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灯下读书,想起宋人刘子?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不觉怆然。现在已经很少有闲人读闲书的闲情了,明月不知人已去,依旧来照,已不再是读书窗。就是读书,也不再有"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的情致。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成了昏黄的一片,遥遥地挂在天边,印刷体加洋装封皮也不像线装书那样可以握成一卷,更不像线装书那样容易抚慰焦躁的心境,不拿笔记本与卡片纸是不能记忆这纸上意思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在今天大概是考不中文凭的,换作了今天,他一样只能在灯下操起放大镜一字一句地寻章摘句。  相似文献   

2.
灯下读书,想起宋人刘子军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不觉怆然。现在已经很少有闲人读闲书的闲情了。明月不知人已去,依旧来照,依旧来照,已不再是读书窗。就是读书,也不再有“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的情致。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成了昏黄的一片,遥遥地挂在天边。印刷体加洋装封皮也不像线装书那样可以握成一卷,更不像线装书那样容易抚慰焦躁的心境,不拿笔记本与卡片纸是不能记忆这纸上的意思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在今天大概是考不中文凭的,换作了今天,他一样只能在灯下操起放大镜一字一字地寻章摘句。现代人从小读书,说来比古人多得多。据说孔子  相似文献   

3.
与书有缘     
和现在的青少年比起来,我的读书生涯因为时代的缘故,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小时候,第一次对书产生印象,是自己帮着外婆将一本本家藏的线装书往灶膛里塞:跳动的火舌亲密地舔着书页,温暖的  相似文献   

4.
金甦 《闽江学院学报》2005,25(1):113-119
文章列举了版本学界对“一人持本,一人读书”的三种不同的观点;考证了刘向校书的三个步骤;分析了这句话的两个不同的版本;最后对三种观点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5.
广阔和秀竹既是邻居又是童年的伙伴,他们二人上中学时正赶上破四旧,一大堆各种版本的线装书在街心被点燃,四周挤满了围观的人。广阔和秀竹因正在上学,对书籍还是有一定感情的,于是,二人一合计,准备从火堆中“偷”出几本完整的书来。可是,就在挤进人群的广阔刚刚把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从人群的腿缝中递给在圈外接应的秀竹时,村里的红卫兵头头就用铁锨把那些尚未燃烧的书籍一一丢进了熊熊燃烧的火堆。  相似文献   

6.
线装是古书籍装帧一种最主要的形式,是我国一门独特的造型艺术,无论是精美的页面编排还是精湛的装订工艺都可以说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线装书装订工艺是装帧设计的精华,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堪称华夏文明的瑰宝。线装书是古代艺术设计和印刷装订技艺的完美结合,通过书装设计教学对古籍线装的结构、版面、装订工序、装订方式、穿线技法以及线装书的书函设计进行深入研究,让线装书的装帧设计这一传统技术得以传承与延续。  相似文献   

7.
钱曾<读书敏求记>之所以能问世,有其主客观条件.此书具有重视版本、按"四分法"编目、解题形式灵活的著录特点.它在版本目录学、文献编目思想、学术思想上均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读书     
<正>大师教导他的弟子,既要学习,也要寻求大智慧。"学习,是读书,是听师傅讲解。"大师说。弟子们问:"那么,怎么得到大智慧呢?""读书。"大师说。弟子们一脸疑惑。大师继续道:"而这本书是你自己。"弟子们似乎有些开窍,只听大师叹了一口气,若有所思:"读这本书并非易事,因为,几乎每分钟都有一个新的版本。"  相似文献   

9.
<正>曾经,乡村是一卷卷蓝布封皮的线装书,手工刻制的木版文字在薄薄的宣纸上印满了炊烟、古屋、麦田,印满了拱桥、溪流、杏花、荠菜;平平仄仄的低吟浅唱,长长短短的唐诗宋词,都写在那一卷卷线装书里。当然,还有滚滚的征尘,有"苛捐猛于虎"的悲号,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有"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呼唤……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起根发苗,发展壮大就在农村;农村,刻写  相似文献   

10.
薛瑄是明代主要的理学家,其《读书录》在明清两代经过多次刊刻,主要有十一卷、十卷、二十四卷、二十卷、八卷几种形式。并且,《读书录》在明代嘉靖至隆庆间有一刊刻高潮。本文就几种主要版本逐一梳理,考其同异及流变。  相似文献   

11.
郑力 《成才之路》2010,(9):54-54
印象中的书生应该是手拿一卷线装书,于月下浅唱低吟,完全沉浸其中。我们也会被感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也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而我们的文言文阅读。  相似文献   

12.
张其莹 《甘肃教育》2014,(21):68-68
正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读书是否该成为一种职业,我们姑且不论,但我们可以断言:读书与教师成长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教师读书具有其专业价值。一、生成专业智慧教师是需要一种专业智慧的,没有这种专业智慧,教育必然是肤浅的。教师的专业  相似文献   

13.
书痴杂忆     
我自认为可以算个书痴,因为日常生活就是买书、读书、教书,偶尔也写书。起先是买新书,接着买旧书,到后来因为工作的缘故,又买古书(也就是俗称的线装书)。不过说来惭愧,我最早接触并喜欢的书,并非中外名著,而是连环画。  相似文献   

14.
毕爱芳 《现代语文》2010,(6):104-105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每每听着这由李清照婉约词《一剪梅》谱曲后取名为《月满两楼》的清丽凄婉的歌,一种寂寞就会穿心而过。大宋,这个也许不应有敌人的朝代,就会不辞劳苦,从一本本的线装书里跋涉而来,又钻进而今花样翻新的各种版本中,  相似文献   

15.
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很实用的读书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命题看好读书卡片题,显然是要求同学们掌握一种"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更好地落实课标精神。下面就近年来制作读书  相似文献   

16.
王崧舟 《教育文汇》2012,(11):52-53
我爱读书。有人问:"王老师,读书是不是你的业余爱好?"我说:"错了,应该把‘业余’二字去掉。"读书是我全身心投入的爱好。于我而言,读书跟吃饭一样,跟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关于读书,我有三句话。第一句:为己读书。孔老夫子在《论语》中说有两种学问,一种叫"为己"的学问,一种叫"为人"的学问。他认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什么意思?老夫子认为,古时候的君子读书是为了  相似文献   

17.
<正>读书是一种修养,读书能明理,读书能修身,读书能养德。为此,教师要读书,教师必须读书。教师只有把读书视为一种习惯时,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也",才能用现在的知识,培养好未来的人。优秀的教师就是在读书中成长起来的。一、读书是教学的需要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扪心自问:教书,没有"书"教什么?不读书怎么教?多少教师任教很多年,有的到退休都没有多大的改变,为什么?答案不言而喻,那就是因他们不读书或者读书少,因而,他们只能机械地重复工  相似文献   

18.
"读书不能弄成一种身份"读书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要是论教养,你真的是读书人,你不要讲出来。读书也好,画画也好,不能弄成一种身份。这是我到国外才学会的。国外很"牛"的人都害羞得要命,躲着不讲自己挺在  相似文献   

19.
五种读书卡片古今中外名人学者所作的读书卡片大致有五种:一是摘录卡。这是运用最多的卡片,主要是摘录所需要的原始资料。抄录时要做到目的明确,摘录准确,出处精确.出处包括作者、书名、版本、章节和页码。摘完后要当即进行核对,以便做到用时不缺。摘抄的卡片,先可...  相似文献   

20.
古人读书,讲求诵读、吟诵,读书中有"读"、有"味"、有"诵"。这是一种可贵的读书方法,行之有效,亦能培养人脚踏实地的品格和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