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星 《上海教育》2014,(35):33-33
1972年至今,布朗克斯科学高中共有8位校友获得诺贝尔奖,7位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位获诺贝尔化学奖,几乎是每五年出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这所仅有3000多名在校生的高中出产的诺贝尔奖得主人数与澳大利亚全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一样。全美国甚至全世界再没有第二所高中有如此耀眼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前些年有人发问: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郑重回答:中国人已经得到了诺贝尔奖,因为1957年李政道和我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都是中国藉。1957年12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音乐大厅,两位年轻的中国科学家第一次登上颁奖台,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为中国人争了气,增了光。瑞典皇家科学院代表称赞:“两位物理学家由于对宇称守恒定律作了精湛的研究,从而导致次原子粒子方面的重要发现,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奖金……这两位获奖者所进行的研究,实际上推翻了30多年来被普遍认为是自然基本定律的所谓宇称守恒定律。…  相似文献   

3.
今秋,是美国丰收诺贝尔奖的季节。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大多数奖项。而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依旧没有听到诺贝尔奖的脚步声。于是,像往年一样,关于我国科学家何时能折桂诺贝尔奖的言论再次蜂拥而起,不少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一年一度地准时爆发了。情结本身无可厚非,但关键是如何摆正它。 诺贝尔奖与它的意义 诺贝尔奖是根据105年前去世的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一种科学奖项。诺贝尔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在他63年的人生旅途中共获得了 355项发明专利,涉及炸药、合成橡胶、皮革和人造丝等诸多领域。诺贝尔生前经营油田和炸药…  相似文献   

4.
一、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教育 从中、美、日三国的教育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前景不容乐观,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是中国人笨吗?应该不是,因为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中,有好几位都是美籍华人,他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受到的基础教育也在中国。是中国不重视教育吗?也应该不是,中国也一样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特别是近几年,教育愈来愈受到国家的重视,教师的地位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5.
2012科学盛典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再次成为科学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最受瞩目的莫过于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文学奖。这是新中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得此项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其他的科学奖也都各归其主。这些获奖的科学家分别是:日本的山中伸弥与英国的约翰·格登被授予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体细胞重编程技术"领域做出的革命性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81岁的女药学家屠呦呦,是发现治疗抗疟药物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今年获得了拉斯克奖。据称,迄今为止,在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的获奖者中,有约80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该奖项也被看作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但屠呦呦的这一获奖,也引起了国内诸多的议论。  相似文献   

7.
丁肇中先生是第四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藉华人。1976年,40多岁的丁肇中先生因发现新粒子 J/4而获得当今世界科学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按照惯例,在授奖仪式上,获奖者必须要用本国语言发表演讲,丁肇中是美籍华人,自然要用美国语言英语演讲。然而丁肇中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后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下简称"诺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医学研究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屠呦呦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至此,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文理兼得,这份奖在国人心目中意义非凡。一、唤醒中国文化创新的自觉和自信意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得诺贝尔奖人数增加崔琦获得1998年诺贝尔奖的消息,虽然不出物理学界的意料,仍然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欢欣。我相信这是所有华裔人士的共同感受。1982的崔琦和两位合作者发现了 FQHE,这是近年来量子物理学中完全出乎意料的重大发现,将电流在磁场中的量子现象引入了新的领域。因此对物理学界来说,崔琦得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0.
今年9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籍华裔学者崔琦、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表彰他们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于流体这一特殊现象。这一发现的意义在于能够揭示有关物质的内部结构以及动力学原理的更多信息,可能会导致微电子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崔琦是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他1939年生于中国河南省。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1982年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聘为物理学教授执教至今。此前获得诺贝尔奖的另五位华裔科学家是:杏林道和林棉…  相似文献   

11.
一、莫言获奖是否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一经报道,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对于拥有强烈诺贝尔情结的国人而言,无疑了却了一桩夙愿。因为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中国本土始终未能孕育、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痛,也一直困扰着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均有着卓越成就的这个国家,这  相似文献   

12.
现代著名化学家─李远哲山东荷泽市二中(274007)邓文献李远哲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出于他在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中的杰出贡献,于198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是至今第四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炎黄子孙,也是第一位和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炎黄子孙。李远哲19...  相似文献   

13.
徐晶晶 《上海教育》2009,(14):40-41
有消息说,2008年诺贝尔奖最大的收获者是日本名古屋大学。因为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科学家益川敏英、小林诚,以及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日本科学家下村修,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一名古屋大学校友。都曾在名古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如果再加上200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名古屋大学教授野依良治,名古屋大学已经成就了四位诺贝尔奖得主。一所大学是如何成为研究人才培养沃土的?带着问题,记者来到名古屋大学上海事务所采访了名古屋大学副校长渡边芳人教授。  相似文献   

14.
本期人物:安德鲁·法尔、克雷格·梅洛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这次我们要给大家介绍两位科学家,他们就是荣获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在获得诺贝尔奖时,法尔和梅洛一个47岁,一个45岁,这么年轻的科学家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是不多见的。安德鲁·法尔安德鲁·法尔1959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6  相似文献   

15.
编辑部报告     
《科学课》1994,(5)
本期刊首人物是198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他是第四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李远哲教授的成功,再次证实了:只要肯努力、下苦功,中国人还是很行的。人口11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何时向全世界贡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呢?我们期待者。我们的每一位自然教师都在为这一天而付出心血和汗水,我们相信这一天不会太遥远。  相似文献   

16.
高考制度与诺贝尔奖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但最近几年却经常有人将其联系起来,说中国之所以至今还没能得到诺贝尔奖,就是因为高考制度导致中国人缺乏创新能力。甚至说如果取消“压抑”创新精神的高考制度,中华民族离诺贝尔奖就很近了。2004年夏天,我应邀到山东和陕西电视台去讨论有关高考改革的问题,与我对谈的一位北京和一位陕西的学者,也不约而同地将中国没有诺贝尔奖归罪于高考,可见,这一观点在高考改革的激进派中已流传得相当广泛了。  相似文献   

17.
托尔斯泰为什么没能获得诺贝尔奖?●河北何清一位被世界公认的文学泰斗,他在世时,诺贝尔奖评选了十年,但他无缘获得。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之际,托尔斯泰已经以他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杰作享誉世界。一...  相似文献   

18.
张良平 《中国研究生》2002,(2):29-29,21
2001年是MIT在获得诺贝尔奖方面大丰收的一年,当年14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8人为MIT的教授或校友。诺贝尔物理学奖3人全部被MIT教授和校友囊括,其余4项,3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MIT占2席,化学、生理医学以及和平奖各占1席。这样,到去年为止,MIT旗下已拥有55位诺贝尔奖得主,以锐进的锋芒直逼剑桥大学的记录。MIT校长Vest在对此加以评论时指出,这些学者获得诺贝尔奖的学术成就主要是源于他们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不久所从事的基础研究工作。Vest校长还曾和这些获奖者进行过交流,他们都认为MIT最大的优势在于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造…  相似文献   

19.
一、莫言获奖令教育振奋还是尴尬?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消息让许多中国人感到非常振奋,因为中国本土终于出现了一个真正意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人多年来就一直有一个诺贝尔情结,认为泱泱大国而无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乃是中国人的一种耻辱,当然更是教育的耻辱,因为人们有理由相信,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教育的失职。这也是  相似文献   

20.
正到2012年日本大学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已经培养了16位诺贝尔奖科学家,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日本科学家获诺贝尔奖频率明显呈加速发展态势,这些获奖科学家的大学教育、科研训练基本出自日本国立大学系统,其中11位科学家获诺奖部分研发工作是在国立大学完成,这种后发外生型大学系统井喷式获得诺贝尔奖堪称"诺贝尔奖井喷现象"。日本大学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本质在于国立大学系统形成了高层次创新能力,本研究即以诺贝尔奖井喷现象为切入点,从构建大学创新能力的基本理论入手,提出大学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