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持人的话邵燕君新年伊始,不少著名作家推出了重头长篇,如莫言的《生死疲劳》(《十月长篇小说·立春卷》,作家出版社)、阎连科的《丁庄梦》(《十月长篇小说·立春卷》,上海文艺出版社)、刘庆邦的《红煤》(北京十月出版社)、铁凝的《笨花》(《当代》第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张洁的《知在》(《收获》第1期)、余华的《兄弟·下》(《收获》第2期,上海文艺出版社)、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当代》第2期,作家出版社)等,为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少令人兴奋的话题。本论坛(北京大学当代最新小说点评论坛①)自2004年成立以来,一直密切关注当下创…  相似文献   

2.
《现代语文》2006,(5):119-119
《生死疲劳》是莫言以虔诚的姿势向土地献上的又一份厚礼,与以前不同的是,在《生死疲劳》中,莫言以“轮回”的构架来描画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故事情节极端怪异、变形、荒诞,但是与寄寓其中的哲理浑然天成,开拓了新形态新思维下的乡土学风格。  相似文献   

3.
《丰饶之海》是三岛由纪夫的遗作,也是代表他毕生美学的集大成之作,三岛在《丰饶之海》四部曲中采用了以佛教轮回为线索的叙事方法;莫言在其代表作《生死疲劳》中同样使用了轮回叙事。虽然两部作品都选择了此类叙事,二者在讲述时也因此给故事蒙上了一层幽玄的宗教色彩,但都将其作为方法论来使用,目的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葛浩文是汉学家,同时也是一名硕果累累的翻译家,他翻译的莫言小说促生了中国百年缺失的诺贝尔文学奖。《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获奖最多的小说,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葛浩文对莫言小说之《生死疲劳》的翻译活动及剖析翻译背后译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5.
《生死疲劳》是莫言叙事才能的一次大综合大爆发,他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叙事技巧树立了山东高密东北乡又一座文学丰碑。笔者将根据叙事学的一些理论,从叙述视角、叙事者、叙述接受者以及叙述时序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对其出神入化的综合使用以及其达到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6.
莫言的新作《生死疲劳》,读来令人失望。一部小说的形式足够花哨,但内容却很苍白、浅薄,让人读后感觉并无新意,或者并没有多大意思,这应该是致命伤。《生死疲劳》采用了一些传统的手法,比如章回体,比如驴、牛、猪、狗、猴的六道轮回,有人称之为“向我们伟大的古典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但这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并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理解与把握世界的方式。同样,小说以蓝解放、大头儿和莫言三个人来叙述,在叙述中拼贴小说中“莫言”的一些作品,以及“莫言”作为小说人物的出现,也为新潮的批评家提供了理论阐释的广阔空间,但也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7.
8.
莫言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其小说在语言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死疲劳》是莫言的经典作品,其语言汪洋恣肆,千变万化,尤其是变异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数目多,而且类型广。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莫言的《生死疲劳》出版之初便引起叫好,不光是在章回体、民间语言等形式特征上引人注目,尤其在叙述方法和视角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创新,形成了由大头儿、蓝解放、莫言组成的三元叙事话语。此种叙事手法在丰富了文本内涵的同时,在塑造人物形象、审视历史、寄寓政治隐含等方面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死疲劳》一部书写建国后到世纪末近五十年的长篇巨著。它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喧嚣奔放的语言、怪诞彪悍的形象,同样更离不开其独特而高超的叙事艺术,即叙事视角的跳荡,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结构的交错,作家有意识的打磨叙事技巧及其对复杂的事件与弘大场面的叙述等,这些叙事艺术的成功运用不但丰富了小说内涵,而且在塑造人物形象,审视历史,寄寓政治隐含等方面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结构主义叙事学注重研究文本的共时性结构,形成一种静态主义的研究模式,但是近年来,西方叙事学逐渐重视对叙事进程的研究.很多叙事作品具有两种叙事进程,一种是显性的,另一种是隐性的.大部分学者只注意到了作品的显性叙事进程,却忽略了隐性叙事进程,也就忽略了作品的潜文本,而这种潜文本往往更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与显性文本构成互补或解构关系.《生死疲劳》也存在一个隐性叙事进程,这个隐性进程对小说的显性文本构成了挑战,形成了颇有意味的反讽效果.对其进行分析,以探讨这个隐性叙事进程与显性叙事进程所构成的张力与反讽效果.  相似文献   

12.
莫言在他的代表作《生死疲劳》中运用了形形色色的摹声词以绘声传情,作品中的摹声词不仅数量和类型上占有优势,在偏离运用上也做了新的探索。这些词语的积极运用将从语音角度刺激读者的感官,由内而外地激发读者的联想力,从而为文章的语言艺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3.
《生死疲劳》是莫言新近力作,作者力图通过这本书实现小说语言表达上的另辟蹊径,通过对该小说从熟语、句式、辞格等角度分析其既传统规范又创新变异、恣肆狂放的文风以及恢弘厚重的语言表达效果,可见此小说的语言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4.
作家莫言以自己为原型创造了许多少年儿童形象。在新作《生死疲劳》中,作家又塑造了一个“莫言’,形象。“莫言”形象的复杂性在于,他既是以作家为原型的丰满人物形象,在作品中起着补充故事情节、讲述故事进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又是故事的叙述者,是作品中的第三种声音,他的叙述使小说呈现出典型的复调型叙事特征。“莫言”的存在是作家为寻找新的叙述方式而做出的新的探索,也是作家对少年生活的再次回望。  相似文献   

15.
作家莫言以自己为原型创造了许多少年儿童形象。在新作《生死疲劳》中,作家又塑造了一个“莫言’,形象。“莫言”形象的复杂性在于,他既是以作家为原型的丰满人物形象,在作品中起着补充故事情节、讲述故事进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又是故事的叙述者,是作品中的第三种声音,他的叙述使小说呈现出典型的复调型叙事特征。“莫言”的存在是作家为寻找新的叙述方式而做出的新的探索,也是作家对少年生活的再次回望。  相似文献   

16.
格式塔理论与翻译之间关系密切。文章以莫言最受西方关注,且获国际奖项最多的作品——《生死疲劳》为研究个案,在格式塔理论视域下,探讨接近性法则、相似性法则、闭合性法则、简约性法则和连续性法则对小说英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于鑫宇 《英语广场》2024,(10):19-23
莫言《生死疲劳》中的叙述语言极具特色,乡土气息浓厚,使得英译的难度大大增加。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列举《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中的熟语翻译实例,探析其翻译策略,发现葛浩文在翻译熟语时以异化策略为主,归化策略为辅,最大限度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致敬的作品。它在标题形式、故事情节、讽刺艺术等方面对明清小说有所继承,但在因果报应思想、叙事视角、叙述声音等方面又实现了对明清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莫言的《生死疲劳》是一个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叙述方法的文本,文本中的叙述分层具有特殊的意义:叙述上的便利,跨层所营造的喜剧效果和表现人物的悲剧命运。借用叙述分层的策略来进行布局,达到了叙述艺术探索的高峰。  相似文献   

20.
《生死疲劳》才华喷涌。猛一看去,很骇人:语言更淋漓,气势更恢宏,想像力也更强大,对历史宏观的把握似乎也很高妙。莫言在这部小说中一路狂奔,把他既有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如果我们单从语言、历史、想象力等方面来解读这部小说,都不能切中肯綮,必须将之放置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中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