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教材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建立在对教材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即读懂教材方能创造性使用教材。而读懂教材应做到读懂教材的延伸,读懂教材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读懂教材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教材意见反馈是教材编者了解读者对教材使用的意见和对教材掌握程度的重要标尺。本文以2017至202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教材意见反馈平台中737条问答的数据内容为基础,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反馈中的高频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讨论教材意见反馈平台中高频问题的多重面貌、产生原因和对教材使用与编写的启发,同时对教材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材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教材文本、教材功能、教材评价、教材结构、教材制度等方面。透视中小学教材研究历程大体可分为教材研究初步探索时期、教材研究稳步推进时期和教材研究拓展深化时期。审思众多中小学教材研究成果后发现:研究者对"教材"的理解相对狭隘,研究缺乏理性思维的透视,研究缺少对教材建设的实质性关照。今后中小学教材研究需实现研究者教材观的转变,研究路径的转变,研究主体、方法的转变,进而推进中小学教材研究不断深化,增强教材研究服务实践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教材管理学是研究教材管理现象,揭示教材管理规律的科学。探讨教材管理学的体系是要回答“用一个什么样的逻辑结构来论述教材管理的现象和规律”这个问题。建构教材管理学的体系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一般管理与教材管理、教材管理共性和教材管理个性、教材管理措施与教材管理制度,以及教材管理与教材建设五对关系。处理好这五对关系,既有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观照,又有应然逻辑到实然逻辑再到应然逻辑的观照。由这种逻辑观照所建构的教材管理学体系由教材管理学导论、国家教材管理、学校教材管理三篇九章组成。这样的教材管理学体系力求做到处理好上述五对关系,并弥补已有教材管理学体系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教材工作直接服务于教学,是反映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教材与教学密切相关,研究教材管理工作规律,对提高教材管理水平,促进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教材工作是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其内容包括教材建设、教材研究和教材发行。本文仅对教材发行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师对教材的基本看法影响着其对教材的使用,进而影响到其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聚焦于教师教材观对教材使用的影响,选择16位教师进行访谈,分析教师的教材观及其对教材使用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职教师存在“保守型”“妥协型”和“创生型”等多类教材观,依次映射“解读教材”“解释教材”和“解构教材”等教材使用方式。然而,高职教师的教材观普遍还没有深度理解教材的目标、内容、结构、价值和应用,从文本的教材到媒介的教材,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并未与教材共生共荣。因此,要整合教材观,推动教材观之间的互补;革新教师教学观念,强化教材理解与教材“二次开发”意识;深化教师合作,营造教材深度使用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应该根据当地情况以及学生实际来对教材进行重组,利用当地资源代替教材中原有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这对教师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拓展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更换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对教材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材料,而不是教师照本宣科的法典,在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主要围绕教材历史、教材人物、教材编写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对"中外教育史"课程教材进行了探讨。已有研究存在研究主体较单一、研究范围较窄,系统的教材研究理论和方法缺乏,对旧有教材和域外教材的研究少等问题,故建议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的研究,加强多学科、多视角、多方法的研究,加强对旧有教材和域外教材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要求教师形成新的教材观,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表现为对教材的合理、灵活运用,笔者试从高中政治教材素材的剪裁方面来阐释如何对政治教材中丰富的素材进行合理有效地运用。  相似文献   

10.
石小春 《考试周刊》2012,(79):11-11
为了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教材,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材的作用,调整对教材的态度,树立新的教材理念,在教学行为中真正体现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新思维。本文通过对熟悉研究教材和以“用”、“增”、“换”、“删”、“并”等手段处理教材的论述,以引起大家对信息技术教材使用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学会创新性地使用教材,树立新的教材观。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是教师创新性地使用教材的前提。分析教材结构,把握教材主旨是教师创新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教师可以对教材的结构进行调整;对教材某些内容变动补充;对课时进行调整等,以便更好地开发教学资源,不断充实教学资源,进一步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对教材适当调整,让教材"活"起来;对教材有效重组,让教材"串"起来;对教材合理补充,让教材"宽"起来,从而使教材因创造性使用而变得更加精彩.本文以上述为载体,针对现行初中科学教材如何进行创造性使用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教材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以相关的教材评估理论为依据,通过问卷和访谈取得使用过教材的师生的意见,对教材进行系统评估,并对如何更好地使用教材提出建议,希望能充分发挥此套教材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教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巧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教材进行分析研究一方面能够让教师对各个版本的教材略知一二,并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教材对课程目标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教材选择的参考和依据,另一方面又能够给教材编写者提供参考意见以对教材的不当之处进行改进。该项研究报告以四川省内较有代表性的外研社版教材和人教社版教材这两种新旧版高中教材进行比较和研究,对教材的研究过程主要使用了两种方法,即文本比较和实证研究。该文试图通过这两种方法对两版教材进行探究,寻找两版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这两版教材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该文的最终目标是希望能够通过对两版教材的分析研究得出有效的结论,为高中教师更好地认识教材、把握教材,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教材简约不等于教材简单,用教材教不等于教教材,更不是复制教材。用教材教也不是死啃教材,唯教材至上。教师在用教材时,要适当拓展,把教材改造成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对有效解决问题策略探索的研究素材,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际教学中要不拘泥于教材,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境的需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度的调整和加工,即对课程教材作积极的“二次开发”。  相似文献   

16.
一、"用教材"教是对"教材"的合理处理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创新见解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个性的教材知识。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需要提高诸多能力,但驾驭教材的能力当属诸多能力之第一。驾驭教材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这一点,无可置疑。一、吃透教材所谓吃透教材,是指教师要对教材本身或与教材相关的知识了如指掌。吃透教材,过好教材关,是教师备课教学的第一要务。教师对教材里涉及的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等知识要吃透,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彩点要吃透,对教材里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要吃透,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8.
教学中处理教材环节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离不开对教学对象的研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因材施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更有现实意义。关于教材的选择和研究,学校、教师都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注意选用优质教材。处理教材的几点意见:坚持"依据教材、不唯教材、力求高于教材"的原则,依据教材认真编制教学提纲,依据教学提纲精心编写教案。  相似文献   

19.
<正>了解了教材的构成要素后,教师要学会科学分析和把握这些要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有人说,对教材的使用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趴在教材下教学,即离开教材就寸步难行,教学设计完全是教材和教师用书的翻版;第二种境界是捧着教材教学,即能够较好地驾驭教材,对教师用书有所取舍,对与教材有关的资源有一定涉猎;第三种境界是站在教材上教学,即占有较多本学  相似文献   

20.
教材伦理学既是伦理学原理在教材领域的应用,又是教材研究向伦理学的升华.古今中外,教材伦理思想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学生发展作为教材伦理体系内最为基础的范畴,是教材实践的决定因素及教材发展的根本遵循,因而成为教材研究的逻辑起点.作为兼有应用伦理学和教材学性质的交叉学科,教材伦理学是研究"教材是否以道德上可行的方式传递了有价值的东西"的一门学问.教材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从一般伦理学的视角或教材研究的取向两种逻辑思路进行探究.构建教材伦理学的体系,应从教材主体的活动特点出发,领悟时代发展和教材改革的现实,对教材主体提出的伦理责任、对教材内容的伦理诉求、对教材制度的伦理规约,并从政治伦理、制度伦理、知识伦理、技术伦理等多个视角作出实践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