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向综合的方向发展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向人的本性的回归。它的最大的意义是带动教育观念的发展。艺术教育提倡学科综合,以人文主题统领知识技能,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感知、想象、思维、创造等能力。  相似文献   

2.
3.
《教书育人》2005,(1):32-32
1.开放、生成的课程本质观。伴随着知识本质观的现代转型,课程本质观必然要发生变化。新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内在性、动态性、开放性、生成性、视课程为开放、动态、生成的知识系统。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是教学领域中发生的一系列生动事件,是师生基于教材文本相互交流,对话所产生的意义、价值,是知识、情感、个性、素质持续不断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5.
6.
陈绍明 《云南教育》2002,(28):18-2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综合学习列入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我认为让语文课程走向综合性学习,是实现这6个“改变”的有效途径。何谓“语文综合性学习”呢?语文综…  相似文献   

7.
关于课程的认识、理解和阐述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有一个课程专家就有一种课程理解,就有一种课程定义,也就有一种阐述.各种不同的认识、理解和阐述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实践背景、价值取向和哲学假设,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都丰富着"课程"概念的内容,扩展着我们的"课程"认识视野.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开发比照的基础上,论述我国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有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取向问题。作认为,校本课程目标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取向;校本课程内容应以选择与学生实际需求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并采用横向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为取向;校本课程实施应采用相互适应取向或课程创生取向;校本课程评价应采用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今国际社会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也同样是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教育部去年通过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课改纲要》)。在《课改纲要》中,全面规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组织与实施等九项内容,给基础教育工作者勾绘出一幅完整、系统的新课程蓝图。而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蓝图中,又是把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作为这一轮课程…  相似文献   

10.
综合艺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使学生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体、友善、分享等品质,塑追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得到整合发展。艺术课程和设计,就是围绕这一目标创设学与教的系统,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内容的改革三个方面论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视野,确立了从实用、社会责任、知识的内在价值、哲学价值、丰富孩子的童年时代等五个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并阐明其基本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对上海、南昌、西安的三所综合性大学本科课程的基本情况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在课程目标方面,师生均认为思想品德或人格层面的目标是最重要的,但现实中重视认知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急需在课程目标中将这些人格或非智力因素、过程、方法的期求予以肯定、确认和细化;课程内容方面,师生认为需要充实“学习方法指导”、“学会做人”等内容,对现行课程内容表现出了一定的不满意,主要原因在于内容选择上新颖性不够、个性化内容式微、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方面内容薄弱、实践性内容不足、基础方法欠缺、政治课亟需改善;内容组织上过于“刚化”,弹性不足。  相似文献   

14.
文化学在高等学校课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对以公共文化为主、以亚文化为主、折中的三种不同文化取向视野下的高校课程观的考察,阐释了文化学对高校课程的重要影响:文化对高校课程的制约作用和高校课程自身体现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15.
一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用国家课程标准取代我国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目的在于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充分吸纳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的基本思想和最新成果,积极借鉴国际上基础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因此,课程标准是全新的,从课程目标、基本框架、结构体例和表述方式,都充满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特点。“课程标准”最早在我国使用是清朝末年。“课程标准”的雏形出现在清政府举办新型学堂的文件中,如《功课教法》、《学科程度及编制》等。1921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从此课程标准成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一直沿…  相似文献   

16.
17.
论陈鹤琴的幼儿园课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是我国学前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早在20世纪20年代,陈鹤琴先生就开始为改变当时国内课程模式严重脱离中国实际、弊端流广的混乱局面而掀起了第一次真正由中国人进行的以幼稚园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的学前课程改革,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创建了中国化和科学化的幼教理论和实践体系,对我国幼儿教育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本文试对陈鹤琴先生关于幼儿园课程的论述作一归纳与整理。一、注重全面发展的课程目的观陈先生针对当时幼稚园没有具体的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一味抄袭外国的情况说,这样是弄不出好的教…  相似文献   

18.
“人类假如想要看到自己的渺小,无需仰望繁星闪烁的苍穹,只要看一看我们之前就存在过,繁荣过的大千世界就足够了。”这位德国学者路克恩的一席话,点出了我们人类认识自己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包含了科学与艺术的微妙联系,本文将结合课堂教学,谈谈如何揭示科学与艺术的微妙联系,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艺术创新的灵感。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将引发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变革。本文针对我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课程目标定位明确、课程观念正确、课程结构合理和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