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心长跑”活动在嵊州市逸夫小学已开展了三年。三年来,这一长跑活动不仅一如既往地坚持下来,参与活动的人日渐增多,而且它跑出了校园,跑向了社区,跑进了人们的心坎里。“爱心长跑”,“跑”出了施爱人的快乐,“跑”出了受爱人的温暖;这一跑,“跑”出了一批批“爱心少年”、一户户“爱心家庭”和一个“爱心社区”;  相似文献   

2.
1.内容的比较(1)新编教材本章的引言在实例的基础上通过大到天体,小到分子、原子都在运动,明确提出了一切物体“都处在永恒的动运中”,点明了运动的绝对性。(2)原教材先引入“参照物”再引入“参照系”;新编教材直接引入了“参照系”的概念。(3)新编教材在“一、机械运动”中将“参照系、原点、位移和路程”归入一节,删弃了原教材中“平动、转动”的内容,增加了“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内容。(4)新编教材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归入“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一节中,并在该节中提出“图象是描述物理量关系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一上世纪20年代,一支俄国探险队在我国新疆地区考察.一天黄昏时分,探险队在自治区北部、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地带,突然发现了一座地图上从来没有记载的“古城”.这里有高大的“城墙”,巍峨的“宝塔”,还有整齐的“街道”和一排排鳞次栉比的房舍.“城”内空无一人,每当狂风骤起,这儿就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啸,给这座“古城”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所以人们就把它称为“魔鬼城”。  相似文献   

4.
谈笑     
笑,是反映内心的一种面部表情。“笑脸相迎”,“满面春风”,“满脸堆下笑来”,证明笑和脸的关系。“启颜”,“霁颜”,“笑逐颜开”,文气了些,说的却是同样的关系。“笑面虎”,“笑在脸上,苦在心头”,情况不同了,“反映内心”云云,要重新研究了,可是“面部表情”依然有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李本英 《中学教育》2005,(10):33-34
巧拆“楚河汉界” 一天,班上张倩和王小莉两名同学坐位争吵起来。原来王小莉做作业时超过了“界线”,胳膊伸到了张倩的桌子上。我一观察,发现班上几乎所有的桌子中间都有一条或明或暗的“界线”。据班干部介绍,这条横亘在同学们之间的“楚河汉界”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同桌的同学都订有“互不侵犯”的协定,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6.
作文的素材在哪里?老师们成天说“处处留心皆文章”或是“生活即作文”,可是转了一圈,素材在哪里呢?这不,为了解决大家这个疑惑和难题,我们可没少花工夫,给你准备了“一箩筐”!希望大家能学好这“一箩筐”,用好这“一箩筐”,并能学会备下自己的“一箩筐”。  相似文献   

7.
“乡土”是童年的“烙印”,“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是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因此,“乡土”这一概念,承载着一份对故土的依恋、一份回报家乡的责任,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内涵。究其文化内涵,它其实包含了两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面,一是乡土的自然地理环境,另一个是有关乡土的一切人类活动。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家乡的“一方水土”和“一方人”就是“乡土”内涵的具体所指。  相似文献   

8.
李本英 《四川教育》2005,(10):46-46
一天,我班张倩和王小莉两名同学为座位争吵起来,原来王小莉做作业时超过了“界线”,胳膊伸到了张倩那边的桌子上,我定晴一看,班上几乎所有的桌子中间都有一条或明或暗的“界线”。据班干部介绍,这条横亘在同学们之间的“楚河汉界”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同桌之间都有“互不侵犯”的默认,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堂“想像说话课”。我事先在黑板上画了一片草地、一条河流和一棵树,准备好了可以粘贴的纸鸭子、小白兔和小猴子。上课时,我让学生发挥想像,把动物贴到合适的位置上,再连起来说话。一位男同学抢先走上讲台,他把小鸭子贴在河里,把小白兔贴在草地上,把小猴子贴在树上,很连贯地说道:“小鸭在河里游泳,小白兔在草地上吃草,小猴子在树上摘桃子。”“说得不错。”我表扬了他,“还有谁想说?”一位女同学大胆地走上讲台,她把小白兔放在河里,把小鸭子放在草地上,把小猴子放在半空中。“轰”的一声,教室里立刻爆发出一片哄笑声…  相似文献   

10.
运用CAI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至今尚未形成一种成熟的应用模式和规范,如果使用不当,不但不会给课堂教学增色,反而会带来一些不应有的负面效应。为了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在利用CAI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课件不宜用时则不用这里的“用”指的是制作和使用课件。如果不因“课”制宜,不加选择地制作和使用课件,就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我在听课时,遇见一位语文教师把《识字学词学句(一)》也制作成了课件,把“杏”“桃”“梨”“苹”“村”等生字都制成了动画,有的“底部飞入”,有的“上部飞入”,有的“淡入淡…  相似文献   

11.
罗阳佳 《上海教育》2007,(11A):21-21
“同样重量的西瓜和香蕉,哪种水果的水分多?”“为什么把梨放进榨汁机却榨不出果汁?”“果汁榨出来了,怎么洒在桌上了?”近日,在静安区一所智障儿童学校一南阳学校展示的一节“做中学”课上,教师索陛将榨汁机搬进了课堂。通过亲自尝试和反复操作,每个智障儿童都学会了一项生活技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详细讨论了“景观”一词中“景”和“观”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指出“景”即自然景色、景致,“观”也有同样的意思,并由此得出现代汉语“景观”一词的构词方式属于复合式联合型的结论,纠正了现代汉语教材把“景观”分析成复合式主谓型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克服“黄牛式”,注重科学性。教研活动是一项科学研究活动,理应得到重视。但是,目前我们不少学校的教研行为,都还是依照框框循规蹈矩,穷于应付,以完成上级任务为宗旨,教研组没有一种“研”的机制和行为。除了组织听几堂课、举行几次教学比武之外,并无其他新的创意性行为。这种一成不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单调工作,很容易让教师养成一种思维惰性,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亦相应地随之低落,在“老教师”和“老教研”中甚至出现了一种“上了一年课重复几十年”和“搞了一年教研重复几十年”的现象。事实上,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前沿观点     
《广西教育》2013,(20):31-31
教师需要超越“老师说”话体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李润洲在《课程·教材·教法》第3期上撰文认为,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老师说”“老师认为”“老师告诉你们”等类似“老师说”的话语表达方式,即“老师说”话体。这种话体反映了教师主体“自我”的隐匿和“知识权威”的宣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的自我意识,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超越“老师说”话体,教师不仅要增强自我意识,把自我作为认识和反思的对象,重塑自己的教育言行,而且要关注学生,在新的话语体系中重塑师生关系,将师生关系由“我一他”关系转换为“我一你”或“我一我”关系,以师生的平等对话来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5.
给爱心加分     
一年级学生毛毛参加数学测验,试卷上只有一道题错了,老师在旁边扣了一分。这是一道连线题,左边是“一车土、一块砖、一张纸”,右边是“一吨、2公斤、3克”。毛毛在“一块砖”和“3克”之间画了道线。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试卷上要学生写一段80字左右的话,这段话是不算分的。打动老师的是毛毛的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16.
在孔子以前的春秋文化乃至于三代文化背景下,“君子”一词就已经具有了“德”的涵义,而不仅仅是“位”的象征。孔子的思想来源于西周礼乐文化传统的“经典化”,而“君子”一词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味,使其成为孔子表述自己道德伦理思想的载体。“君子”在孔子的手中,变成了一种理想人格,这其中既有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同时又是孔子的创新和发展。“君子”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具有道德性,其次还具有智能性,具备相当高的学习能力。“君子”一词的涵义经过孔子的“改造”,获得了新的外延,最终成为孔门的“君子之学”,并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中国留学溯源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巍 《神州学人》2001,(7):41-42
“留学”一词的来历汉语中的“留学”,据考证,应是从“留学生”一词演变而来。“留学生”一词源于唐代,为日本人所创造,沿用至今。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日本政府多次派“遣唐使”研究和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但“遣唐使”是外交使节,停留时间有限,影响了对中国文化系统而深入的学习。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时起,同时派来了“留学生”或“还学生”。“留学生”在“遣唐使”返国时继续留在中国学习,“还学生”则和“遣唐使”同来同归,但以学习为主。由此可见,“留学生”的原义其实专指来中国学习的日本学生。…  相似文献   

18.
韩非为“中人政治”设计了一套相关的治国制主,在这套制度中,君主的“势”始终一贯地被当作最高价值和核心目标,“法”是公示于众的制度之外在框架或刚性结构,“术”则是君主独享的隐伏于制度之中的机变手段和阴柔方法,“法、术相济”,“法、势、术全一”这套制度打上了鲜明的法家烙印。  相似文献   

19.
徐洁 《今日教育》2007,(2):10-10
娃娃家里,“爸爸”在做饭,“妈妈”在抱娃娃,“小客人”正在有礼貌地做客,一派温馨景象……不一会儿,又有人进来了,由于角色和位置都没有了,他们游戏时就没有实质的事情可以做,于是,他们不断骚扰“爸爸”、“妈妈”和“小客人”,最后,娃娃家里乱成了一片。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确了小学数学的内涵,即数学是一种过程。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部分的目标阐述中反复用了这样的句式:“经历……过程,掌握……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首次把“经历”这一过程性动词纳入了数学学习目标,这对于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的知识技能目标定位在”知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认识带来了震撼性的冲击:新课程必须重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