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河子电台罗震东同志采制的录音通讯《鸾凤和鸣》,去年在新疆台《农家乐》节目里播出后,受到听众好评;今年在第五届全疆优秀广播节目评选中获特等奖。这个节目好在哪里?我看可以用六个字概括:主题好,手法新。一篇作品的成败,首先取决于主题怎样。所谓主题,就是一篇新闻报道提出的重要问题和体现的中心思想。主题是从题材中提炼出来的,又靠题材来表现。《鸾凤和鸣》这篇录音访问记,写的是石河子总场五分场五连养鸡专业户吕仲华的事迹。吕  相似文献   

2.
通讯《风雨洪泽湖》(载1990年2月18日《扬子晚报》)是一篇佳作。通讯摄取了三位共产党员从百里之外乘一机船不顾风险连夜赶回村里过组织生活的镜头,以其强烈、饱满的激情为广大读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深受好评。古人主张,“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刘勰:《文心雕龙》)文章要写得简要精约,朴实无华。这篇通讯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叙事,干净利落而不拖沓。全文三百余字,故事完整,且尺水兴波,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获一等奖的通讯《在“转化”中看多数》,它的显著特色,是在对农村经济“转化”过程中发生的大量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时,表现了记者的冷静态度。记者并没有把注意力只放在善于“转化”的少数“先进典型”上,而是更多地放在还不善于“转化”的大多数农民身上。这个独特的报道角度的选择,同许多做“转化”的“正面”文章相比,不能不说是冷静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获一等奖的通讯《在“转化”中看多数》,它的显著特色,是在对农村经济“转化”过程中发生的大量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时。表现了记者的冷静态度。记者并没有把注意力只放在善于“转化”的少数“先进典型”上,而是更多地放在还不善于“转化”的大多数农民身上。这个独特的报道角度的选择,同许多做“转化”的“正面”文章相比,不能不说是冷静的选择。通讯中三个问句小标题:是快还是慢?他们为什么不要奶牛?磨不推能自转吗?是记者用启发人思索的方式来谋篇的。在历史发生转变的重要时刻,人们的精神状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们能不能适应历史的转变。在这方面,记者、报纸负有一定的责任。我们不会忘  相似文献   

5.
岁末之际,驻外分社记者发出不少年终稿,回顾驻在国内政、外交、经济等领域一年里的成就与问题。驻莫斯科分社记者盛世良独辟蹊径,走出办公室,在莫斯科街头采访苏联群众,写出了一篇骨肉饱满、情景兼备的通讯:《反思、探索、革新》,副题是“苏联人对1988年的回顾”(见1989年1月2日人民日报),读后使人对苏联一年里改革的状况有了真切的了解,反映了苏联公众对改革的心声。  相似文献   

6.
我们历来提倡新闻通讯应具备生动、真切、感人几个要素,尤其是写人物和写事件性的报道,更要让读者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才能取得应有的宣传效果。我认为,三月三十一日新华社播发记者李尚志采写的《“问乡亲们好”》这篇通讯(见附稿),就达到了这个境界。全篇通讯没有空话,没有说教,都是现场情景如实的  相似文献   

7.
8.
在1987年9月举行的全国电台青年节目第一次评奖会上,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特写《一个女记者的采访札记》(以下简称《札记》),以其深刻的主题、新颖的表现形式、动人的播讲而受到一致好评,被评为一等奖。这组节目是1986年12月底,在湖南台《青年之声》和《农村生活》节目中广播的。播出之后,在青年之中,特别是农村青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听众在来信中说:“我被激动得流出了眼泪。”“听后发人深思,催人泪下。”来信中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赞叹,一声声满怀渴求与希望的呼喊,使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札记》报道了湖南衡山县江东乡南坪村去年发生的四个青年因恋爱受阻,集体服毒自杀的悲剧事件。题材很平常,并不新  相似文献   

9.
这篇原载于《乌鲁木齐晚报》(1989年8月25日)上的、在新疆第五届好新闻评选中获一等奖的小通讯只有700字,在浩如烟海的通讯中,它不过是个“小萝卜头”,而且出自一位名气不大的青年记者之手。不知道评委会的专家们是根据什么把它列在榜首的,我只是想谈点儿自己的读后感。这篇小通讯甚至没有个哪怕是很简单的故事,只是一位画家匆匆几笔勾勒出来的一幅素描的草图,画面的正中是个“身上布满油渍、蹲在那儿旁若无人地调试自行车前轮的”只有7岁的“小萝卜头”;场景是“头上扯一块白布,晴时遮阳,变了  相似文献   

10.
在现实生活中,数字同人们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衣、食、住、行都同数字紧密相连,因而便产生许多与数字有关的趣事。试想一下,如若没有数字,人们之间的通讯联络、贸易往来、体育比赛、历史记载……都将成为一片混沌状态,数字与人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因而,选择这样的主题作文章是令人关注的。新华社驻波恩分社记者胡永震写了一篇通讯:《1988年8月8日在联邦德国》(见《环球》月刊第10期),生动地报道了联邦德国人民同数字发生的一系列趣事。这篇通讯写得颇有特色,可称是将“三性”  相似文献   

11.
谁都有这样的体会,亲人远离身边,最让人盼望的是(他她)的来信。所谓“家书抵万金”,正是道出了家信的珍贵。而对于一位自己的儿子正在前线作战的父亲来说,盼子来信的迫切心情更是不言而喻了。江苏扬中县幸福毛纺厂印士根老师傅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的儿子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来信了,他  相似文献   

12.
当《天道酬勤——访芦京子歌词大奖赛头奖获得者张克良》这(?)篇人物通讯见报后(见《光明日报》1987年5月11日),马上就有行家叹道:好文章!好文章! 这是出自一位年近花甲的女记者之手。“我并不认识张克良老师。为日本著名歌星芦京子征集歌词大奖赛揭晓的那天,我们正要离开北京去青岛。有人提议,到了青岛,不仿顺便去看看这位走运的老师。”  相似文献   

13.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里,多少过去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现在不但想了,而且做成了;又有多少想有所为而不能为的人,在这场变革的洪流中,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才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业绩。新华社记者李峰、林楠采写的通讯《乡土奇葩——记农民企业家鲁冠球》,通过介绍一位创业者的事迹,深刻地再  相似文献   

14.
1999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推出了一个震撼全国人民心灵的重大典型———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吴登云。为了推动学习宣传吴登云活动的深入开展 ,去年5月间 ,由中组部、中宣部、卫生部和自治区党委联合组织全国21家新闻单位的31名记者组成新闻采访团 ,深入乌恰县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实地采访。从6月21日起 ,首都和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发表了大量关于吴登云先进事迹的通讯报道 ,其中不乏生动感人的新闻佳作。由新华社记者胡晓梦和人民日报记者白剑峰采写的长篇通讯《雪山的呼唤》 ,就是其中一篇十分优秀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5.
奥运盛会期间,笔者饶有兴趣地浏览从巴塞罗那发出的报道。其中一条美联社消息《美国运动员的新绰号:“丑陋的美国人”》,文笔流畅,引人入胜。这条消息写得朴素,因为记者只是在平铺直叙地摆事实,不加评论,用精练的文字,记述了美国一批著名运动员在短短五天中的一连串大多已为其他新闻媒介报道过的丑闻。作者像一位出色的画家,不是浓墨重彩,也不是精雕细琢,而是用铅笔画的速写,刻画出了“丑陋的美国人”的活生生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应美国新闻处和阿富汗新闻媒介中心的邀请,新华社国际部杨木同志前往巴基斯坦白沙瓦的阿富汗难民营参观访问,为期只有10天,1988年11月9日国际部播发了他写的见闻通讯:《田园荒芜胡不归?》(见1988年11月10日新华社新闻稿),这篇不过1400字的通讯,以简洁的文笔,紧扣局势,写得情景交融,第二天全文刊登在人民日报的国际版。《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东南亚几家华文报也予以刊登。  相似文献   

17.
在1987年度全省优秀广播稿评选中,江都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中闸乡通讯员采写的通讯:《卞力生换车记》获得了一等奖。卞力生,这是一位在极左路线占统治地位时期承受迫害较严重的农民,也是一位商品意识觉醒比较早、在新时期大步走在农村改革前列的先进人物。他的活动轨迹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的家庭境遇的变化,具有  相似文献   

18.
通讯《五月的北京》(新华社5月27日播发)被报纸电台广泛采用,读者听众连连称好。文章的开头借用了我国一副古老对联的上联:“春前有雨花开早”。乍看起来,这是个浅显、轻松的开头,等读完这篇报道,方琢磨出这七个字的深刻含义。稿中继续写道:“几场春雨,数夜春风,五月的北京生机盎然。漫步街头,驱车郊外,红花绿树,游人熙攘,到处是春的气息。”这一段描写看似平淡实雄奇。因为在去年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以后,报道今年五月的北京有特  相似文献   

19.
如果我们可以把黄裳晚年游目骋怀于山川、古籍之间而写下的一系列充满文化慨意的散文作品叫作“文化散文”,那么《文化苦旅》则如异军突起,它以雄健的笔力、开阔的气象、磅礴的诗情及与诗情相交融的较为深广的文化反省,强有力地把当代中国的文化散文创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部散文集,以文学的方式探索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提出了一系列颇具深度的文化问题、命题和课题,高  相似文献   

20.
“好!”中央一位领导同志看完穆青、胡国华、王志纲合写的长篇通讯《风帆起珠江》后,提笔写下了这样一个字的评语。首都一家新闻单位的负责人认为,这篇报道体现了中央的精神,读后令人振奋。这篇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能令人振奋?我想,它最大的特点在于用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珠江三角洲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使人们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威力,让读者领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