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玲,是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她一生中启用的笔名很多,其中用得最多、影响最大的是“丁玲”。尽管这一名字在一九二四年就启用了,但以此作为笔名出现于中国文坛,却是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在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梦珂》才有的事。继处女作《梦珂》后发表,一九二八年二月又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后者比前者更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震动了国内的整个文艺界。到了四十年代长篇巨著《太阳照在桑乾河上》问世后,丁玲已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了。关于她的这一笔名的含义及其启用的原因,早在一九三三年,茅盾就有过解释:“我们的作家丁玲女士,就是那平民女学的学生。那时候,她不叫丁玲,叫丁冰之;按照中国的习惯,她应该用她  相似文献   

2.
在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的日子里,左翼革命前辈丁玲同志,为了表示对这一战斗的革命组织和为此而献出了生命的战友们的无限怀念,在一九八○年《新文学史料》第二辑“左联专号”中,发表了她珍藏四十八年的耶林给她的四封信。丁玲同志历尽战乱浩劫,仍保藏着这几封信,多么不易!可见她对共同战斗过的革命战友感情之深。丁玲同志在发表这四封信的《附记》中说:“……把这几封信的原件,全都寄给了张以谦同志。”)张以谦是耶林的侄子——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年秋,我把自己所作的丁玲著作编目与袁君的《丁玲著作年表》作了比较对照,补勘了我编目中的错漏,也发现了《年表》中的错漏。于后,我整理了一篇“补正稿”,随信寄给丁玲同志,请求她的帮助。去信如下: 丁玲同志: 《新文学史料》1980年3期上,有经您审阅的袁良骏同志的《丁玲著作年表》一篇,读后甚感欣慰,它为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者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不过,在把它与我所收集,整理成的《丁玲著作编目对照之中,发现有若干错漏,有的错漏我有把握补正,有的则不能贸然肯定。现有二点,求请指教:  相似文献   

4.
丁玲的《夜》发表于一九四一年六月十日在延安出版的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署名晓菡。这一时期她还陆续写下了《我在霞村的时候》(1940),《在医院中》(1940),《三八节有感》(1942),《风雨中忆萧红》(1942)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夜》所蕴育的真正的价值却鲜少有人谈论,其实,它意义并不亚于其他的作品。本文试图立足于《夜》这一文本,给予进一步认识丁玲及其创作的可能性。在对丁玲的作品研究中,黄子平先生认  相似文献   

5.
二月三日丁玲同志在《我认识的瞿秋白》一文中说道:“我要以我的余生振翅飞翔”,这非但是她美好的心愿,而且是她行动的指南: 从1979年为她平反以后,她首先展翅急飞到她曾参加土改的故居河北省温泉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发源地;接  相似文献   

6.
解放区文学中政治话语压倒一切,以作品热情图解政治和生活成了作家的自觉,丁玲也不例外。但从单一的政治话语角度反映复杂的现实生活必然造成作品的概念化和人物的简单化、类型化。对于个人自由的重视和妇女解放的追求是丁玲的思想核心,从知识分子个人话语的角度出发反映解放区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阴暗面使她成功地创作了《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等作品,但是却为她以后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厄运。丁玲作品中充斥着知识分子个人话语与主流政治话语的交织和互渗,尽管她试图弥合两种话语的冲突,达到一种平衡,但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她是无法走出这种话语的困境的,最后只能压抑自己的个性、适应共性。  相似文献   

7.
由于时代,政治和个人等诸多原因,丁玲在“左联”的旗帜下,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丁玲因此而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拘禁.1936年,在多方努力之下,丁玲离开魔窟几经辗转来到陕北.到达陕北之后,丁玲以她获得新生的亢奋激情,投入到中国革命运动之中.丁玲通过她自身的实践,继续探寻着知识女性的人生之路.她以作家的敏感和多思,将从全国各地来到解放区的知识女性的心灵嬗变,通过文学作品真实而深刻地表现出来.小说《在医院中》就是这方面的例子。1941年11月,丁玲在《谷雨》第1期上发表了小说《在医院中时》,后来在1942年8月《文艺阵地》…  相似文献   

8.
一九二八年,继小说《梦珂》之后,丁玲的第二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给丁玲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奠定了她文学道路的基础.但是,伴随着丁玲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和文学生涯,这篇作品也历尽沧桑,经受了许多连作者也始料不及的褒贬毁誉,而争议最多的还是关于莎菲形象的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围绕这一问题,文学评论界众说纷纭.在此,我们想仅就莎菲的性格、思想状况及她的爱情观等方面探讨一下这一艺术形象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9.
《果树园》这篇课文,是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三十七章里节选的。 (一) 丁玲是位老作家。她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195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的优秀作品。由于作家本人命途多舛,她的作品被视为“毒草”,因而,青少年对丁玲这位作家和她的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很陌生的。怎样恰如其分地介绍作者与这部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故事梗概,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与理解这篇课文是教学时应首先考虑的。  相似文献   

10.
延安时期丁玲的文学创作发生了由“化大众”到“大众化”的转向,前期她的创作积极干预社会生活,具有浓重的启蒙色彩。经历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和王实味事件后,她的创作转入了大众化,取材于大众,服务于大众。丁玲曾是延安《解放日报》文艺栏的主编,她的编辑方针曾一度影响了文艺栏的发展,而文艺栏作为一个载体,它又真实的记录了丁玲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当代学史上,自我意识极强的丁玲无疑是一个最具悲剧意义的作家。纵观丁玲一生的创作与生活,表面上,她强烈的自我意识时而高涨,时而隐遁;但在她的内心深处,不管环境怎样,其自我意识从来都没有消失过,这种变异极大地影响了她的学创作。丁玲是一个把自我意识张扬到了极致的人,她自身的悲苦命运可以说是她笔下众多女性的一个综合写照,她有过她们在生活涡流里的苦闷与迷茫、幻灭与追求、挣扎与绝望以及自我与坚强。  相似文献   

12.
丁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复杂的文学景观。20世纪20年代《莎菲女士的日记》使她斐声于文坛,40年代《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助她走向人生的顶峰,70年代《杜晚香》招来一片质疑之声。丁玲的创作呈现出如此不平衡的现象,她也在荣辱毁誉间经历了巨大的落差。这构成女作家一生的悲喜剧。但它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时代使然。  相似文献   

13.
当我还是一个偏僻山村的小学生时,就知道丁玲的名字。五十年代,陆续读过她的一些作品。直到1980年,有位日本青年学者要到复旦大学进修,我才把丁玲的作品找来按年代先后读一遍,并读了若干有关资料。后来,忙于别的事,连新出的许多论著也只偶而读一点,谈不上有什么研究。然而,我觉得丁玲很值得研究。看了许华斌同志的《丁玲和她的小说》之后,更觉如此。丁玲非常坎坷的人生道路,近三百万字的作品,主编的好几种重要杂志和副刊,文学、文化方面许多活动,少有的浮沉荣辱,国内外的广泛影响……这些互相关联的方面,构成了中国特有而又耐人寻味的“丁玲现象”。  相似文献   

14.
咱们中国有一位世界闻名的女作家,她就是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作者丁玲。去年10月4日,是丁玲奶奶诞生100周年纪念日。1951年,毛主席在国庆节观礼台上问丁玲:“中国有没有培养青年作家的学校?”丁玲说没有。毛主席说:“那你就创办一个吧。”于是丁玲就创办了“中央文学研究所”(即现在的鲁迅文学院)。当年,我就是丁玲奶奶的学生。她给  相似文献   

15.
丁玲在生命结束之前,给我们留下了她的回忆录《魍魉世界》和《风雪人间》,这给我们研究了丁玲的全部创作,提供了极其可贵的资料,为我们论证丁玲的一生,一直在探素“莎菲型”女性的美,作了有力的佐证,为我们认识莎菲的形象里,或多或少有着丁玲自己的身影,或者作者自己的品质,提供了旁证.为此,笔者在这里愿作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丁玲长于常德,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作为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编辑,丁玲于上世纪30年代创作的《梦珂》《水》《母亲》《田家冲》等文学作品,便是她自觉地运用民间文学、民间用语写作的开始。作品融入其儿童时期耳濡目染的民俗以及常德地区鲜活的方言俗语是极为自然的,这亦是丁玲作品中湖湘民俗文化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二七年,丁玲的处女作短篇小说《梦珂》问世,一九二八年春,又发表了震动文坛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自此,丁玲一举成名,以其不平凡的文学才华赢得了前辈作家的极大重视和广大读者的热情推崇。此后的三、四年间,她又连续写下了《暑假中》、《自杀日记》、《一九三○年春上海》、《田家冲》、《某夜》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她以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注,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悼丁玲     
一阵欢声笑语,仿佛是从这一年前的照片中散发出来的。然而,她已经走了。享誉国内外的当代著名作家丁玲,于一九八六年三月四日上午十时四十五分在北京告别了人生。丁玲的一生与中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她一九○四年出生于湖南临澧县,一九二七年开始文学生涯。曾主编《北斗》杂志、《解放日报》文艺版、  相似文献   

19.
<正> 丁玲早期的创作,指的是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年前后的作品。从发轫的《梦珂》、《莉菲女士的日记》到《自杀日记》的集成,忠实而又形象地记录了早期丁玲在苦闷、迷惘、徘徊之中奋起追求但又陷入困顿的思想流程。 “梦珂”、“莎菲”甚至“阿毛”、“阿英”是丁玲情绪、直感的物化实体,是丁玲早期自我意识的外化形象,是她思想流程中的特殊符号。如果说丁玲早期作品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她自己的主观情绪和记录了她思想发展轨迹的话,那么研究这些作品,就不能不联系她的个人经历和思  相似文献   

20.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莎菲》)发表于二八年《小说月报》19卷2期,后收入作者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莎菲》并不是作者最有价值的作品,但却是她早期的代表作,发生过较大影响。这篇作品之所以至今仍为大家注目,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五十多年来对于它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留下了许多有待澄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