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学与媒介的结合,产生了"Media Ecology"(直译为"媒介生态学")这一媒介研究的分支学科."媒介生态"这个词是从国外泊来的,但是关于媒介生态的研究,国内外研究者对其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本文对国外、国内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而得出国内外关于媒介生态学研究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媒介技术的开启历史、媒介技术理论的创始人和相关学者做了相应介绍,如以"媒介与传播"的视角来观察,北美人或许天生就懂得使用"技术"及"媒介",达到传播交流的最极致。而"媒介技术"理论,也始于北美,其最著名的学者代表是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同时,本文就媒介技术以往在活字印刷、电子上的作用做了阐述。而本文也指出,媒介技术改变了商业规则与商业市场,如唱片业在红火了估计大半个世纪之后,光碟被网络、IPAD、播放器等代替;柯达也是因为数码技术的发展,其这样一家商业化公司也被改变。生存在商业文化中的企业,需要有新技术或迎合重大需求,从而通过媒介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3.
陈功 《当代传播》2013,(2):24-26,29
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在坚持媒介环境学"人文—技术"研究视角下的同时实现了三大超越。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的拓展:其一,强化动态的媒介整体观;其二,构建人性化的媒介进化观;第三,提出软媒介决定论。  相似文献   

4.
媒介环境学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评介了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的一些重要命题,并阐述了媒介环境学与媒介生态学的区别,同时检讨中国学者对所谓“技术决定论”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5.
梁颐 《新闻世界》2013,(7):330-332
【摘要】新媒体与赋权联系的研究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流行之后开始,但研究者们面对同样的问题得出的却是不同的结论。一种结论对互联网提高民众权力的能力给予肯定,进而是对更大程度的民主进步寄予了厚望。另一观点则对互联网提高民众权力的能力提出质疑。结合美国著名媒介环境学者保罗·莱文森提出的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本文认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不是“软”或“硬”单极中的任何一极,技术是生态的,生态技术决定论是互联网赋权研究的视域。  相似文献   

6.
尚晨光 《今传媒》2016,(12):116-117
一直以来,经验主义学派和批判学派被认为是传播学的两大传统学派.经验主义学派主要从行为科学角度出发,一般采用经验性的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批判学派主要从研究传播符号来审视传播,经常采用结构分析法,同时也注重从哲学、社会学等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20世纪新兴的媒介环境学派则从媒介技术的角度出发,探讨媒介的社会意义和存在价值,并从技术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人、媒介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开创了媒介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电子媒介手机已经拥有了巨大的用户群,其中包含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手机媒介正迎合了儿童心理上的媒介需求。根据技术决定论者麦克卢汉的观点,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效果在于,它影响了我们的理解和思维的习惯,笔者认为儿童使用手机的同时,手机也不断在改变着儿童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结合手机的媒介特征和儿童的心理需求,讨论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中,手机媒介是如何被儿童所利用,又是如何影响着、异化着儿童的。以期这一现象得到传播界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8.
9.
媒介环境学派与“技术决定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决定论”是对媒介环境学派(Media Ecology)最流行的评价。本文从厘定概念入手,以文本研究和思辨分析的方法,探讨媒介环境学派在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和“技术决定论”之间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对媒介环境学派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李倩  刘欧 《新闻世界》2010,(11):141-142
媒介环境学是一种比较前沿的传播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的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将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并对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而这个转型期的文化特征、民众的心理成长都和主导媒介的媒介形态、性质关系密切.因此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分析广播夜话节目是解答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和理解当下文化形态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3,(7):9-13
每种新的媒介出现都给社会生活带来变化,并促发人们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反思,在理论上形成"硬技术决定论"和"软技术决定论"两种观点。保罗.莱文森将媒介放在人类生态的大环境中,阐释了媒介在人类生存的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基于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本文认为媒介对社会影响遵循的是生态技术决定论。技术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依据的是技术与生态的融合情况。  相似文献   

13.
—VR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中,并由此产生新的新闻报道样式,即—沉浸式新闻".新技术的应用必然影响着新闻报道方式以及新闻传播过程.本文以—媒介技术决定论"为分析视角探讨—VR技术"给新闻报道带来的影响,分析—VR技术"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发展和不足,为今后新闻报道做借鉴之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媒介环境学思想,对微信传播进行思考。微信实现了语音的跨时空传播,也开启了人际社交的新局面,是麦克卢汉笔下的"人的延伸"。但本文发现微信是一种具有空间偏向的媒介,尽管它以口语传播为主要特点,却无法突破印刷媒介影响下自我导向的现代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人们基于微信的交流,其形式大于内容,人们对微信技术的依赖不可避免导致符号化和抽象化的交流主体以及象征性的社交关系。  相似文献   

15.
媒介环境学:从边缘到庙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牵头编纂的《新闻传播学名词》即将告成,媒介环境学纳入其中。媒介环境学在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中,登堂入室了。我有幸负责媒介环境学名词的撰写。半年多来,几上几下的磋商过程使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该学派的思想,重温麦克卢汉、伊尼斯、波斯曼、莱文森、林文刚等人的成就,今撷取一鳞半爪的心得做一次汇报。媒介环境学从酝酿到成熟经历了长期艰难曲折的过程。20世纪初,社会学的芝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3,(19):1-8
"媒介环境学者是技术决定论者",是对媒介环境学派研究的流行评价之一。本文阐释媒介研究中对技术决定论的界定,讨论媒介环境学者被认为是技术决定论者的原因,探析媒介环境学主要代表人物格迪斯、芒福德、英尼斯、麦克卢汉父子、哈弗洛克、爱森斯坦、波斯曼、沃尔特·翁、莱文森、梅罗维兹、林文刚对待技术的思想。认为"媒介环境学者是技术决定论者"这一说法失之准确。只重视技术和只重视内容的研究同样不可取,对媒介内容和形式的研究同样必要,忽视内容和忽视形式都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7.
雷蒙·威廉斯是伯明翰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电视研究第一本理论专著《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的作者。在这本奠基著作中他非常强调电视文化的技术性,但他反对任何形式的技术决定论,因此,作为技术决定论的代表——"媒介即信息"理论的提出者麦克卢汉,威廉斯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本文主要对威廉斯的一些批判观点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8.
在回顾媒介环境学发展历程,总结其作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门派如何获得合法性、建立正规建制化学科思想体系的基础上,提出继承并超越麦克卢汉研究是当下媒介环境学完善理论体系,争取生存发展空间的基本方向。同时,结合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最新发展所带来的媒介革命的基本状况及影响,为媒介环境学的未来发展提出研究命题,即诠释正在发生的媒介革命。  相似文献   

19.
媒介技术决定论是西方一些学者的重要观点,而麦克卢汉是这个观点的重要支持者,学者们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把媒介描绘成导致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甚至"把传播媒介的发展等同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走向了传播技术决定论的极端。在本文中我将针对这个观点提出我自己的看法。说到媒介技术决定论,我觉得我首先想到的是技术决定论,技术决定论也是一个很著名的学说。技术决定论认  相似文献   

20.
媒介环境学认为:各种媒介构成了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 “媒介即是环境” “环境即是媒介”.媒介环境学的观点隐含了社会、媒介和人(受众)三者间的关系:人生活在媒介建构的环境中,媒介是反映社会的镜子;媒介环境影响着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而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最终又反作用到社会的运行.透过媒介环境学这一门新兴的学科,对“走转改”进行透视,可以发现“走转改”带来的是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介结构的重构、媒介文化的再造,从而生成一个人、社会、媒体和谐发展的媒介生态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