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浒传》中的“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解宇》:“却,节欲也。”先秦两汉时期“却”多以动词的形式出现,唐代以后,“却”开始虚化为表示完成的动态助词,同时,“却”还作为介词;连词尤其是副词广泛出现在唐宋各种文献中。《水浒传》是产生于明代的优秀长篇作品,考察大量出现于其中的“却”字,可以使我们了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英雄传奇《水浒传》,除了重笔浓彩地渲染、热情洋溢地讴歌了众多叱叱风云、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的烈举伟绩之外,也为我们刻划了一系列生活在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不仅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而且在作品中所占的篇幅也极其有限,有些甚至只是昙花一现的匆匆过客。但是,在《水浒传》全书中,他们却不是可有可无的。作者对他们倾注了极大的热忱,同情他们的遭遇、歌颂他们的品德(亦不讳言他们的缺陷),通过对他们的具体描写,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和阶级压迫的严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三国演义》《水浒传》所歌颂的“义”的成因,阐释了其内涵,认为这里的“义”虽系从旧的统治阶级道德体系中的“义”脱化而来,但已属平民道德范畴。文章辩证分析了“义”在二书中的同异,肯定了其历史的进步性,展示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水浒》中的“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描写《水浒》中出现的“着”。《水浒》中“着”字出现频率很高,约2820次。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单用作动词;(二)作补语的虚化动词;(三)作助调。一单用作动词的约256次。意义相当丰富,且各个语义变体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很难区别。暂且归纳为如下六项。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观是儒家和道家学说共同的内在精神基础。《水浒传》深受“天人合一”观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的化存在。作在梁山英雄造反与招安问题上也一直存在着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困惑。小说展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纲常化理秩序已成为“天道”而恒久不变,农民起义只肥是纲纪失常时的权宜之计。“替天行道”虽说是梁山泊聚义的行动纲领,但恢复天道只有两种途径:一是改朝换代;二是改良,包括接受招安。一种无奈的结局反映了强烈的化冲突和内心矛盾。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观是儒家和道家学说共同的内在精神基础。《水浒传》深受“天人合一”观的影响 ,这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存在。作者在梁山英雄造反与招安问题上也一直存在着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困惑。小说展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纲常伦理秩序已成为“天道”而恒久不变 ,农民起义只能是纲纪失常时的权宜之计。“替天行道”虽说是梁山泊聚义的行动纲领 ,但恢复天道只有两种途径 :一是改朝换代 ;二是改良 ,包括接受招安。一种无奈的结局反映了强烈的文化冲突和内心矛盾  相似文献   

7.
<正> 《水浒传》历来被说成是一部反映了北宋末年“官副民反”的一次农民起义的小说。诚然,宋江领导的这次大集团起义确实给封建统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而且,创造许多奇迹,身怀绝技的英雄人物在民间广为流传,为人们所推崇,象武松、李逵、鲁智深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们替天行道的侠义行为也被后来历代的农民起义者所效仿。但是,尽管他们打抱不平、劫富济贫、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的侠义行为被世人所仰慕,然而梁山泊不论从个人到集体都明显地存在着不足为道的“盗”的行为。 水浒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与昏庸腐朽的封建统治进行了无情地揭露与抨击,对他们反奸抗暴的斗争进行了赞扬与肯定,但在客观上,作者也同样对他们危害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了自然的描述。首先,这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不无关系,盗贼四起,民不聊生,《水浒》中写的处处都是占山为王的草莽英雄,占了十几处的大小山头,因而梁山泊内雄厚强大的武装力量也是汇合了华州的少华山、青州的桃花山、二龙山、白虎山、清风山、对影山,蓟州的饮马川.登州的登云山,涂州的芒砀山,寇州的枯树山以及黄门山等等这些山头的强盗人马。而从其加入起义队伍的成份来看,基本上是一个长期沉沦在社会最底层的由卖艺人、小商贩、黑店主、黑船户、刽子手、狱卒,剪径者,?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文学界,跨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学科。东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两个经典“硬汉”形象——《水浒传》中的武松与《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他们的相同点有四个:草根性、悲情性、抗争性和不完美性,其体现的硬汉精神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酒”在《水浒传》中有着特殊的艺术作用。浓厚的酒氛围的描写烘托了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帮助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在酒的场面、情节描写上也影响了后世的侠客类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不仅在介绍人物的身世、相貌、兵器、才智方面多拿《三国演义》一书中的相关内容来作类比,而且在角色的神韵描摹、战将的捉对厮杀、场景的烘托渲染以及战事的叙写等方面,也多有《三国演义》的影像在。由以上《水浒传》中所留存的诸多“三国元素”可证:《水浒传》的创作实是受到过《三国演义》一书的深刻影响!再由对“斗阵”的“简”“繁”描写与冷热兵器使用的辨析等现存史料的考证,又可得出“罗长施幼”、《三国演义》先于《水浒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李安捷 《新读写》2011,(3):35-35
李启铭在撞倒两人后,不但没有停车还继续行驶,被拦下后第一句话便是“我爸是李刚”。这是他脱口而出的,有人说这是他家教不好,说什么也不能说这个,这下把他爸也毁了。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集中体现出梁山英雄身上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芒——"仁义礼智信",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正> “动词+在+处所”是指“放在桌子上”“安歇在里面”这一种结构。无论是近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这都是一种很常见的结构。我们试把《水浒传》(成书于14世纪初,本文用作近代汉语的代表)《红楼梦》(前80回用庚辰[1760年]秋月定本,用作汉语从近代向现代发展阶段的代表)和《四世同堂》(成书于1944年——1950年,用作现代汉语的代表)三书中的这一个结构作一些比较,看一看这个结构在这三个不同时期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追溯义的源流,并以此指导分析两部小说仪的内涵与发展。探讨义在集团生活、集团政治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集团内仁义、忠义风范的展现,求证两部小说的共同性。同时,探讨义在集团内部发展上所起的不同作用以及义与忠、仁、孝等结合上所处的不同地位。评价义在两部小说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性质和局限性,兼之分析作者的创作思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提到《水浒传》,多数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好汉形象。可是,同学们是否细数过好汉们吃过哪些肉类呢?鱼肉的“戏份”很足《水浒传》里出现过的肉类食品着实不少,其中最抢镜的自然是牛肉。有学者认为,古代禁止私自宰牛,吃牛肉可以突出好汉们的反抗精神,所以,牛肉成了《水浒传》里肉类中的主角。但在牛肉之外,好汉们也喜欢用其他的美味来点缀生活,比如常常出现在高档饭局的羊肉,还有颇受好汉们欢迎的鸡肉等。  相似文献   

16.
王平 《丹东师专学报》2010,(1):110-113,135
《水浒传》第十三回和第十四回都写到了刘唐醉卧灵官殿,这应是灵官信仰在民间较为普遍所致。有关灵官之名及其事迹、信仰的记载都大量出现于明永乐年间之后,因此,关于灵官殿的细节应视为推断《水浒传》成书时间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如何拉近学生与古典名著的心灵距离,切实提升名著阅读的教学质量,是教师在名著教学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联结”的阅读策略,从“文本—文本”“文本—读者”“文本—世界”三条路径入手,丰富阅读形式,将《水浒传》阅读教学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借助互文性理论,尝试分析《忠臣水浒传》之于《水浒传》的仿作和戏拟。山东京传的《忠臣水浒传》通过对原作《水浒传》情节的直接引用、转换引用以及对人物形象的组合拼贴等,与原作发生多重层面的互涉关系;并且通过互文性的叙述手法,超越了原作《水浒传》的主题,使小说文本获得了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水浒传》与《侠盗罗宾汉》中都安排了"劫法场"这一情境。受刑人物的气质差异反映出中西方对于死亡的理解不同。从救人好汉的描写看,虽然两位作者都以限知视角突出了个人,但《水浒传》在群像描写上略胜一筹。两位作家对小人物的简单着墨,使作品中的人物类型丰富有过渡性。而在奸险小人的不同处置上,显示出中国封建社会仍是以暴制暴,而英国较为注重法治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