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读汪曾祺先生为摄影集《胡同之没》而写的序言《胡同文化》.忽觉文章中隐含一种对旧中国国民精神的思考.可与鲁迅先生《呐喊》里许多文章,如《阿Q正传》.对比起来读。两位大师写作风格不同.鲁迅先生直露,火药味浓些,他以刀作笔,直接解剖国民劣弱的心灵;而汪曾祺先生写的文章调侃味浓些,不愠不火,娓娓道来.殊途同归,也对旧中国国民精神进行了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用毛主席的话说,在封建社会,能称得上圣人的是孔子,而在现代中国,能称为圣人的就是鲁迅了。因为他写的作品,深刻地抨击和剖析了存在于国人身上的劣根性,如奴性,如精神胜利法,如看客心态,并全面彻底地否定了封建的专制制度与封建的传统文化。由此可见,鲁迅作品的国民性,不仅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造就了现代人格的历史要求,还成了人们异常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因此其很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3.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学家。一生使用了许多笔名,如“神飞”,“唐俟”、“巴人”等,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鲁迅”这一笔名。  相似文献   

4.
<正>鲁迅先生不仅是蜚声世界的文坛巨匠,也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脊梁。一提到鲁迅,大家脑海里浮现的一定是这样的形象:表情凝重,不苟言笑,冷峻的面容,深邃的目光,"一"字隶书般的胡须、怒发冲冠般根根挺立的头发……这是以笔为刀的鲁迅,硬气如战士的鲁迅,没有丝毫奴颜媚骨的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这位深沉伟大的作家,让我仰望。然而,当我读完《朝花夕拾》,却发现了一个  相似文献   

5.
看到一份排成铅字、印在公开发行的出版物上的教案,标题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其中有一惊人之笔: 针对学生回答,指出: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不是读“且介”,读“租界”。孤陋寡闻如我,向来只知道“且介”读如本字,未闻应读为“租界。”我想还是且慢“针对学生”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身正气,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正如许寿裳先生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所述:“鲁迅毕生为反帝反封建而奋斗,淡泊自甘,痛恶权势,受禁锢而不悔,受围攻而不屈,受诬蔑不知若干次。……鲁迅对这些诬蔑,能够愤而安之,‘细嚼黄连而不皱眉’。”不仅如此,而且在他同甲寅派、学衡派、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和第三种人等展开斗争的过程中,成功地运用了文艺,尤其是杂文这种匕首投枪般的文学武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与创作风格,凝成了极富个牲特征的语言艺术结晶——鲁迅笔法。 鲁迅笔法的基本特征,就是语言运用尖锐、泼辣、幽默讽刺;形象刻画白描勾勒,栩栩如生;表现手法通灵透活、千变万化,因而,达到了“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高超境地。鲁迅笔法,是鲁迅作品、特别是鲁迅杂文语言艺术的一个综合体。具体而言,它是汇喻笔、刺笔、简笔、引笔、拗笔、宕笔、补笔、曲笔、画笔、警笔等许多“笔法”而成的人文合一,具有作家鲜明个性特征的一种语言艺术风格。今撮要分述如次:  相似文献   

7.
1.鲁迅好友许寿裳曾于1920年底,当面向鲁迅问过“鲁迅”这一笔名的寓意。鲁迅的答复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相似文献   

8.
文章的简与繁,是既矛盾又统一的。或简,或繁,都要视其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定。即人们常说的“常止于不可不止”和“常行于所当行。”若看古今中外文学大师的创作,惜墨如金的简笔与用墨如泼的繁笔是不乏其例的。先说“简”吧,鲁迅先生就曾说过:“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要力求简洁精炼,做到言简意赅,语约情深。《水浒传》中写山神庙的风雪一段,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蕴含了多少意思,真是“境界全出”。难怪鲁迅先生赞之为“神韵”之笔。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9.
冯英刚 《中学文科》2006,(12):95-95
鲁迅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并用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和革命时期的状况,有关这一时期的文章部分选在高中语文教材上,如:《祝福》、《药》、《阿Q正传》等。现笔者从历史的角度,从鲁迅先生文章浅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敬请各位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0.
鲁迅曾于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四日到暨南大学演讲,此事载于《鲁迅日记》,但讲题、内容湮没了半个世纪之久。近年研究者查到当时的一篇演讲记录,那就是《暨南校刊》第二八——三二期合刊上发表的“周鲁迅先生演讲、郭博如策(笔)记”的《离骚与反离骚》。勾沉之功,自不可没。但是,《复旦学报》一九七八年第一期把它作为鲁迅佚文重刊后,《新华月报》(文摘版)一九八○年第一期(总十三期)又收载,《鲁迅佚文  相似文献   

11.
朱舜水其人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中曾回忆道,自己从日本东京到仙台学医时,途经很多驿站,但其名称大多忘记了.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为什么会记得“水户”呢?显然与这里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之地有关。事实上.鲁迅先生还曾前往朱舜水之墓拜谒。那么,朱舜水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前往拜谒其墓.并印象深刻?近日,笔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一些有关朱舜水的情况.现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从《影的告别》的形象方式中,提炼出鲁迅《野草》的“反顾的算式”这一独特笔法,并将这一笔法用于鲁迅的精神世界的分析中,指出《野草》时期鲁迅内心的独特矛盾。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第一     
鲁迅是我国现代学的奠基人,他的丰功伟绩在历史上功不可没。笔辑录鲁迅先生的诸多“第一”,与大家共阅。  相似文献   

14.
教《阿Q正传》时,教师往往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概括鲁迅对阿Q的态度。不少人的章,如《阿Q的“Q”与精神胜利法》(《中学语教学参考》1999年第7期)、《谈谈祝福》(《中学语教学》1999年第3期),也都认为鲁迅先生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心塑造阿Q形象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似乎成为鲁迅先生对阿Q及不觉悟的劳苦群众的态度。在《阿Q正传》中,作对阿Q“哀其不幸”之心.浸透在字罩行间.而“怒其不争”之说,笔却难以苟同。  相似文献   

15.
自居易《琵琶行》中有两句诗:“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形容一个歌女技艺高超。在鲁迅小说中也有这类“无声胜有声”写法。所谓“无声”就是语言的缄默,有如绘画中的无墨之墨,无笔之笔。这种无笔之笔,无声之语,看似缺乏什么,实则是作者别出心裁的匠心安排,是作者有意为之,因而能形成“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下面且举选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几篇鲁迅小说略谈。  相似文献   

16.
鲁迅坚持的清醒现实主义精神.代表着民族的自省,使中华民族从盲目走向自觉,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自我在世界中的定位。鲁迅的文章切中要害,每次都让那些拼命掩饰的面具无情地滑落.“横眉冷对”的确是鲁迅形象至为鲜明的特点。如在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鲁迅用“自夸”、“他信”、“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自欺欺人的脂粉”、“状元宰相的文章”等词进行挖苦讽刺,  相似文献   

17.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取学名周树人,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鲁迅好友许寿裳曾于1920年年底当面向鲁迅问过"鲁迅"这一笔名的寓意。鲁迅的答复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相似文献   

18.
救救孩子”是鲁迅对改变受传统封建礼教压迫的孩子命运的呐喊,家庭教育思想是鲁迅教育思想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从鲁迅家庭教育思想中的儿童观、目的观、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并针对当前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和误区,谈谈鲁迅家庭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9.
赵悦琳 《新读写》2014,(9):64-64
我心中的鲁迅,如那盏冷冷的明灯,更似那团小小的火苗。其实,我心中的鲁迅,和大多数人对鲁迅的印象大概是一致的。一字胡,竖直的头发,严肃,不苟言笑,弃医从文。毫无疑问.鲁迅是他那个时代一盏冷冷的明灯。他以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以一种最为犀利的笔锋,以一种独特的、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  相似文献   

20.
提到鲁迅。同学们很容易想起一个荷戟而行、以笔为匕首的战士的形象,这也许是鲁迅先生留给世人的最难忘的印象。在《礼戏》的文字中,依然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的犀利与深刻;但在某种程度上,《社戏》更是一首遥远的牧歌,是依稀的旧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