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生代”作家恰逢其时,由于90年代市场经济对传统伦理文化价值体系的消解,为他们“个人化”写作摆脱“道统”和集体神话提供条件,以他们更为单纯直露的经验开始文学上的“自我造型”.他们没有文化的负累,因而使“晚生代”小说无所顾忌和如释重负地回到市井  相似文献   

2.
在不断变化的文学写作格局下,作为商业畅销小说作家海岩,保持着一种独有的话语表述立场.这个立场既不是政治性的国家意志,也不是一味追求世俗趣味的审美系统.而是借用人民话语的严肃理想,有效地发挥了类型化通俗小说的活力,运用“时尚”制造了一种当代的都市“崇高”,由此反映了时代大众对文学的述求和情绪,也显示出“适者生存”的一种写作经验  相似文献   

3.
散文语体是散文文体规范下的一种话语系统,是与散文体裁相匹配的一套文学语言体式,其特征为:“自我”的表述视角、个人化的话语品格、情境化的话语结构、化实为虚的表述策略。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采用“个人化”写作方式,打破“性”的禁忌话语、批判和颠覆传统文化模式,揭示了女性追求生命质量的深层意识。  相似文献   

5.
现在来讨论审美心理的流变和文化的变迁问题,我想到的是文学的世俗化与文人心态的世俗化。的确,我们好像大梦醒来,睁眼面对世界时,忽然发觉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已今非昔比。我们已进入一个文化的世俗化时代,世俗文化的大潮正在无情地吞食着精英文化的大片家园:一方面是世俗文化不可阻挡地扩张,一方面是精英文化无可奈何地失落。作为文化重要因子的文学,同样无法躲避这种文化异变,世俗文学正如卡拉OK一样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世俗文学当然不等于庸俗文学。“世俗”本指民间的风俗习惯,或曰大众习俗。所谓世俗文学本指的是那种以反映大众习俗、普遍市井生活情趣为主旨的、以满足大众消遣、娱乐为目的、不刻意追求高雅艺术形式的文学。在文学史上,世俗文学大概可名之为“江湖文学”,与贵族文学、“庙堂文学”是很有些对立的。因此,无论过去和现在,世俗文学的社会价值都不应低估和一概抹杀。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武汉《楚天都市报》以民间立场、市民特色、世俗关怀营造一个市民化的叙述空间,深深地介入并影响着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事实上,这个言说空间在其对受众进行“召唤”的过程中,渗透在媒体肌理之中的权力话语策略性地操作和处理了信息,使意识形态进入民间社会,并将其转化为民间社会的想象关系。  相似文献   

7.
时代共名下的“十七年学”、“个人化的隐性创作”,从拷问历史到肩负社会责任的“新时期学”和“体现个人话语和心灵告白”的九十年代学,比较明确地在学本中显露出了在时代共名状态下和个人化的作家创作中体现出的作家心路历程-从忘却自我到心灵告白。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诗歌事件的文化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缘化的20世纪90年代诗歌并非寂寂无闻,由诗人之死、身体写作与诗坛论争引起其在大众视阈中的喧哗与骚动,从中可以梳理析解出诗人主体身份焦虑、世俗狂欢趋向和诗学观念话语重建的内核.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作为个体逐渐受到了重视,个体的人在觉醒中被确立。由于女作家远比于男作家的敏感性,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率先走向了“个人化”的创作倾向,在作品中逐渐转向对女性自身的发现,对女性的生命形态的描述。在一些创作中,由于过分突出女性的女性意识、个人化意识,而陷入了狭隘的境地,完全脱离“宏大叙事”的“束缚”,走向了一种超性别意识的边缘化写作中。他们的这些个人化写作无外乎只是对男性中以话语的一种消解与对抗,并非女性文学创作的价值日标。我们应该营造一种多元化的、关注社会与人类的、突出女性意识与生命体验的创作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个人”话语在中国文学中的出场伴随着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的发生,“个人-国家”二元话语所从属的更大的现代性机制制约对“个人化写作”反恩的深度.因此对现代性本身进行批判就显得必要.通过重新接续自身的“文”的传统,打通、开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天地视域,可以超越“个人-国家”,“向内转-向外转”的循环怪圈,实现中国文学的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解构莫言民间的诸多文化形态来验证莫言充分张扬民间生命精神的事实,并以“狂欢化”现象为客观载体,看其在社会文化空间中营造个人化的话语空间,在“碎片的世界”中发出独立存在的声音。  相似文献   

12.
肯尼基是当代著名的萨克斯管演奏家和作曲家,其音乐创作与演奏特征主要有三:其一,它多方面的反映了世俗大众社会生活中的美;其二,它多角度的反映了世俗大众的心灵情感;其三,它风格多样的满足了世俗大众对音乐的需求。其核心特征是对世俗大众的关注,即"创作内容之社会生活主题"。在我国,肯尼基之萨克斯管音乐创作与演奏,已经超越了音乐的界限,化成了世俗大众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骤然兴起,一种面对个体生命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的“个人化写作”在90年代成为突出的文学现象,它对当时的文学秩序和平庸的写作予以激烈的抨击,表达了自身的文学理想和纯粹的创作理念:拒绝普遍意义的话语实践,疏离意识形态化的重大题材和时代的共同主题,更重视个体感受力和想象力,以个人性、主观性、内在性为表现特征,以自言人身份进行书写的个人化叙事;“个人化写作”的创作实践试图通过对日常生活还原式的客观呈现来刺穿“常人”的坚硬外壳,表达了对经验遮蔽下人类生存的哲理化追问;但是在日渐强势的消费文化影响下,标榜“忠于自我”的“个人化写作”为我们呈现出的却是一种几乎无可避免的欲望化奇观。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谈论晚生代小说的时候,不应当忘记它与“新写实”文学一个不约而同的准则——真实性、客观性、自然性.它们  相似文献   

15.
“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从一个侧面解读北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村晚近小说的叙事话语明晰而单调,在他的创作中不仅将“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绝然对立,而且将一切世俗的存在置于自己设置的故事背景与框架中,以他者的悲剧结局来印证自己的思想,在自设的巨型词语中,完成关于人类命运救赎的设想.这样文学作品时常为证明他的神学主题而存在,文学创作也担当起了福音传播的任务.这是作家北村的成功还是误区?姑且从“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之间的区分为切入点来解读北村.  相似文献   

16.
几千年来,中国女性学一直被湮没在以男性学为主流的大海里。到了20世纪20年代,“五四”女作家群的崛起,才使女性学开始融进以男性为中心的学洪流中;新时期女性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90年代“新生代”、“晚生代”的女作家,她们以女性的话语来创作,使女性学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从此,中国学史成为男女作家共同谱写的诗史。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在开始流行“代际”命名之前,最后一个有特色的命名就是“个人化”写作。而从1993年之前的创作情况看“,个人化”写作与“新写实”小说交叉互动,占据了当时文学创作主流。后来“,个人化”写作的代表人物陈染的写作日益陷入困境,而“新写实”的干将都纷纷投诚影视。仔细考量,陈染与“新写实”小说之间的现实联系、与现代作家郁达夫的历史联系千丝万缕。“个人化”文学思潮成为反思当代文学批评、反思当代文学史书写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8.
应该说,随着价值中心的解体和市场经济对个人欲望的带动,90年代初兴起的“晚生代”写作,是现代意义上的“个人”在中国登场的一次文学冲击波。只是,文学对现实的敏感,也同样伴随着作家们对“个体”的模糊理解。更多的人对“个体”的认识,不是停留在“个性”、“群体与个体互动”的辩证关系上,就是满足于对“个人权益”、“个人主义”的理解。“晚生代”部分作家评论家虽然打出“个体即身体”的旗号,试图突破“灵”与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大众化运动”几乎贯穿20世纪文学史,在理论、创作和运动形式等方面呈现出复杂的发展脉络。政治话语、大众话语和知识分子话语在表达各自独立内涵的同时,也把对大众化运动的理解投放到了多元文学文化语境中,折射出内生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徐坤小说言说方式与言说方式背后意义探寻存在鲜明的悖论:男性话语框架下的女性倾向与叙述克制;男性话语框架下女性作品审美特质的突破;世俗话语下的文化痛苦与追求;世俗话语下知识女性的反省与自我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