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1年7月13日军报第三版“战士视点”栏目,发表了我在军报的处女作《班长,请注意批评方式》。这篇近两千字稿件的发表,不仅圆了我的军报见稿梦,而且打破了所谓的“没有关系就别想在军报上稿”的传言。作为一名基层连队的新闻爱好,从没见到过军报记长啥模样的一个普通战士,能在军报发表这么长的稿件,这向战友们证明了一个真理:只要稿子写得好,就一定瞎不了。“多琢磨稿子,少琢磨编辑。”也成了我新闻路上和战友共勉的一句座右铭。  相似文献   

2.
尊敬的通联部编辑老师:你好!我万分感激贵部编辑老师的原因是:我先后在你们主办的《通联情况》上两次见稿。第一次是一封致军报编辑的感谢信配编者按全文发在1997年第3期上。第二次是写对邹延龄、鹿建宁等英模事迹的感触,发在1997年第8期上。而且我还及时收到了两张30元稿费的通知单!你们不知道,这对于一个初涉军旅新闻道路,还未起步上路,急需扶持的青年来说,是何等鼓舞人心!军报认稿不认人,我算服了。以前曾听人讲:在军报上稿,不找关系,不送礼,白搭。自己也先后数百次寄稿军报,要么寄给编辑部,要么寄给编辑本人。如今正式…  相似文献   

3.
能在军报上稿,是所有部队报道员的最高目标,我也不例外。去年初,我给军报邮寄了50多篇稿子,但全都泥牛人海,不见踪影。当时,有的战友说,要想在军报上稿,必须报社有熟人,否则稿子再好也上不去;有的战友劝我不要气馁,而是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军报上的章,坚持给军报投稿,一定会如愿以偿的。  相似文献   

4.
尊敬的编辑老师:你们好!我是沈阳军区联勤第二分部新闻干事。从入伍那一天起,我就一直对新闻报道工作有一种特别的兴趣,先从“萝卜条”、“豆腐块”写起,后来到政治处当了报道员,上军校时是学员队报道组组长,毕业后不到半年就被抽到机关专门从事报道工作,在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关心和指导下,特别是在军报编辑老师的教导下,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去年,我被军报选为特约通讯员,深感“特约”二字之重要。一年来,我更加努力地学习,通过《通联情况》这一学习阵地,了解了军报宣传动态,学到了不少新知识。一年来,我在军报上稿8篇,其中反映大连第2…  相似文献   

5.
我当兵快44年了,干新闻工作39年多,在军报当编辑整整38年。我刚来时是23岁的小伙子,现在已是快61岁的老头子。是军报这只熔炉培养了我,是军报这个平台成就了我。我是为军报做了点工作,军报给了我很多荣誉。我对军报感情很深。我虽然编制上离开了编辑岗位,但我永远心系编辑岗位。如果还有来生,我还是想当一个编辑。  相似文献   

6.
我是西藏军区某旅一名士官报道员。以前与其他报道员聊天时,总听到他们一些埋怨,说自己在军报上不了稿主要是在报社没熟人、没有关系。每听到这些话,我总会为军报编辑感到愤愤不平和冤枉,因为我今年在军报发表的每一篇稿件,几乎都是自然稿,没有找任何关系,也没到北京送稿。  相似文献   

7.
张宁 《军事记者》2012,(6):70-70
有幸到军报编辑部学习.能够翻阅许多通讯员的来稿。不过,当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拜读一些过去名字时常在报纸上“闪光”的通讯员稿件时.真觉得那些稿件不如他们过去的见报稿写得好。我问编辑老师.是不是通讯员的来稿都是这个样.后经编辑修改润色后才变“好看了”。编辑老师告诉我,这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原因,是有些报道员平时一味忙着写稿.不注意学习.肚子里的那点知识渐渐掏空了.所以写的稿件越来越没味道。  相似文献   

8.
龚毅 《军事记者》2006,(2):64-64
我跟解放军报结缘,是在1998年底。那时我刚从报道骨干集训班回来,便铆足了劲儿写稿投稿,消息、通讯、言论等各种体裁我都尝试着写了个遍,从团队的列兵到校尉几乎都进入我的写作题材。很快,一些短小文章便相继地在军地报刊上发表了出来。但唯一的遗憾是,军报像一座大山横在我的面前,几个月来连个“豆腐块”都没有在军报版面上露过脸。不过,我始终坚信只要多写、多发就一定能够打动编辑。我一如既往地学习新闻理论知识,坚持不懈地给军报写稿投稿。虽说写稿热情异常高涨,但是结果却十分残酷,一连投给军报的百余篇稿件都石沉大海。特别是刚刚投…  相似文献   

9.
肖蒋 《军事记者》2007,(5):68-68
记得刚到报道组那会儿,主任拉着我的手说:“小蒋,希望你能在军报上见稿。咱们团已几年没人在军报上‘露脸’了,你好好努力吧!”主任的话在给予我压力的同时,无形中又给予了我动力,也让我对军报有了无限的向往。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军报上见稿。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最难忘的是自己第一次在《解放军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那次,我写的稿寄出不到一个星期,就收到贵报的报样,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别提多高兴了,兴奋得一夜没睡好觉,心想我也能写稿了,尤其是不相识的编辑还在回信中在我的稿子上加了一段评语,让我继续努力写稿子,将具有新闻性的稿寄给报社。就是这篇稿激励我笔耕不辍20年。如今,自己虽有很多稿子见于各报,但很少能遇见像军报这样负责任的编辑。现在是信息社会,报纸林林总总,但可怕的是有些报刊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读者的意见听不得,通讯员的槁子看不得。广告效益生辉,…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函授学员李洪房报道:为了提高函授学员的采写水平,使他们早日成为基层连队新闻报道的中坚力量,近日,新疆军区某部集中20余名军报函授学员进行为期15天的培训。他们从驻地报社、电台邀请编辑、记者授课,集中对学员进行辅导,并现场为学员解难答疑,让曾参加过军报函授的老学员谈学函授用函授的心得体会。学员张辉充满自信地说:“在军报函授老师精心指导的基础上,再加上这次培训,我一定能够上稿!”集中培训 函授学员@李洪房  相似文献   

12.
志荣编辑:你好!想与你谈谈心。主要想围绕军报的《焦点报道》专栏说一说。虽然我在此栏中仅发过一篇稿件。但我对该栏以及深度报道的思考已有较长时间,说得不妥的地方,请你指正。我给这个专栏写稿基于三条理由。一是该栏用稿程序不复杂。说它不复杂至少包括这么几层意思:稿件要闯的关少,编辑用关系稿少,编辑在用稿时的主观因素少。闯关多与稿件质量的提高没有直接关系,相反人为的障碍使稿件变得复杂化,它与中国公文要盖一串图章没什么本质区别,而地方改革正在铲除这种产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温床。至于关系稿,我首先持理解态度…  相似文献   

13.
我是军报第十五期优秀新闻函授学员。回想学习1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函授学习帮我提高了中稿率。函授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水平。在参加函授学习前,我也有“小豆腐块”和“萝卜条”见诸于部分小报,但没有用过超过300字的稿件,也没有在全国性报刊上露过面。我曾下决心要采写篇有分量的稿件来,并要在全国性报刊上见稿,可发出去的上百篇稿件都石沉大海。我把自己的这一苦恼告诉了军报函授中心的老师,老师帮我分析稿子存在的问题,说我写的稿件反映的是我们本单位小范围的现象,但在全军或军区范围内就不一定…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我全年在军报刊稿188篇,在军报记者队伍中名列前茅。说实话,刚看到这个数字,我感到有些意外。仔细数了数,去年仅采写“两会”、“和平使命——2007”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反恐军演、党的十七大三次重大活动的报道,刊稿数就过百篇,采写军委首长活动、下部队调研稿件45篇,而反映部队工作的报道仅10多篇。这  相似文献   

15.
入伍第一年,团政治处根据我在地方党政机关搞过新闻报道工作的经历,把我调到了报道组。刚到报道组那阵子,感觉自己写部队的稿件很不容易,不知从哪儿下手。后来,我逐渐改变了写作“战法”,重新理清了工作思路,写部队稿件时就顺手多了,近年来我在军内外报刊上稿近四百多篇,其中有好几篇受到了军报编辑的好评。一些同行羡慕地问我有啥好“诀窍” ?说实话,“诀窍”咱没有,体会倒有一些。其中,最重要的体会是:让“丑媳妇”多见“公婆”。   我常把初稿比作“丑媳妇”,第一读者比作“公婆”。将初稿先交给第一读者——连队官兵…  相似文献   

16.
去年参加军报函授时,编辑老师曾在给我的稿件点评中写过:"注意细节报道"。没想到,编辑老师的这句话让我尝到了不少甜头。  相似文献   

17.
军报实习的日子,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些天来,亲眼看见一篇篇粗糙的稿子经过编辑之手,被打磨成能上版面的文章,心中对那些默默作“嫁衣”的编辑老师充满了敬意。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我想换个视角看上稿,通讯员至少应该做到“三多”和“三少”。多写“好稿”,少争“头条”部队搞新闻的同志都希望自己的稿件能上“头条”。不少单位总结新闻报道工作,也无不是以“头条”论英雄。这无疑给“头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头条”是可求的吗?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军报实习,我感到:“头条”可求,但不可强求。“可求”在只要对新闻写作执着…  相似文献   

18.
面授之页     
"我与军报"有奖征文活动启事为纪念于1956年1月创刊的《解放军报》诞生50周年,《军事记者》杂志拟从2005年7月至2006年4月举办"我与军报"征文活动。如果您是一位曾在军报工作过的老报人,请您回忆一段在军报工作的难忘岁月,写一写那些曾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如果您是一位部队领导,可写一写您是如何利用军报指导工作的;如果您是一位基层  相似文献   

19.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冯龙 《军事记者》2005,(9):70-70
2003年初,“半路出家”的我被任命为西藏军区某山地旅新闻干事。专业知识极为贫乏的我,为了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报名参加了军报函授学习。在不曾见面的编辑老师的指点下,写作能力大幅度提高,先后在军内报刊上稿130余篇。每当看到自己的稿件变成油墨飘香的铅字时,我总是要反复细致地读几遍,对照底稿检查自己写作上存在的不足,因为章经编辑老师之手精雕细琢后发表,其中又多了一层学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