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有幸于1939年9月16日,作为重庆《新民报》的记者,同“中央通讯社”记者刘尊棋、《扫荡报》记者耿坚白一道,在延安访问毛泽东。这在我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是一件大事。在现代中国新闻史上,也是被记上了一笔的。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党史资料大事记》中,把毛泽东在延安接见我们重庆去的三记者,作为一件大事记录下来,并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是因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多次会见过中外记者。在我们之前,他会见过重庆商务日报赴延安采访的温田丰等,更不用说他还在延安自己的窑洞中,同著名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作“竟夜之谈,直到天已黎明”。在我们之后,1944年6月12日他在延  相似文献   

2.
我同《中国记者》这位老师相识,还是在她创刊之初。1986年底,当我从《新闻业务》上看到次年三刊合一的《中国记者》创刊的消息,立即对她的内容介绍产生了兴趣,当即决定自费订阅,把这位不见面的“家庭教师”请进门。 《中国记者》就这样闯入了我的生活。她品位高,质量好,内容丰富且又图文并茂,深深地抓住了我和我的同事们,就连我正在读小学的女儿也受到感染。她和我“约法三章”,每期的《中国记者》一到,必须拿回家让她先睹为快。有一次,我突然发现宝贝般珍藏的几本《中国记者》竟不翼而飞了,火冒三丈叫来女儿:“你说说,我那些书都哪去了?”她也不示弱:“不就是几本书嘛,还值得你发火,你看完了,借给我的同学看看还不行?”啊,原来如此!没想到《中国记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把孩子们也抓住了!我真为她高兴,提笔写成一篇文章:《愿<中国记者>培育出一代又一  相似文献   

3.
记者节感怀     
田霞 《军事记者》2008,(11):51-51
11月8日,第9个中国记者节。这是属于我们记者的节日!我热爱记者这一职业,我庆幸生逢在这样一个时代,选择了这样一种职业。  相似文献   

4.
正一、新的使命正当我准备按计划在1986年实施我在商务印书馆的工作方案时,一个突然的决定改变了一切。这年2月3日(星期一)上午10点45分,馆务会刚开了一半,林尔蔚从出版局回来告诉我,宋木文局长约我11点去出版局。到出版局后,接见我的竟是局里的三位主要领导:宋木文、刘杲和卢玉忆。原来经出版局党组研究,要我去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担任经理兼党委书记。我感觉太突然,未能立即领命。回到"商务"同尔蔚商谈的结果是,看来,只有从命。这一整天  相似文献   

5.
大约是2000年吧,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订阅报刊杂志时,突然发现了这样一个杂志:《中国地市报人》!我感到很欣慰:呀!这是自己的杂志,作为一名小报的编辑记者,多少年来就盼望着有这样一本刊物  相似文献   

6.
大约是2000年吧,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订阅报刊杂志时,突然发现了这样一个杂志:《中国地市报人》!我感到很欣慰:呀!这是自己的杂志,作为一名小报的编辑记者,多少年来就盼望着有这样一本刊物,一本属于小报编辑记者的“时代杂志”,今天终于看到了这种读物,她开辟了一个专门属于基层新闻工作者的阵地.  相似文献   

7.
《中国记者》是一份高品位的新闻业务刊物。我同许多同行一样,把《中国记者》视同自己的良师益友,从创刊的第一期开始,每期必读。其实我对《中国记者》的这份感情,渊源很长,踏上新闻工作岗位,伴我漫长的记者生活的,就  相似文献   

8.
1999年11月26日晚8时许,我正在家里赶写一篇稿子,突然,接到《解放军报》驻济南战区记者站刘明学记者的电话,刘记者告诉我,烟台近海24日晚发生了一起沉船事故,他明天一早就要赶过来,让我去烟台随同他一起采访。放下电话,我一看表,已近晚上9时。急急忙忙给领导汇报情况后,便连夜驱车赶赴烟台。烟台,原来是勃海湾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但在世纪之末,却接连发生了两起令人惨不忍睹的沉船事件。10月17日,山东烟大轮船轮渡有限公司“盛鲁”轮,因底部起火沉没海底,船上一人死亡一人失踪。当人们还没有从“盛鲁”轮沉没中的阴影中走出…  相似文献   

9.
我是几乎走遍中国大陆的记者,算得上是个旅行家了。行路多,见识多,其中一个深刻体会是中国人对神的创造力真大。三教同殿的奇景有一年,我去恒山悬空寺。在一个殿里,一位工作人员说,这是全国惟一三教同殿的神殿。三教者,儒、释、道也。如来居中,一边是孔子,一边是太上老君。我后  相似文献   

10.
刘宏志 《记者摇篮》2005,(11):28-29
每年的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2003年的11月8日.大连《新商报》为了把这一天过得更有意义,组织了“一日记者”体验活动。作为《新商报》的忠实读者,我有幸以特邀记者的身份参加了那次活动。  相似文献   

11.
赵紫阳同志以中共中央代理总书记和国务院总理身份于6月4日到21日先后访问了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五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这是自1949年新中国诞生以来,我国第一位领导人对东欧五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这不仅在我国同东欧五国关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整个国际局势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我们这批随行记者说来,也是一生中一次难忘的采访经历。总理关心记者工作过去就听说,赵总理很关心记者的工作。这次随行采访,我亲身感受到这一点。在捷克斯洛伐克,赵总理参观莱赫尼采农业社时,捷方通知只许  相似文献   

12.
当记者决非都患病。我这个记者却是多病,而且这些病同记者工作不无关系。我胖了也病了久违的朋友见到我,都说“发胖了”。我自己也有这感觉。同二十年前相比,相当于平均每年增重半公斤。胸部不挺,肚子倒  相似文献   

13.
一位来自中国刚年满28岁的年轻记者,成为日本外国记者俱乐部一次新闻发布会的会议主席。这其中不仅有作为中国记者的一份自豪,更有融入国外主流媒体圈的点滴经验。2012年5月16日,经日本外国记者俱乐部(FCCJ)新闻委员会(PACcommittee)一致通过,我取得了在主席台上主持新闻发布会的资质,成为这个号称亚洲最大消息发布场的一名Moderator(会议主席)。工作人员告诉我,我是这个组织多年来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会议主席。  相似文献   

14.
1953年9月27日的上午,中央美术学院大礼堂正召开全国第二次文代会美术分会大会,中国美协副主席叶浅予走上讲台,怀着沉痛的心情宣布:美协主席徐悲鸿病逝了。当时,我正在大会上采访,同与会者一样感到非常突然和震惊,情不自禁地想到徐先生生前最后一次接受我采访的情景。当时,我作为新华社记者参加全国第二次文代会美术分会场的报道工作。徐先生担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又是全国第二次文代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在大会开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经常到各地视察,并同各界人士举行联欢晚会,他始终在人民群众之中。但由于他本人不主张新闻界对他作过多宣传等方面的原因,他这些同人民群众同欢乐的情景极少报道,所以只给参加者留下永久美好的记忆。1958年1月24日晚.他曾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同5000多人联欢,就是一例。当时我作为《广州日报》记者曾有幸参加和采访,同其他文字记者写了特写,摄影记者拍了照片.由于陶铸办公室在我们送审稿上批示:“退回,不拟刊出。”所以,消.息、特写和照片都没有发表。当时我写了一篇日记,记录下这次晚会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1976年毛主席离开我们了!我曾怒起这篇日记.但由于日记本和手稿都是包扎堆藏起来,又忙于工作,无暇寻找。一日,为寻找材料写回忆文章,偶然又发现这篇东西。这篇日记经历了我从广州调到北京新华社的搬迁,特$.l是遭受了“文革”抄家的“洗礼”,还能保存下来,真是喜出望外。适逢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于是把这篇日记加以整理,拿出来发表.作为一个记者对毛主席的缅怀。  相似文献   

16.
新闻发现力,是记者应具有的第一基本功,也是记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这一看法,是我观察了许多记者,阅读了许多记者的新闻作品后的一种感觉。新闻处处有,每天会发生,但为什么有的记者抓不到?就因为缺乏发现力;同  相似文献   

17.
如实地采写新闻,忠实地记录历史。是记者神圣的天职。今年8月24日,《工人日报》在第三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我采写的一篇述评性新闻《如果把真实情况告诉人民……》。这是一篇真正的独家新闻,正是沉重的使命感督促我完成了这篇报道记录了这段历史。今年5月底6月初,四川凉山州首府西昌及周边各县突然传出“西昌要发生8级以上毁灭性地震”的谣言。谣  相似文献   

18.
今年5月30日,墨西哥著名的记者、专栏作家曼努埃尔·布恩迪亚先生在墨西哥城不幸遇刺逝世。大洋彼岸传来的这一噩耗,使我无比震惊。想不到两年前同他的会见竟成了永诀! 布恩迪亚1926年5月24日出生在墨西哥密却干州。他在新闻界崭露头角,是从他担任《民族》杂志记者开始的。词锋犀利,思想敏锐,敢讲真话——使布恩迪亚很快蜚声墨西哥  相似文献   

19.
45岁黑人奥伯斯宾当了十多年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的记者。一天深夜,编辑突然叫他第二天不用再去采访,并要他把报道交给白人记者。这条消息的报道,一开始就是分由奥伯斯宾负责的,现在突然中间易人,原因是什么呢!奥伯斯宾后来说:“因为我是黑人,那位编辑怀疑我的能力,认为如果让我去采访,我一定会问不好问题。我真够倒霉的了。”其实,倒霉的何止奥伯斯宾一个人。今天,仅就美国的报业而言,种族歧视的现象还  相似文献   

20.
2005年5月27日,突然接到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电告:爱泼斯坦同志于26日上午11时40分在北京去世.随后,爱泼斯坦治丧办公室寄来讣告,真令人震惊悲痛.就在4月17日,央视还播出胡锦涛总书记前往爱老寓所祝贺他90大寿的新闻,我们正为他的健康祝福.毕竟是90高龄的老人了,他一生为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战和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直至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完成了他同中国人民结下不解之缘的自传体巨著<见证中国>.他深深热爱中国,于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正如他在<见证中国>的题词中所述:"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