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钟玉芝 《科学教育》2008,(5):F0003-F0003,F0004
对科学本质观的认识是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前提。人们对科学的认识经历了由“科学知识本质观”到“科学探究本质观”的转变,后者认为科学不仅是系统的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探究活动。因此,在科学教育中,把科学探究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科学本质的要求。1科学本质观理解科学的本  相似文献   

2.
理科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经历了由科学的“真理观”向科学的“建构观”的转变。不同的科学本质观将直接影响着教师对科学教育目标的不同理解,对科学知识的不同选择,对教学主题的不同设计、教学话语的不同使用,对学生学习的不同评价。教师不同的科学本质观及其教学行为影响着学生的科学本质观的形成,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以及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成人教育的本质问题,因其对成人教育实践的重大影响,成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中应首先认真探讨的问题。一、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偏差及对成人教育实践的影响建国以来对教育本质的不同认识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是60年代到70年代对教育的本质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认识。十年动乱中,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校传授文化知识的功能被轻观,被忽略,成人教育的文化功能几乎全部丧失,扫盲工作基本停顿;农村“政治夜校”风行一时;职工教育受到摧残,职工文化技术素质下降;成人高等教育在文革初期也陷于停顿状态,在文革后期全国城乡的“七·二一”大学和“五·七”大学恶性膨胀,高达4万6千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必须着力探求语文教育本质,语文教育本质是语文教育理论中执一驭万的关键和枢纽,在整个语文教育理论系统中始终居于不可替代的位置。语文教育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语文教育理论界要研究它的本质。只有正确树立语文教育本质观对语文教育的制约处于首位的观念.并努力实现语文教育的“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三者的有机结合,且切实处理“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之间的谐和关系,才能真正科学地认识、理解并把握语文教育的“真善美融合”的特殊本质。  相似文献   

5.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决定了对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的偏于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的根源性价值。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混淆了“本原”与“本质”之别,造成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的认识偏离,遮蔽了人是自由自觉的存在这一人的本质观。由此,我们期冀对个体价值的尊重,树立“人是目的”的教育目的观。  相似文献   

6.
存在主义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存在”与“本质”的关系在教育领域有不同的表述。“本质先于存在”关注的是过去;“存在先于本质”关注的是将来;而本文提出的新观点“存在即为本质”则强调现在,表明了一种现实的人文主义观。建构这样一种教育哲学观,对于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人文主义教育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7.
关于课程本质的问题,目前国内比较盛行的有“学科本质观”、“经验本质观”、“活动本质观”这三种观点。三者虽各有针对、各有利弊,但究其源来,本文认为学科本质观更贴切些,“课程本质上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也就是人类认识成果,也就是知识”。  相似文献   

8.
研究教育本质已有比较多的成果,但主要着眼于教育结果的角度阐述本质,即使强调了人的发展是教育本质的观点,主要也是讨论人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的途径。事实上,教育是人的教育,需要从人的存在角度阐释教育本质,世界观不仅仅是“如何观”与“观什么”的问题,而且阐明人的生存是一种建构性的活动,人是在与世界互动中,领悟人的生存意义。因此,使人成为意义的存在者是教育本质的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伴随着马克思世界观、历史观的转变而不断发展成熟。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是其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理论活动首先是从研究“人的本质”开始的,然后才深入到其他领域。由于马克思在不同的时期对“人的本质”观有不同的阐述,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理解存在较大的争论;而且,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探讨,也经历了从“解读经典”向研究内容丰富、视角多元化及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知识是教育的主要内容,知识观是教育实践的根本性和基础性认识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人类教育向智能教育转型的当下,知识图景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知识观的讨论已然迫在眉睫。从哲学范畴来讲,知识观涉及对知识的主体、本质、结构、承载媒体等问题的认识。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不仅以工具的形态参与到知识生产过程中,还能以某种近乎主体的身份参与到与人的互动过程中,使知识主体从人类自身转向人机协同,知识本质从人类认识的成果扩展到碳基智慧与硅基智慧并存,知识结构从层级明确的“建筑”结构转向人机动态交织的“舞蹈”结构,知识承载媒体呈现出多模态融合感知的特征与趋势。因应智能时代知识观的嬗变,亟需树立新知识观,为未来智慧教育体系构建起以新知识观为地基的大厦。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体现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立场。多维的研究视角和丰硕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研究成果,丰富了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内涵,拓宽了研究的视域,但也导致了高等质量观迷失本性的深刻危机。回归教育性,体现教育的主体性意义和价值,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本然诉求。教育性高等教育质量观关注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和终极价值,将人置于中心位置,反映了高等教育内部的教育要素、教育过程和教育品性。  相似文献   

12.
于超 《学科教育》2013,(4):114-121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韩愈是儒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地位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儒学思想包括道统观与心性观两个部分,并是其教育思想的来源和基础。在道统观的基础上,韩愈作《师说》,大力倡导师道尊严;在心性观的基础上,韩愈提出了以教传道、育才兴国、因材施教、兼采众家等一系列教育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学学科性质问题一直是教育学界讨论的世纪问题。关于教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归纳起来主要有单一论、中介论、结合论、综合论四类观点。每类观点又有一些不同的具体观点。通过梳理、归纳教育学学科性质的研究,发现教育学学科性质既与对"科学"和"艺术"概念的理解有关,也与对教育学学科任务、学科研究对象的认识有关。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文章提出: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应是研究教育艺术的科学。教育学这一学科性质呼唤其应精加工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自然观表达的是人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必然内蕴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人类实践之中,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构科学的"自然观"。从历史上看,整体自然观、机械自然观、伦理自然观虽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是从对人之本性的片面理解出发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它们的"自然观"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实践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人的本质在于实践。按照人的实践本性,从人的实践本质出发,人对自然应该永远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和信念,敬畏自然观才是最符合人之本性、自然之本性的科学自然观。  相似文献   

16.
使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并把它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已成为国内外科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文章论述了科学本质的观点、内涵与教学.  相似文献   

17.
如果孤立地在形而上意义上抽象地讨论人性的善恶,在今天看来,其意义确实不大。但若从人性与道德教育的联系来看,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传统的人性理论是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学说的理论前提,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对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理论前提及目的进行反思,对道德教育所依据的原则规范的内容及特性进行再认识,以发掘传统道德教育与修养学说对今天的道德教育活动的有益借鉴和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8.
面对生存世界不断发生的主题变更,教育人类学以其多学科的观察视野,亦在不断进行研究取向上的相应转换,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既定教育议题的全貌审视,同时亦带有对特定时代问题的批评与反思,当然,更是试图以超越既有时空话语体系下的约束与局限,通过文化传递及人性转换的整体视界,诠释人性存在的多维内涵。  相似文献   

19.
课堂观是教育观的组成部分之一,树立生态课堂观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天人合一”思想对建构生态课堂观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通过对“天人合一”思想解读,分析概括出和谐教育观的基本主张,并在此基础上推论出生态课堂观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20.
《大学语文》,从历史语境上考察,它是语文教材。从其内在品质上探究,有其潜在独特的教化性质、定位、功能与价值。从本质上追问,其终极价值取向是铸人、铸魂,人的全面发展,精神成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