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中国当代文化情境中,审丑文化正在取代审美文化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现象。具体说来,中国当代审丑文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中国古代士人审丑文化的影响;二、中国近代平民审丑文化的影响;三、西方现代主义及当代大众文化的影响;四、对传统审美中心主义的反驳。  相似文献   

2.
体育审美近年来在世界上有了迅速的发展,中国人也不断研讨体育审美的课题,本文蛄合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对现代体育项目中中国人的审美现念做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水画的文化模式审美本质及艺术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维华 《池州师专学报》2004,18(2):53-54,57
山水画是中国人心理情绪最为可靠的归宿,具有代表中国文化类型之图式的意义;中国绘画的审美类型属于优美,绘画所显示的是一种心理图形:山水画与中国人以虚对虚,以寻求感性活动的无限与自由的特点相对应而成为艺术理想。  相似文献   

4.
桃花文化与中国女性、中国文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化”,“菊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旗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化”。中国的桃花化,又是中国女性、中国支人的化。  相似文献   

5.
贺清贞 《湖北教育》2004,(14):61-62
学作品是一座美的宫殿,语教师则应是美的使。审美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审美主体的审美素养是决定其审美效果的关键因素。语教师如果缺少审美能力,备课就不能发掘作品的美,讲课就传达不出美,就不能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以美育人,而必然会人云亦云,乏味地肢解学作品,严重地损伤学作  相似文献   

6.
随着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的“认识如何不可能”的问题也成为美学领域的难题。相比于西方哲学传统的弊端,中国诗性文化为审美的可能开辟了一条新路,在一种诗性审美智慧思路的引导下,通过对诗歌语言指称之外“留白”的把握进而找寻到“言外之美一。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型变迁,特别是长期以来主导文艺领域的艺术观念、审美理想、欣赏倩起等发生大规模移位,从而把人们带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景观之中,展现出中国审美文化的多重悼论的困惑。本文通过对三种文化产品矛盾冲突消长的内在根源的分析、探讨,指出,如果我们用动态的目光来审视当代文化迷失现象,就一定可以从黎明前的夜幕中看到新的审美文化生成的曙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私家园林之“幽”为读书、品茗、下棋、抚琴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幽静的环境能使人集中精力,迅速地进入沉思状态。“曲径通幽”之“幽”不应仅仅被看成是某个孤立、有限的景观——幽景,它还是指一种生气流动的境界——幽境。中国园林之“幽”沉淀着深厚的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内容。“幽境”在唐代私家园林中出现,标志着“幽”在借助于隐逸文化与中国私家园林紧密结合的同时,探索着独立成为中国私家园林审美品格的途径。“幽雅”,“幽趣”在《园冶》中以评论私家园林风格、趣味的姿态出现,表明“幽’独立作为中国古代私家园林之审美品格的地位终获确立。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中国悲剧早期表现了一种悲愤、凄凉、哀怨的美学倾向,它既是当时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产物,又是中国文化及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审美心理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审美能力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之一,它主要是指人对社会生活中事物美的本质看法和分析的一种能力。在绘画方面来讲,提高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必须提高文化修养和掌握好美术知识(包括美术史知识)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英语和汉语在语态上有明显差别,英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比汉语高得多.汉语虽然也有被动语态,但使用范围较窄.由于两种语言语态上的不同之处,对于被动语态的英译汉就应特别予以注意.英语被动语态的句子,汉译时不一定都要译成被动句,要运用汉语中恰当的表现手法.本文从四个方面浅析了英语被动语态的译法:译成汉语的主动句,译成汉语的被动句,译成汉语的判断句,译成汉语的无主句.  相似文献   

12.
字谜中的拆字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字谜中的拆字可分为两大类四小类:直接拆字和间接拆字;直接拆字又可分为直接拆成汉字的拆字和直接拆成笔画的拆字;间接拆字可分为运用比喻构成的拆字和运用描绘构成的拆字。四小类拆字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字谜中拆字的修辞作用主要是含蓄曲折,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译者在英译中国民间文学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把翻译看成文化交流的手段。基于这些认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应按照文化翻译观的要求,采取一切可用的翻译手法,最大限度地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受到了致命打击,一下子从盲目自大的顶峰跌落到极端自卑的泥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中国人进入了一个民族自信心恢复和重建的快速发展期。面对21世纪,中国人应以宽广的文化自信和胸怀,引领人类迈入一个和谐共赢的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5.
古诗英译是一个复杂的语际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古诗今译是理解与表达中间必要的一个过渡阶段。古诗今译作为语内交际,除了丢弃了原诗的格律、韵脚等要素以外,在再现原诗意境、转递原作信息方面一般都能做得比较好。古诗今译有助于译者对原诗透彻了解并忠实地传达原诗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华侨,是指仍保留我国国籍的具有中国血统的侨居国外的我国公民;华族是指具有中华民族血统和中国文化特征的人,包括保持中国国籍的“华侨”,取得美国国籍的“华人”,以及华侨、华人的后裔——“华裔”,从华族形成的原因入手,来论述华侨到华族的形成及前景。  相似文献   

17.
进口商品商标词译名的好坏对于产品能否在中国成功打开销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和中英两国文化的差异,英语商标词的汉译不能是机械的死译,而应是动态顺应汉语语言语境、汉语交际语境和时代特点等多种因素的活译。成功的商标词翻译都是动态顺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句子强调主谓关系,而汉语则是主题显著的语言,句子常以主题-述题的结构出现。在汉译英时译者应充分了解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可尝试以下四种方法:使用被动结构、使用therebe结构、添加主语及更换主语,将汉语主题结构译成符合英语句法习惯的句子。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将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的刊物题名为《中国翻译》,根据冯友兰的哲学思想推断,《中国翻译》即《中国翻译学》,《中国翻译学》是中国的翻译学,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分程度差异和花样差异。中国翻译学与西方翻译学之间的差异是花样差异,不是程度差异,不存在先进与落后之分。中国译论家不要自卑,要继承前人遗产,吸收国外精华,理论联系实践,力争早日建成《中国翻译学》。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个人翻译《明史》时遇到的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提出来进行讨论,试图探索怎样才能准确、畅达地把用文言文写的古代史书对译成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