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贞元进士、宪宗朝宰相李绛,一贯忠于职守,以孜孜匡谏为己任。他上谏唐宪宗的主要内容有:亲贤良,去奸佞;抑宦官;去声色,戒奢侈;抚民安民,发展生产等。其谏诤的特点为:时而批评宪宗的过失,时而提醒宪宗防患于未然;批评直锐,据理力争;力排众议,提出不同见解等,李绛的谏疏,对元和中兴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历来治唐史者论述宪宗的元和中兴,都侧重从削平藩镇割据等方面进行探讨,而宪宗是如何处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以及地方民族政权的关系的,却往往被忽略。本文对元和时期的回鹘、沙陀、南诏、吐蕃与唐朝的关系等几个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元和中兴与唐宪宗采取的边防措施有关;认为较为安定的外部环境,是宪宗实现元和中兴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历任统治者都企图制裁不服朝命的藩镇,重新恢复唐中央的威权.然而只有元和时期对藩镇的用兵取得了成功,唐宪宗也就名副其实地成为一代中兴之主.遗憾的是这次胜利没能维持多久,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宪宗为宦官所杀,即位的穆宗采纳了宰相萧俛、段文昌的建议,实行“销兵”.次年(长庆元年),卢龙朱克融、成德王庭凑相继叛乱,唐廷再失河朔.旧史(新  相似文献   

4.
明成祖以前,明朝的宦官没有权力。太祖‘鉴前代之失’,对宦官有很多限制,如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不许读书识字’;‘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等。建文帝嗣位后,‘御内臣益严’。明朝宦官有权则开始在成祖时。这是由于‘靖难’之时,曾有很多宦官‘逃入其军,漏朝廷虚实’,对‘靖难’成功有很大帮助,因此成祖即位后,对宦官‘多所委任’。但宦官‘犯法辄置极典’。宦官有权,但不敢擅权。到英宗时,既有宦官‘势成积重’,擅权至‘跋扈不可制’。随着宦官权力的扩大,宦官对明朝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最著者当推王振、魏忠贤和郑和。  相似文献   

5.
凡欣 《教学随笔》2008,(6):55-57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题下作者自注:"时为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诗人所处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战争  相似文献   

6.
唐圣玲 《宜宾学院学报》2010,10(1):29-31,61
成化时期,明宪宗利用宦官钱能镇守云南为自己敛财。面对钱能贪恣枉法、为所欲为所引起的社会混乱,宪宗不是依法律对其进行制裁,而是任命刚直之臣王恕为云南巡抚对其形成牵制。这种温柔的治宦政策对钱能的嚣张气焰能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宦官势力。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从永贞元年(805年)贬永州到元和十年(815年)改柳州刺史,恰好十年。 在这十年当中,朝政是非常混乱的,宪宗为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所拥立,亦为宦官所挟持,宦官因时用事,刻下取功,别人不敢说话。当时的政治形势:一是政局不定。唐制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长官做宰相,因为它的官职隆重,又非常置,往往以他官摄  相似文献   

8.
明清两朝灭亡的共同原因都是封建专制王朝的黑暗腐朽,内有农民大起义的尖锐阶级矛盾,外有强敌入侵的激烈民族矛盾。但是,明末则是呈直线形、一泻千里地走向毁灭;清末则是呈波浪式地走向毁灭,其间还出现过短期“中兴”的局面。这主要是因为:明末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中枢神经,清末则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中枢神经;明末宦官专权乱国达到顶峰,清末则能及时地消除这个乱政;明末“党争”激烈,摧毁了自己的统治基础;清末启用湘军,扩大了自己的统治基础。所以,清朝既未亡于农民大起义,也未亡于外敌入侵,而是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唐宪宗的政治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它包括君臣共治思想、纳谏思想、改革思想和民本思想.这是一套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其中有前代的思想,也有唐宪宗个人的特色;它既属于地主阶级的思想范畴,也含有辨证唯物主义的因素.唐宪宗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完成了“元和中兴”,奠定了他“中兴”之主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德宗病死,顺宗继位,以王叔文为领导,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政治革新集团掌权,着手进行改革,遭到大宦官和一些藩镇、朝官的强烈反对。以俱文珍为代表的大宦官反动势力,勾结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并与朝臣杜黄裳等配合,先迫使顺宗立李淳(后改名纯)为太子,接着迫使顺宗让位给太子,这就是宪宗。宪宗一上台,就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次年杀之),王伾为开州司马(病死于贬所)。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八  相似文献   

11.
刘顺 《政治思想史》2022,(4):15-29+196
元稹、白居易以对宪宗政治遗产及穆宗朝政治现状的认知,尝试通过政治训诫强化官僚群体职分意识的方式,平稳实现国家治理策略的转变。经义、制度、故事与情境成为元、白政治训诫的正当性资源;制度身份、德性、才能与权力边界则成为职分的内涵,其训诫对象亦达成了自外朝官员而内廷宦官的全面覆盖。在此意图之下,元稹、白居易制诰回眸《尚书》、西汉武帝诏令,完成了文本形式上“尔汝面谕”与“警训诫谕”的新变,达致王言“与三代同风”的政治效应。  相似文献   

12.
外朝党争与内廷之争其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唐代牛李党争发生在宦官专横这样的背景之下。问题在于这两者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陈寅恪先生在解释牛李党争的时间性的时候,曾对此作过这样的阐述:他认为“外朝士大夫朋党之动态即内廷阉寺党派的反影,内廷阉寺为主动,外朝士大夫为被动”。宪宗朝,宦官开始分为两派,所以外朝党争初见端倪,宣宗以后,“阉寺起族类之自觉,其间不发生甚剧之党争,而能团结以对外”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阅读》2007,(3):14-14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德宗去世.顺宗即位。王叔集团实行政治革新.刘禹锡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并很快成为这个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但革新遭到宦官等保守势力的反对,不久就失效了,接着顺宗退位,宪宗上台。王叔先被贬官.后来叉被处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东汉光武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①。此后,宦官的势力逐渐膨胀,到东汉后期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排斥打击正直的官僚士大夫,重用宦官的子弟、亲属及投靠他们的官僚士大夫,垄断了仕途。这样,大批的太学生和郡县的儒生与正直的官僚士大夫相结合,在朝野形成一个庞大的反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对于时政进行品评,在东汉后期掀起了强有力的“清议”之风。如史书中所载:“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 公卿,裁量执…  相似文献   

15.
汉唐时期宦官专权的基础之一,是宦官典掌军职。汉唐宦官典掌军职分有监军、典掌禁军和衔领军职三种方式。宦官典掌军职,在东汉时期属于临时差遣的性质,唐代中后期以后,宦官典掌军职则逐步制度化,成为唐代宦官专权的一大特色,也是造成唐代后期宦官危害甚烈,废立帝位如同儿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宦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某些朝代,曾发生宦官专权的现象。宦官政治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产物,它产生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相始终,最后随同君主专制制度一道灭亡。了解宦官的历史,是学习中国历史所必需,本文则试图对我国古代宦官的历史勾勒一个轮廓,以方便学者。  相似文献   

17.
唐顺宗永贞年间(公元805年),以王侄、王叔文为首的一群资历较浅的朝官,发动了一场针对大官僚、宦官集团的政治改革,史家称为“永贞革新”。然而仅仅历时半年,这场革新运动就被继位的宪宗彻底平息了。王叔文被杀,王侄贬死,追随他们的八位骨干同时贬为远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相似文献   

18.
读点校本两《唐书》札记六则叶树仁一《旧唐书》卷16穆宗纪云: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宪宗崩。丙午,即皇帝位于太极殿东序”。按《新唐书》卷8穆宗纪云: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宪宗崩”。“闰月丙午,皇太子即皇帝位于太极殿。”《资治通鉴》卷241,宪宗元和十五...  相似文献   

19.
史家认为唐后期藩镇之祸主要因为河朔三镇割据。事实上,唐后期祸乱的主因在魏博镇。一是代宗姑息纵容,致使魏博地方独立化的实现,独立化主要包括地方专制集权和藩兵嗜利集团的形成;二是魏博镇影响其他方镇,为求土地子孙相传,推动藩镇联盟的形成;三是魏博式的骄兵成为左右藩镇,甚至是关乎唐朝存亡的力量。德宗锐意削藩的失败,宪宗短暂中兴的实现,穆宗长庆销兵的破产,朱全忠灭唐终成霸业,均与魏博镇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里,文艺是从属和服务于一定的阶级,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作为文艺形式一种的诗歌,同样如此。李贺就是唐朝中叶一个密切配合现实政治斗争进行创作的法家诗人。他的诗歌反映出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坚持社会进步、反对倒退的政治主张,对孔孟之道充满了“刺”,具有鲜明的反儒思想。李贺生活于德宗、顺宗、宪宗三朝。这时的唐朝经过了安史之乱已由鼎盛时期急速地走下坡路。大地主阶级更加残酷地巧取豪夺,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人民生活痛苦,阶级矛盾激化,一片腐败没落的景象。面临着这样严峻的局面,革新派王叔文、王伾等力主改革,但在当时反动儒者、宦官和藩镇的反扑下,不到半年便以失败告终了。反动儒者的复古派,竭力宣扬孔丘鼓吹的分封制,为藩镇割据制造舆论。法家人物则与之坚决斗争。李贺二十岁时,柳宗元《非国语》问世,李贺去世前后,柳宗元写成《封建论》、《答刘禹锡天论书》等法家思想代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