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伦理精神是"家庭本位",西方伦理精神则是"个人本位"。"家庭本位""个人本位"分别促使中西方走上了伦理本位和经典的西方式的封建社会。"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的互补融合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是教育价值观基本问题中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表现在教育活动中就会有偏重个人或偏重社会的不同价值取向。绝对的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是不存在的,两者各有其长,也有其短。在新的历史时期,应着力于寻求两者的融合,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极大实现个人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建芹 《教育导刊》2005,(4):20-21,28
在大力提倡创造教育的今天,德育工作应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个体需要,发挥个体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融合。这是实现德育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的角度看教育中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是教育发展史中的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着的价值选择。任何国家、任何时 期的教育都要在实践中有选择地实施某种价值观。这种选择都是有其具体的历史条件的。因此,我们不能简 单地肯定一种而否定另一种。现代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这两种价值观正在走向融合。我们的策略选择是在 坚持教育的“社会本位”的同时,协调好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教育目的的个人体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划分是从一个侧面对教育目的的理论的一种抽象概括,其实两种“本位论”各自内部还存在着诸多重要差异,并不像现有的教育理论新认为的的那么简单。此外,两种“S一位论”的划分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在历史上,纯粹和绝对的个人本位论者和社会本位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在教育目的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人可以胆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而不同超历史的抽象统一。因此,从理论上讲,两种教育  相似文献   

6.
大学制度变革创新的价值抉择过程,是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知识本位、学校本位价值观之间的一场博弈。社会本位在大学制度变革中有着强大的现实动力、功利目的与外在压力;从大学人的福祉出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个人本位是制度变革的终极关怀之所在;以高深学问的增值为旨趣的知识本位是制度变革中的深层次文化动因;学校本位为制度变革提供了直接推动力与内化影响力。大学制度变革的价值博弈过程,从理性角度看,是这四种本位间因时、因地、因校制宜的合力。从代价视角看,人的发展本身才是大学制度设计与制度变革的终极价值关怀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根据在个人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不同抉择,教育目的主要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主张。本文分别论述了这两种教育目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对这两种教育目的进行了比较,并出我国的教育目的应以人为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真假个人本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最近读到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地利籍经济学家A·哈耶克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一书,书中有关真假个人主义的论述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哈耶克认为,真正的个人主义的现代发展始于约翰·洛克,尤其始于伯纳德·曼德维尔和大卫·休谟,而在乔亚塞·塔克尔、亚当·弗格森和亚当·斯密以及他们伟大的同代人埃德蒙·伯克的著作中,这种真正的个人主义首次形成了完整的体  相似文献   

9.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在教育发展史中,任何一方从未因另一方的盛行而消失,而是一定历史阶段一方从属于另一方存在。二者在此消彼长的状态下保持着平衡,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理应在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杠杆中找到适切的契合点,使二者合理并容,达到和谐统一。这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制度变革创新的价值抉择过程,是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知识本位、学校本位价值观之间的一场博弈。社会本位在大学制度变革中有着强大的现实动力、功利目的与外在压力;从大学人的福祉出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个人本位是制度变革的终极关怀之所在;以高深学问的增值为旨趣的知识本位是制度变革中的深层次文化动因;学校本位为制度变革提供了直接推动力与内化影响力。大学制度变革的价值博弈过程,从理性角度看,是这四种本位间因时、因地、因校制宜的合力。从代价视角看,人的发展本身才是大学制度设计与制度变革的终极价值关怀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多元化的教育思想也在碰撞间进行着自我完善与互相融合,特别是在德育模式的选择上,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是目前最为主流的两种论调。文章以此为出发点,一方面在结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两种理论加以阐述,另一方面也分析了两种理念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职业教育诞生以来,其价值取向总是跟随历史的变动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着,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进行历史回顾和不断的总结,从而为当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基础,是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结合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与中国的具体现实背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以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作为当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3.
王景  朱红祥 《文教资料》2008,(27):100-101
农村和城市家庭在教育观念上都表现出明显的知识本位倾向.知识本位取代伦理本位成为家庭教育现的主流意识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德性本位是家庭教育观的主体性回归,家庭教育观必须回归到教育的德性上来,重视德性生命的独特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是教育目的论中的重要理论,辩证统一地看待两种理论,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具有现实意义。针对目前高校持续扩招而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的现状,高校教育管理应采取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相结合的相关措施平衡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教育目的既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它制约并调节着整个教育过程.而价值取向往往是一个价值判断系统,它对整个系统的发展轨迹和前进方向起着调控、制约作用,因此,如果说教育目的制约着整个教育过程,那么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调控、制约着教育目的乃至人类教育的发展方向.人们对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是从各自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在抉择和取舍中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与价值意向.目前,争论最多、影响最大、最具有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学术上认识最流行、最普遍的,就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的划分.教育目的中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之争,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论家所持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对立与冲突,在当今时代,二者应该实现统一和融合.  相似文献   

16.
人的兴趣与努力相互作用的最佳效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在关注人的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延续,这是人既作为自然存在又作为社会存在这双重属性所决定的.因此,教育应关注个体的发展,发挥个体的潜能,实现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略论中西家庭伦理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精神是家庭本位,西方传统的家庭伦理精神是个人本位,它们各有自己产生的背景。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各有利弊,现代家庭伦理精神的建构应超越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实现这两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遗嘱     
陶月 《双语学习》2012,(10):4-7
从前有一位老人,他有三个儿子,十七匹马。 临终之前,老人对儿子说:“我已经写好了遗嘱,我要把马留给你们三个人。但是你们必须要按照我的遗嘱来分马。”  相似文献   

19.
肖丽芳 《时代教育》2009,(8):152-153
教育目的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我国一直以来坚持社会本位论.生命的提升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论,本文基于布尔迪厄的"场域"观,论证了这正是教育场域中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从“群体本位”与“个人本位”看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传统文化以社会群体作为价值主体,形成了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系统。而个人主义作为西方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体出了西方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质,近代以来随着中西交流的增加,两种不同的阶段观念体系在相互比较,借鉴,交流中逐渐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笔者试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探寻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西方发展的历程,并比较,分析两者的优缺点及在当代的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