、道兼容的倾向尤为突出。而这些思想又比较集中、鲜明地体现在他以“赤壁”为题材的一组诗文中。  相似文献   

14.
武宗灭佛是唐朝历史上一次比较重要的事件,对于灭佛的原因众说纷纭,以往的分析过分地强调经济原因而忽视了道教的原因.实际上通过对唐朝一些反佛者的言论的分析,可以看出佛教与道教以及佛教与儒教的冲突才是武宗灭佛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从“三武灭佛”看道教排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上,佛、道两教长期争斗。道教排斥佛教,一般从纲常伦理、夷夏之辨、王道政治三方面发难,并企图借帝王之手打压佛教。道教排佛是"三武灭佛"的诱因,而非根本原因。"三武灭佛"并不是宗教信仰纷争的结果,主要是佛教势力与专制皇权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势力强大的佛教与封建国家争夺土地、财富、人口等宝贵社会资源,危及到了封建统治。佛、道最终走向相互吸收、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6.
根据朱熹现有诗歌编年可知,绍兴二十三年至绍兴二十七年,朱熹在泉州同安任上创作了大约一百三十多首诗歌。从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可以发现,青年朱熹流露出了自己初宦时期特有的离愁别绪,改变了自己对登临山水的看法,也完成了自己逃禅归儒的思想转变,为他以后的山水诗创作和理学思想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李白思想有“仙味”,是因为他融儒、佛、道为一体。这也是其诗魅力无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翟玉肖 《文教资料》2007,(25):50-51
苏轼是一位具有丰富、独特的人格魅力的文化大家,他一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并加以有机组合与融会,他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理想和抱负,虽仕途坎坷仍持志不改,又由于浸染佛、道的思想而达成外儒内道的和谐,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9.
儒佛关系问题可以说是所有理学家一个共同的心结。在胡寅那里,辟佛更是成了其毕生的志业,他激烈的反佛斥佛思想大多凝结于《崇正辨》一书中。胡寅对佛教的批判往往是通过揭示儒佛的区别来实现的,因而崇儒与反佛的相容与纠缠,成为《崇正辨》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20.
隋唐三教融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分二个方面论述隋唐儒佛融合的情况,一方面,从佛教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来看,主要表现在忠孝礼义等方面;另一方面,从儒家对佛教的吸收和融合来看,主要表现在佛性义理等方面。儒佛在隋唐时期的融合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奠定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