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篇小品文的绝妙好题解放前,国民党统治区有一家报纸,对蒋介石频繁打内战深为不满,刊登了一篇小品文,题目是:《摩登论语:战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个题目是套用《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文章发表后,该报在一周内竞被罚停刊两次。另一家报纸对此愤愤不平,特意发消息,并加上这样一条标题:《报而时停之,不亦怪乎!》这条辛辣讽刺的绝妙好题,老百姓读之,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2.
爱美是人的天性,而以怪为美,乃是人之爱美天性的别出与奇效。爱怪,是人们不甘于精神堕入平庸的一种反应。譬如在绘画上,一些画人走出怪的一路,实则往往是以精神的注入来消除“对象”,画出“物我合一”的生命存在。这样的怪,其实并不怪,只不过不同于流俗罢了。如我们所知的“扬州八怪”,即清代扬州地区的八个画家,就是这样的。他们有的已仙逝了近三百年,有的则不满二百年。在这二三百年之间,对他们的怪,论者纷纭,且颇有欲与其神交而悠游者,足见此怪之精神不死。近来,又有一本《扬州八怪传》问世,其成为此二三百年间之幽灵说尘耶!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在改革开放精神指导下,出版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推出了一批批趣味性、学术性和思想性很强的好书,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出版了一些格调不高的奇书怪书。《厚黑学》便是这样一本奇书怪书。  相似文献   

4.
这个题目好像有点怪。一般地说,平静,就没有波澜;有波澜,就是不平静。为什么用《平静的波澜》为题呢?因为《八个男人换回来的一个生命》这篇通讯,从叙述口吻和技巧来说,相当平静、平实;但细细品味其内涵,却在字里行间汹涌着感情的波澜。 看多了平庸浅薄、虚张声势、刻意炒作的新闻报道,偶尔读到一篇质朴清新、情感丰富、耐人寻味的文章,无疑是一种享受。我读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通讯《八个男人换回来的一个生命——大舜号惟一女性幸存者董颖的自述》,就有这样一种感觉。 大舜号沉船,世人瞩目。这里有多少新闻可写!救人的、…  相似文献   

5.
记得1985年秋,襄樊市粮食局要表彰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一天晚上八点钟,我局王克全副局长对我说:小孙,刚接到通知,省粮食局要召开全省粮油食品工业表彰会,我县东津粮油加工厂党支部书记阎克发参加会议,你连夜把材料赶写好,明天上午送市粮食局。”按照领导的要求,我就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完成了这篇材料,题目是《人们为什么叫我“怪”书记》,写了他四个方面的“怪”:一是改革制度“怪”,二是  相似文献   

6.
评无新意死不休新闻评论,题目选定后,最重要的是立意——确定中心思想、总论点和分论点,努力写出新意来。题和意是有联系的,但不是一回事。有时候是有题有意,题到意到。比如这样的题目《“大锅饭”养懒汉》《重点工程不可敞开花钱》,就属于有题有意,题到意到,题目定了,中心思想也明确了。当然,所谓有题有意,题到意到,也只是说题目所揭示的中心思想比较明确,总论点比较明确,或者说“主攻方向”比较明确,至于怎么去攻,怎么去评,不可能随着题目有了统统都有了,仍然需要作者去费一番功夫。另一种情况是有题无意,题到意不到。比如说,《一定要搞好整党》《充分发挥银行的职能》之类的题目,其实只划定了一个评论的范围,题目本身并没有把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7.
谈到出版秩序的混乱,不少同志认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是原因之一。仔细观察一下,这样的例子确实不难找。据可靠人士透露,最近有一家中央单位的出版社因违反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共同发出的有关出版“文革”图书的规定,出版了《“文革”时期怪事怪语》一书,受到批评和处罚。  相似文献   

8.
名人与题目     
王蒙推荐的题目王蒙在《是警策,也是精神财富》的一文中说过,“《历史在这里沉思》这本书的题目起得好极了,历史需要在这里认认真真地沉思一下:究竟是怎么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荒谬、这样丑恶、这样野蛮的事件?为什么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光荣伟大的中国共产党,10亿勤劳勇敢的人民,竟然在那10年被一些丑类搅了个天翻地覆?浸在血泊里,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搞得几乎翻了车!”  相似文献   

9.
题目是文章的眉目。新闻评论之标题,犹如少女的眼睛。好的新闻评论题目一能打中编辑,二能赢取读者。人们翻阅报刊、收听广播,总是把题目作为详略取舍的基本前提:凡是俗气的或者似曾相似的,大半丢置一边甚至理也不理;一旦遇见好的评论标题,包括别的新闻品种的好标题,即使是赶飞机,也会匆匆把她带上。譬如像范敬宜的《莫把开头当过头》《给群众一个创造权》,艾丰的《一场尚未结束的争议》,吴昊的《都来看看这只拉闸的手》以及王功熹的《想怎的·能怎的·该怎的》这样一些好题目的评论,我几乎都是忙完了工作,在临睡之前,才宝贝似…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钟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钟祥城里有“三怪”:赵、关、戴。赵即赵鹏飞,弃高官不做,回故里为民;关即关云门,学军不从军,拒为日军效力;戴即戴之麟,痛恨蒋介石,向毛泽东呈书。三人都满腹经纶,胸怀鸿鹄之志。其品行高洁,一生追求光明,极富正义感,不随世俗,不趋炎附势。三人因言行上有些独特,不合时宜,便被戏称为“三怪”,其轶闻轶事流传甚广。其实,三人都是当时钟祥的精英人物,曾为钟祥的文化、教育和公益事业作出过积极贡献,特别是编修民国时期的《钟祥县志》,三人更是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怎样写社论?     
《中国记者》给我出的这个题目太大。社论种类不少,写作方法也要因内容不同而有所变异。怎么办呢?只好依着个人的甘苦,粗论一通。 写社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写什么,即文章究竟应当表达哪些内容,“主攻方向”是什么。同样一个题目,比如说《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同的形势下,“主攻方向”就可能完全不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是这个题目,只隔  相似文献   

12.
记不起谁曾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刊登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题目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少些“节令性”新闻》。其实节令性新闻少不得,难的是报道如何创新、出彩,如何避兔大同小异,做出新意。在我看来,每一个报社为了搞活、搞好节令性新闻的报道,就是专门成立一个  相似文献   

13.
《“朱”“墨”之间》的“快语”,刊于1990年7月20日,见报不久,四川日报社主办的《文摘周报》摘登在一版报眼。作者王德勋(淮安师范学校教师)在兴奋之余,寄给编者的一封信中说:“叹服您的眼力和手笔……现寄上《文摘周报》一张,让您同我一道分享欢乐!”这些言词,倒使编者不安起来,重新把原稿翻了出来,从题目到结句,仔细比较,寻找长短,以求一得。一是题目。原题是《“朱者”应乐于近“墨”》,改题为《“朱”“墨”之间》。编者改时出于这样的考虑:题目要能表达文章主旨。“快语”的题目,要求“短小、新颖、形象、含蓄”。这篇文章所说的“朱”  相似文献   

14.
评无新意死不休新闻评论,题目选定后,最重要的是立意——确定中心思想,总论点和分论点,努力写出新意来。题和意是有联系的,但不是一回事。有时候是有题有意,题到意到。比如这样的题目《“大锅饭”养懒汉》《重点工程不可敞开花钱》,就属于有题有意,题到意到,题目定了,中心思想也明确了。当然,所谓有题有意,题到意到,也只是说题目所揭示的中心思想比较明确,总论点比较明确,或者说“主攻方向”比  相似文献   

15.
这个题目是从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借来的。新闻记者而年老者,不算出奇,这样的老新闻记者经验丰富,功底深横,年老而心不老,实为新闻界的宝贵财富。如拥有350人的“广州地区老新闻记者协会”,壮心不已,时有令人赞叹的举动,新近编印的《我的记者生涯》一书,又博得一片叫好声。这是题外话,不赘述。  相似文献   

16.
散文的题目     
有的青年业余作者来信,希望我谈谈散文题目的选择。散文的题目可比喻为散文意境的门窗,有华丽的,有朴素的,有平淡的,有新奇的,有含蓄的,有赋予诗意的,有一字为题的,也有长到十余字的,这可说是千姿百态了。读者从题目读起,渐渐进入散文优美的境界之中。尽管题目比之于内容还不那么重要,然而那些新颖的、富有诗意的、含蓄的题目,比之一般的常见的题目,要醒人眼目,引人入胜。一篇散文,应该有一个令人满意的题目,它不只要告诉读者本篇散文的意图(当然不直截了当为好),更要具有吸引读者的艺术魅力。常见到的散文题目,直接表达内容的比较多。记述一个人物,描绘一个地方,游览一处古迹,以人名、地名、特产、古迹为题目。这一类题目虽属一般,如果所写的人物、景物是有特色的,也能吸引读者。比如:《藤野先生》(鲁迅)、《梅园新村之行》(郭沫若)、《西湖的六月十八夜》(俞平伯)。日常更多见的散文题目却是《长安道上》、《太湖游记》、《泰山风光》等等一类的,尽管这些名胜有许多人写过了,因为作者所摄取的景物  相似文献   

17.
从我的见报稿中,自己总有这样的感觉:编辑同志对稿子改得就是好,不由使人心中产生敬意。这里仅就编辑修改《怪!出嫁姑娘带存折》一稿,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前些时,媒体何以兴味盎然大炒“松霞恋”?大概梁锦松是香港“财神爷”,有财;伏明霞是中国体坛四大美女之一,有貌,宣扬一下“男财女貌”罢?孰料媒体之关于“松霞恋”花边报道却接二连三。一会几松霞完婚了,单单报道的题目《‘偷偷摸摸’娶了跳水皇后》就怪吸引眼球的;过了一会儿,又有报道接踵而至:伏明霞结婚才三  相似文献   

19.
政府绩效评价——国内外主要实践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谢各位同仁、主办单位给我这次报告的机会。我报告的题目是《政府绩效评价——国内外主要实践及趋势》,我这次主要从这样几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列仙传》是一部道教辅教之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早期志怪小说。考证其成书时代,对于认识神仙志怪小说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序列,理解魏晋游仙文学高潮的兴起,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文献学的角度,通过对《楚辞》王注、《汉书》古注和《文选》古注引用《仙传》情况的考辨,重新判断其成书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