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文坛上一位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短篇小说领域成就斐然,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被公认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的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等,堪称世界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不朽珍品。  相似文献   

2.
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篇中短篇小说,他的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莫泊桑是19世纪后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短篇小说巨匠。1880年,他的短篇小说《羊脂球》在著名的《梅塘之夜》小说集中发表,在法国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880年到1890年的10年中,他发表了300多篇中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3本游记和许多文艺论文。其文学成就的取得,与其初学写作时著名作家福楼拜的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孙秀珍 《现代语文》2007,(2):124-124
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小说塑造了一位被命运捉弄的美丽可怜的形象——玛蒂尔德。因为项链的“捉弄”,她由养尊处优落到贫困辛劳的境地,美丽的容颜也随之消失殆尽。每次读《项链》,我总为玛蒂尔德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相似文献   

5.
法国作家莫泊桑是世界公认的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一生写过大量的中短篇小说,《项链》即是其中优秀的一篇。[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7.
有人因为弄丢首饰而一贫如洗;有人因为得到首饰而一夜暴富。弄丢首饰的因此而真诚可爱;得到首饰的却因此面目可憎。真诚可爱的从此过上了心安理得的生活;面目可憎的却从此生活得永无宁日。这不是什么人生AB剧的剧情,这是短篇小说巨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两篇传世经典之作——《项链》与《珠宝》的主要情节。  相似文献   

8.
莫泊桑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项链》以其出人意料的结局安排而令读者欷歔不已,欷歔之余我们不能不叹服作家伏笔艺术手法的娴熟运用。  相似文献   

9.
法国著名的小说家莫泊桑与俄国作家契诃夫齐名,都是十九世纪享誉全球的短篇小说大师。分别在短篇小说《项链》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运用了象征手法,两位大师通过外在的衣着服饰,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玛蒂尔德的项链和别里科夫的雨帽、雨鞋、雨衣、雨伞分别是奴役两人的心灵的锁链。  相似文献   

10.
契诃夫与莫泊桑属于不同国度的两颗文坛巨星.前者生于俄国,后者生于法国。可是,我从《变色龙》和《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发现了他们在许多方面有着意外的相似之处和惊人的不同之处。二人都是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两人活的年龄只差一岁,写作时间仅差一年。除此之外,两位短篇小说之王的两篇惊世之作也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1.
张志公 《华章》2011,(11):28-29
莫泊桑生活在十九世纪后半期。短短的一生当中,他写了六部长篇小说,三百多篇中篇和短篇小说。其作品以丰富多彩的题材、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简洁明快的语言、幽默机智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其中,代表作《羊脂球》共收集了六篇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最早发表于1883年8月7日法国的《高卢日报》上。  相似文献   

12.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他的小说以善于借助细小的生活细节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而著称。《变色龙》就是其中的一篇。文章通过对奥楚蔑洛夫的描写讽刺了沙皇俄国的忠实走狗,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对该文的赏析很多,但少有对文中“狗”的形象的细致分析。笔者认为文中的“狗”在小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试着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3.
莫泊桑是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短篇小说巨匠。1880年,他的短篇小说《羊脂球》在著名的《梅塘之夜》小说集中发表.在法国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880年到1890年的10年中,他先后发表了300多篇中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3本游记和许多文艺论文.这些文学成就的取得,与他初学写作时得到著名作家福楼拜的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福楼拜在写作上十分重视观察的;隹确、材料的正确.追求形式的完美、文字的配合与意境的广阔。下面讲述三则福楼拜指导莫泊桑写作的小故事。或许对学习写作的朋友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首先描述了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和心理活动,表现了小弗朗士的幼稚、贪玩,突出了“最后一课”的时代背景,暗示今天气氛的不同寻常,为下文小弗朗士的思想情感的转变埋下了伏笔。而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又是置于“最后一课”的特殊情感氛围中完成的。文章正是通过小弗朗士的“视角”,将“最后一课”的庄严、悲愤的气氛描绘得细致入微,大段的心理与细节描写也充分表现了“最后一课”所引起的师生及镇上市民的情感变化。正因如此,“最后一课”的课堂才会那样庄重、那般神圣,我们才能充分感受到韩麦尔先生的“痛苦”与“悲愤”。课堂上的情景描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小弗朗士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准确细腻地表现了人物的年龄与性格特征,人物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一步步将爱国主义的情思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