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浮躁"带来的危害 "新闻浮躁"是新闻工作者浮躁心态和浮躁行为在新闻中的反映,它隐藏于具体的报道之中,是转型期社会浮躁在新闻工作中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张雨 《新闻实践》2012,(1):38-40
“幼稚新闻”的基本思想,由《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的作者威廉·布隆代尔提出,其原话是“‘幼年期’故事”,指一个新闻故事刚开始,后续影响尚未出现,记者“一事一报”地报道发生了什么事。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这种简单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幼稚新闻太多了,面对新情况,传统媒体又如何报道呢?  相似文献   

3.
广播是一种作用于听觉的媒体。特德·怀特、埃德里安·默本、史蒂夫·杨格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一书中发出“为耳朵而写”的呼吁。他们指出:“广播记者在准备稿子时就必须始终考虑到耳朵。”广播新闻要为“听”而写,必须注意做到“上口”和“入耳”,说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才能为大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更多地从老百姓的角度播报,尽可能多地体现民生的视野、态度帮情怀,呈现和反馈百姓的疾苦与主张。笔者认为,民生新闻除了在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外,更要注重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注重效果,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无论新闻被冠以什么样的称谓,其是否有报道价值以及如何报道才能引发受众最大的收视兴趣,必须考虑如何显现新闻对受众的有用性,即这个消息是否能给人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书从转变教育观念、对孩子的能力培养、心理健康、常识教育、挫折教育以及如何赢得孩子合作等多个层面全面、细致、深入地阐述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家长有效地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从而成就孩子辉煌的一生。  相似文献   

7.
初看书名,以为是与新闻有关的严肃著作,翻了两页,发现完全是一本小品文集,出乎意料。书中关于时事的文章,态度很宽容,针砭得直接却温和。关于个人喜好的文章,更是体现了作者的气质——文人。作者董桥自小生活在南洋,说荷兰话,而后到台湾,再到香港,又在英国留过学。英语和粤语好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中文也能这样流畅熨帖,处处透出遗老的感觉,这是让我意外的第二点。香港媒体人古剑先生说董桥的书:"香港卖得,大陆卖得,台湾卖得。"此书的特点,正如董桥在此书《老教授那本小册子》一文中极力强调的:简洁。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人民大学劳资关系研究所与国外部分大学联合举办的研讨会上,有学者在分析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格局时提出了两强一弱即资本强势、政府强势、劳动弱势说法。专家坦言,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对劳动要素在利益分配上的日趋弱化、资本对劳动的肆意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日益走向透明和开放的社会里,没有什么比对事实真相的封锁、封闭和掩盖更令人感到与时代格格不入了。新闻记者作为时时把握社会脉搏律动,并向公众报道事实真相,唤醒社会良知的职业工作者,当这种掩盖和封锁发生在自己身边时,我们尤其感到不解和震惊。  相似文献   

10.
朋友们戏称我为“孟加拉人”。在我的住所,墙上挂着孟加拉的黄麻艺术品,桌上摆着孟国的铜雕,集邮册中孟加拉邮票是我最引以自豪的部分,有客人来时兴头上我还能哼上几段孟加拉歌谣,讲到动人处居然还要“蹦”出几个孟语单词,发音纯正颇受在京孟国外交官的赞赏。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一生最年富力强的美好时光  相似文献   

11.
广播以声音传播新闻,广播是声音的艺术,作为载体呢,声音对广播来说是第一位的,是广播传播信息的唯一手段和最终途径。听到、听清、听懂都源于声音的传播,为听而写是对电台记者的一个重要要求。  相似文献   

12.
马振民 《记者摇篮》2007,(7):103-103
短新闻,顾名思义,就是短的新闻。由此推理,录音短新闻,就应该是运用录音手段,采制的短新闻。国外有的新闻学家把这种体裁叫做“单一事实的广播新闻”。但不管怎么说,它必须具备新闻的五个  相似文献   

13.
傅海 《新闻采编》2007,(1):27-28
千百年来,人类的思想者不停地叩问生命存在之价值,所谓“意义”与“虚无”,所谓“时间”与“空间”,所谓“有为”与“无为”……每一项讨论都带给我们一些光亮,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迷惘。2006年5月,中国大陆一所著名新闻院校的一位学业颇优的女博士抛夫别女,从八楼跃下,结束了她  相似文献   

14.
2014年,纸媒在坚守,同时又在四处出击,寻找转型路径。然而,现实的转型之路仍然非常复杂和艰巨。是放弃自身平台彻底转向新媒体,还是依靠纸媒做出自己的特色,形成独特话语权? 在过去的一年里,江南时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摸索出了一条转型可行之路,从过去的做新闻,转变为做项目,讲究“集成式”、“全方位式”的报道,甚至延伸出线下活动、互动等等丰富多彩的融合方式。笔者身在其中,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让新闻“动”起来,让新闻的生命更“长”一些。  相似文献   

15.
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产业没有时间再自说自话,没有机会再混水摸鱼,需要反其道而行,认真回答"我是谁"这个保安和哲人最为关注的问题,清晰划定"赢利性"和"非功得性"的产业边界。  相似文献   

16.
17.
万小广 《中国记者》2014,(1):118-120
国际知名媒体为应对新的传媒竞争形势动作频频,其一举一动也颇受国内同行关注。除了可圈可点的单个媒体转型思路与经验外,本刊本期特别策划"国际知名媒体转型之路"聚焦"小而美"的新闻初创企业,此文为系列之第五篇。  相似文献   

18.
“这条线是我跑的,怎么发了他的稿件?”作为报纸的编辑,我常常“聆听”这样的责问。在报社食堂的餐桌上,同人们也可以耳闻这样的争论——一个说:“这个行业历来是我联系的,你怎么跑去采访了?”另一个则“针锋相对”:“你包打‘天下,’包得了吗?”责问是否有理,争论有没有必要,谁来主持公道?对于这一切,长期以来,在我们新闻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19.
友瑜 《新闻三昧》2008,(8):38-39
《扬子晚报》6月22日刊发一则警察因打不还手被打重伤的报道,引来多家媒体刊文评论,粗略统计了一下,计有重庆时报、河南商报、燕赵晚报、广州日报和北京晨报。笔者22日也曾就此撰文评论,却未见任何媒体刊用。于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把上述媒体的相关评论一一拜读。然而很遗憾,笔者感觉,其中数篇评论已经不是评论,而变成了新闻“竞猜”!  相似文献   

20.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新闻工作的生命线。新闻工作的根在基层、源在群众。从2011年以来,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全国范围深入进行,在坚实的土地上接通新闻事业的"地气",发出了一篇篇生动活泼、扣人心弦的新闻佳作,将基层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传播给广大的读者。基层电视台的采编人员在这一活动中更是发挥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利用"沾满泥土芳香"的采访方式,丰富"走转改"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