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燕珊 《师道》2003,(6):29-29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离开幼儿园后,缺少小伙伴,大都处在成人的包围中。而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对孩子身心的成长、社会性的习得是非常关键的。没有一种玩具能替代同龄伙伴的那种活生生的作用,也没有一个成人能比同龄伙伴更接近孩子的童心,明了孩子的需求。同龄伙伴如同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可缺少。有鉴于此,我班尝试开展了家庭交往活动小组的实验活动,创造条件让小朋友离园回家后也有机会跟同班小伙伴交往,让其在与同班小伙伴的交往中成长。首先编制了全班小朋友通讯录,方便联系。老师根据全班小朋友居住地的…  相似文献   

2.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划分一些区域,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一种学习形式.  相似文献   

3.
吴育红 《山东教育》2009,(12):11-13
混龄区域活动作为混龄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为幼儿提供了与同龄、异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在与异龄伙伴的交往中,不同年龄的幼儿都能在跨年龄情景中调整自我行为,应对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人际交往问题。  相似文献   

4.
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它作为混龄教育的载体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混龄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与同龄、异龄伙伴交往的机会,为幼儿营造了一种自然的教育生态环境。奉研究通过对混龄区域活动中幼儿异龄交往现状的观察.寻找幼儿交往行为发展现状的影响因素,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策略,提高混龄区域活动中幼儿异龄交往的频率与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郭珣 《幼儿教育》2000,(11):11-11
首先,从主体性的生成机制看,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源泉,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方式。幼儿的活动包括对物的操作活动和与人的交往活动。在操作活动中,幼儿理所当然地处于主体地位,其主体性的发展就不言而喻了。幼儿的交往活动有同伴交往与非同伴交往两种形式。在同伴交往中,交往双方心智发展水平相近,身份、地位平等,气氛更为民主、活跃,更多地采取协商讨论的方式,双方在交流中构成平行的横向关系。在非同伴交往中,交往双方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语言交流较困难,身份有别,地位也并非完全平等,气氛更为严肃、凝重,幼儿更多地表现出对年长者的尊重与服从,交往双方建构成了垂直的纵向联系。可见,同伴交往更能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其次,从主体性的发展阶段来看,儿童主体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自我主体性、他我主体性和群体主体性)。最初,幼儿产生朦胧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自我尊重感开始萌芽,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伴间的合作,表现出狭隘的“自我主体性”。三岁幼儿开始对同龄伙伴感兴趣,进行同伴交往,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与需要,不将他人当作纯粹客体,而是视为平等主体,认识到自我与他人的依存与共生关系,通过自我调节,开始摆脱自我中心,进入“他我主体”状态。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的社交圈逐步扩  相似文献   

6.
克服个性教育中的去个性化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雄杰 《四川教育》2002,(10):13-13
学生从步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处在由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进行活动和交往并相互制约的群体之中。活动和交往是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群体是影响个性的重要力量。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积极开拓学生个体活动的领域,精心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适合个性发展的条件,帮助学生挖掘潜力,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形成自由而和谐发展的个性。但同时必须看到:学生在群体中必然受到群体的影响和制约,形成特定的群体成员共同的“群体心理”现象。群体成员一旦投身于群体活动之中,就可能产生诸如模仿、从众、随俗、共鸣、互动、情绪感…  相似文献   

7.
问题的提出儿童的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同伴关系为儿童提供了与众多同龄伙伴平等和自由交流的机会, 对儿童的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影响。但在日常的幼儿活动时间里, 我们经常会发现群体中有一些幼儿既不被同伴接受,又不被同伴拒绝,处于被同伴“忽视”的状态。他们经常游离于同伴交往活动的边缘,在班级中既没有好朋友,也无固定的玩伴。他们常向别人提出申请和要求,但常受到同伴的忽略或不同意,又因为他们是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混龄活动是指打破班级和年龄的界限,让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进行的活动。混龄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类似于兄弟姐妹在一起游戏的机会,弥补了独生子女缺乏异龄同伴交往环境的缺陷。它不同于同龄幼儿的活动,孩子与不同年龄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的认  相似文献   

9.
刘芳 《考试周刊》2012,(49):189-190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区角活动正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区角活动是教师有目的地创建多种活动环境,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愿望和能力,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进行探索学习和交往,从而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它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主  相似文献   

10.
有专家指出:"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他们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没有与同龄者的交往,对事物共同的体验就失去了可资比较的机会和协商合作的可能。没有与年长者的交往,将减少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机会;没有与年幼者的交往,社会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的补偿难以实现。"我园是同龄编班,我们积极实践在各种大型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与异龄同伴交往的机会,让混龄教育活动作  相似文献   

11.
区域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满足不同年龄特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兴趣、不同个性幼儿发展的需要,强调自由的、个别化的学习,目标指向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因此许多区域活动以独立操作为主,幼儿交往、合作机会较少。有人说区域活动由于开放性较强(开放的时间、开放的环境、开放的人际关系等),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内容、材料和伙伴,从而获得交往、合作等经验。其实这种说法只适用于性格相对外向的幼儿,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爱交往的幼儿来说,区域活动如果缺乏来自外部的合作性要求,反而使他们更加热衷于独自活动,失…  相似文献   

12.
一、要抓好日常生活这个环节。日常生活环节是规律性最强、占时间最多、最容易影响幼儿行为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充分利用日常生活这一环节,扩大幼儿的交往机会,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我们要尽可能地多为幼儿创造人际交往的条件,努力给幼儿营造一个人际交往的良好环境,使他们能够自然地接触、毫无拘束地交谈、轻松愉快地交往。比如,在接送幼儿的过程中,有意让幼儿与某个小伙伴同来同往;在幼儿有了新玩具时,有意请幼儿的伙伴一同来玩;在幼儿取得值得庆贺的进步、成绩或幼儿生日时,请小伙伴一同参与等等…  相似文献   

13.
与同龄伙伴及异龄伙伴的交往能够更好地完善与促进个体发展,对每个个体而言,在与各种年龄段的伙伴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的益处因人而异。对于在幼儿园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而言,混龄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其合作意识及交往意识,令其保持身心愉悦的状态,并且能够在一个更加活跃、有趣的氛围下学习。近年来,幼儿的混龄教育已经走入幼儿园,本文就幼儿户外混龄活动中的材料投放进行要点分析。  相似文献   

14.
张莉 《考试周刊》2011,(40):222-223
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指出:"幼儿有一种天生的与非同龄人交往的倾向","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它们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没有与年长者的交往,将减少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机会;没有与年幼者的交往,使社会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的补偿难以实现;没有与同龄者的交往,对事物共同的体验就失去了可以比较的机会和协商合作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如何使幼儿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使他们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增强自信、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更好地接受同龄伙伴的影响和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帮助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正确运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其积极的从众心理,以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消除其消极的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第一,要培养其积极的从众心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控制群体成员的数量。群体人数太多,个人得不到多少关注,参与的机会也少,没有从众的人数也会增加,每个没有从众的人就不会感到孤立和团体压力,即所谓“法不治众”,因而不从众的人带来越多。如果一个群体的规模太大,可以划分成若干个小群体,利用小群体来控制大群体。例如,系可以划分为教研室,班级可划分…  相似文献   

17.
黄菊芬 《早期教育》2011,(12):16-17
游戏活动中的混龄互动:幼儿通过角色扮演在社会性游戏中模拟现实生活,感知社会关系、角色规则;户外活动中的混龄互动:我们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混龄活动,为幼儿提供不同年龄层次间的交往机会,增加水平关系,满足了儿童异年龄间的交往需要;社区活动中的混龄互动:组织了类似兄弟姐妹的群体,让幼儿在体验与人交往,与人愉快合作的同时,感受到"家"的温暖。  相似文献   

18.
赵红 《今日教育》2006,(8):38-38,40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儿童与同一年龄阶段的伙伴之间的交往能力,具体表现为平等、合作、分享、轮流、谦让等。但长期以来,由于家长过分注重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健康投资而忽视了对其个性成长的关注、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形成了不良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倾向,与当今社会交往中所需要的“平等合作”原则形成了冲突,会使他们在交往中受到挫折。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和家长应注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及与人协作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愚园路第一幼儿园针对独生子女的特点,在“独”字上做文章,开展了大年龄班带小年龄班的混合教育活动。经过一学期的初步尝试,他们发现绝大多数幼儿,自信心、责任感和独立性增强了,懂得了关心别人、维护集体荣誉,学会了自觉地约束自己,独立地解决问题,在交往中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活动时间不长,教育效果却很显著,是什么因素造成的?笔者认为是年龄因素和交往因素。“大带小”的活动,充分考虑到当前幼儿家中无兄弟姐妹,在家庭生活中没有行为练习和施加影响的对象。他们只能象容器一样被动地接受成人教给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在以年龄分班的幼儿园中,他们虽然可以对同龄伙伴施加影响,但这种影响会因同龄幼儿心理水平的制约而削弱。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20.
靳宁 《山东教育》2011,(6):44-45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城镇化的居住环境.使得同龄孩子之间、家长之间的交往机会大大减少。带来了很多幼儿交往缺失的问题。于是,我们和家委会成员一起策划了“爱的约定——幼儿家庭结对交往”活动.即孩子自由选择伙伴,定期到彼此家中做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