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晓 《新闻实践》2012,(9):84-84
2005年前后,许多地方的电台以"倾听百姓呼声,为民排忧解难,促进行风建设"为宗旨,在政府、媒体、百姓之间搭建一个交流沟通的虚拟平台,成为各地推动机关效能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它就是《行风热线》栏目。经过多年的发展,《行风热线》大多成为各电台频率的时段主打节目,拥有了一定的听众人群和收听口碑;与此同时,身处全媒体时代,如何保持《行风热线》的热度并寻求更大的提升,也成为业界同仁关心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民声》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4):F0004-F0004
《民声》节目是辽宁人民广播电台与省政府纠风办联合推出的一档新闻热线类节目,《民声》节目于2006年1月1日推出,在辽宁电台新闻台早间黄金时段推出(每天7:30-8:00AM1089,FM88.8),节目内容包括行风热线,政府百姓面对面,有话大家说,聚焦民生,嘉宾访谈,热线答疑,民生反馈等。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全国各级纪检部门与当地广播电台联手,相继开办《行风热线》节目。一时间,《行风热线》节目在全国炙手可热。《行风热线》在全国各地的形式多样(武汉市称之为《行风连线》),但大同小异,它兴起于广播,扩展于其它媒体。《行风热线》节目的开办,不但有力地推动了各地的行风建设,切实为当地的老百姓排忧解难,而且再次彰显了传统广播媒体独有的魅力。在全国许多开办有《行风热线》节目的城市中,《行风热线》已成为当地广播电台最受老百姓欢迎、老百姓参与度最高的广播节目之一。广播电台作为《行风热线》的承办方,无疑要充当着策划、组织、协调等重要角色,而要履行好这些职能,媒体必须明确并严格遵守自己在节目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4.
七台河人民广播电台《行风热线》节目创办于2002年5月15日。已连续八年荣获全省广播电视新闻奖《十佳栏目》。是全省广播媒体的第一个"服务民生"的热线节目。2005年5月在全省行风热线业务研讨会上做典型经验介绍,得到了中纪委监察部领导白岩凌的充分肯  相似文献   

5.
河北电台《阳光热线》,是全国省级电台开办的第一家"政风行风热线"。《阳光热线》开播以来,为群众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形成了辐射全国的"《阳光热线》现象",引发全国广播界开办政风行风热线节目的热潮。本文以此节目为例,探索地方电台政风行风监督节目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全国有40多家省级电台和地(市)级电台与当地政府纠风办联合,相继开办了《行风热线》节目。这种舆论监督类新闻热线直播节目的基本模式是,邀请参与行风评议的厅局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做客直播室,通过热线电话的形式,直接与百姓沟通对话,接受咨询、受理投诉、解决问题。媒体与政府职能部门联动运作,使舆论监督与行政监督有机结合,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力度大、效率高、效果显,《行风热线》节目由此成了当地百姓关注度、参与度最高的广播节目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前,全国各地各级电台开办的行风热线类节目,实际上是各级党委政府在同级广播媒体建立的与人民群众的对话制度。这类节目的开办,架起了各级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密切沟通的桥梁,为各地的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邢台电台《行风热线》节目创办10周年运作经验为例来阐释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8.
孙辉  京遥 《记者摇篮》2005,(9):50-51
抚顺电台新闻台从2004年初开始与市纪检委、市纠风办联合推出一档《行风热线》节目,每周一至周四,邀请58家委、办、局及窗口行业主要负责人上线,受理群众的热线投诉咨询;每周五推出“评点反馈”,并不定期地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编采人员深入社区居民中,受理投诉,现场制作节目。广大群众热情称赞《行风热线》节目是干部勤政、廉政的“监督岗”,  相似文献   

9.
2005年,我省部分市先后开展“行风热线”活动。行风热线是由市纪委、监察局、纠风办主办,新闻单位配合,专门成立了“行风热线办公室”。汕尾市行风热线开办于7月5日.每周二在市电台开通直播热线电话.由市领导或市党政机关主要负责人作客行风热线。亲自接听并解答问题。《汕尾日报》于每周四将热线电话内容及查处情况在第三版如实刊登,并于下周四同一版面刊登后续报道“行风热线追踪”。  相似文献   

10.
《行风热线》节目是河源市党政权力部门和广播媒体共同构建的一个新闻舆论监督节目。它使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窗口单位负责人走进电台直播室,直接与人民群众对话,倾听意见建议和解疑释惑。  相似文献   

11.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先后推出《焦点访谈》、《新闻纵横》之后,各级广播电视先后推出一大批舆论监督类节目。如评论类、调查类、热线类等等。有的直击社会焦点,有的调查、揭示问题的原委,有的则把舆论监督与服务性、沟通性相结合,开办了《阳光热线》、《政府在线》、《行风热线》、《百姓热线》、《广播110》、《曝光台》等。电视中类似于《焦点访谈》的节目,全国就已开办了60余个,而广播中的《阳光热线》类节目省级电台已开办了20多个,地市台开办了100多个。  相似文献   

12.
自2002年6月2日河北电台创办全国第一个省级政行风热线广播节目——《阳光热线》开始,政行风热线节目巳走过十多年的历程,目前几乎全国各省和地级市电台都开办了此类项目。  相似文献   

13.
绍兴电台《行风热线》和《市民热线》创办十年长“热”不衰,我们认为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是其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14.
李世清 《记者摇篮》2004,(10):15-15
今年初.抚顺电台推出了一个崭新的广播节目——“行风热线”。这个节目以主持人访谈的方式,邀请政府部门主管领导谈如何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廉政建设,端正行业作风。通过电台“行风热线”这座桥梁,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难事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15.
潘君 《河北广播》2005,(3):27-29
我们省在2003年5月10日开办《行风热线》,这是由省纠风办和省广播电台开办的大型直播节目。截止今年4月底共播出84期。《行风热线》以群众和政府部门直接对话,快速解决群众疑难问题,为群众办实事的形式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广大群众参与《行风热线》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由开始20-30个电话增加到100多个。  相似文献   

16.
这两年,舆论监督直播节目《行风热线》在全国各省市电台开办得如火如荼。2005年9月,《行风热线》节目在玉林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播出,和全国其他电台开办的同类节目一样,《行风热线》在玉林一开就热,一播就火,架起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实现了新闻与宣传的完美对接,也为普通百姓排忧解难构筑了一个服务平台,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赢得了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也为发展人民民主、强化社会监督,构建和谐社会增添了浓墨的一笔。  相似文献   

17.
《中国广播》2007,(3):80-80
2006年中国广告增长18%,广播增幅居媒体之首;天津台区县联盟广播开播;上海市“政风行风热线”开通;江苏省出租车电台“的士之声”开播;沈阳电台开办茶座式广播书场;  相似文献   

18.
孟祥秋 《中国广播》2009,(10):69-71
本文探讨广播行风热线类节目创新,借鉴了王国维提出的艺术创作“三种境界”说,深入分析了行风热线类节目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吉林电台《政行风热线》节目几年来的创新举措,从机制保障、务实态度、敢于碰触难点敏感问题等多方面,探讨了行风热线类节目创新的思路,提出应以建设性的思考、举措和方法解决问题,使行风热线类节目走上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升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9.
河北电台的《阳光热线》是全国省级电台第一个在早间黄金时段开播的舆论监督类热线直播节目。《阳光热线》以其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被有关领导和专家称为“全国新闻改革创新的一面旗帜”、“党委政府通过媒体施政的典范”。开播三年,《阳光热线》从“阳光一缕”到“朝霞满天”,到目前已有全国21家省级电台和9个省市纪委系统的领导先后到河北电台考察学习,25家省级电台效仿开办了此类节目,形成了影响辐射全国的“《阳光热线》现象”,被称为是继1986年广东电台“珠江模式”、1992年上海东方电台“东广模式”之后,引发全国广播界第三次改革浪潮的河北“阳光模式”。忽如一夜春风来。《阳光热线》从“现象”到“模式”,从“耳目喉舌”到“施政工具”,从“广播业内”到“社会各界”,从“河北”到“全国”,再由“实践”上升到“理论”……“《阳光热线》现象”何以形成?发展趋势怎样?如何进一步提高?它对中国广播乃至整个新闻界的启迪与思考是什么?今年5月14日,河北电台会同河北省纪委省监察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了全国省级电台《阳光热线》类节目论坛。下面摘要编发在这次论坛上部分领导、专家、代表的讲话、发言。  相似文献   

20.
广播新闻舆论监督是实现党的监督和群众监督的有效途径。舆论监督重在实效。“行风热线“类节目通过架设空中桥梁,让政府官员与群众直接对话,为政府行业树立新风创造了有利条件。2002年6月3日,河北省民主评议行风办公室和河北人民电台联合创办的热线直播节目《阳光热线》正式开播。经过不懈的努力,该节目逐步成为“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解决社会矛盾的减压阀,行风建设的监督岗,政府形象的展示台”,受到听众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