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红亮 《职教通讯》2012,(22):57-61
"真"指称着"合规律性","善"为"合目的性",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体,并体现在人类活动中。高职人文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内涵着"真""善""美"。高职人文教育之"真"是指高职人文知识教育,"善"是高职人文精神教育,"美"是高职人文知识教育与精神教育的统一体,并体现在高职人文教育的实践活动中。  相似文献   

2.
徐曼曼 《教育》2012,(17):22-23
开放大学要与普通高校错位发展,致力于开放教育,在过去"有教无类"的基础上实行"因材施教",实现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并重,在学习型社会中培养许许多多作为"人"的人,真正实现由"教育选择人"过渡到"人选择教育"。  相似文献   

3.
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意味着教师教育观念的根本改变。论文从"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各自的概念内涵入手,阐述了"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所凸显的观念更新,以及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整体变革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4.
成人教育的核心和根本是"成人",成人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原,发挥教育的更大影响,必须关注"成人"教育。而成人教育要实现"成人"教育,必须要有"成人"课程,因此,需要在"成人"视界下构建"成人"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一顽疾的"解药",我们更是跟那时的"大多数"一样茫然无措。其实,"应试取向"是一种"非常态"的教育。它"要分不要人",经历这样的教育,大多数人的快乐没有了,大多数人的健康没有了,大多数人的未来没有了。陶行知先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的教育无论是对个人、家庭还是国家、民族。都是苦难和没有希望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是对教育本义的一种扭曲和变态。痛定思痛,有识之士纷纷"揭竿而起",不断对"应试取向"进行"反动",于是便有了朱永新和他的"新教育实验",有了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现状和教育研究的现状令人担忧教育哲学工作者用一些早已没有生命力的所谓哲学概念"指导"教育实践而不是以哲学的气质介入"教育",使教育哲学走失了方向;教育学家所探讨的教育本质和现实教育的其它出路不容易由教育工作者付诸实施.同时,代际和同辈之间的教育中科学因素少之又少,因而用"教育科学"来指称当前的教育研究,实在是一种尊称;人们对教育自身的改变缺少一种技术的眼光,没有将教育的积累看成是一门技术的发展历程,甚至将教育的工具和环境误以为是"教育技术",使真正的教育技术的改善处于"遗忘"和"误以为"的历史境遇.由此看来,将真正的哲学、科学和技术的眼光、思想方法引进教育生活中是教育研究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终身教育也叫"永恒教育"、"永久教育",即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它包括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等不同阶段所受教育的总和,教育是一个终生参与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6月,由《职教通讯》《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4家期刊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八届苏派职教高层论坛在常州举行,主题为"适合·选择: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追求"。这个主题并非信手拈来。"适合"源于江苏省教育厅葛道凯厅长提出的"适合的教育"理念,而"选择"来自从2012年开始,浙江秉持"选择性教育"思想,开展的一场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在内,涉及课程设计、招生考试制度、教师管理、学  相似文献   

9.
"有教无类"是与"教育要面向全体"相类似的一个朴素教育理念。可以理解为教育对象不分阶层,没有高下贵贱之分;或者说人不论品行善恶、聪明愚笨,都能予以教育。另外也可理解为"有教"则"无类",即人原本"有类",有高下、智愚、贤与不肖之分。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补这些差别。这可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然而"后进生"问题的存在昭示着"教育面向全体"仍然是需要全社会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分析"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各自的概念内涵及特征入手,阐述了"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所凸显的观念更新,以及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整体变革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1.
"教育有法"是指教育本身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可以利用,"教育无定法"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可以套用。一种方法好不好,重点看你用的是不是地方,再好的教育方法,如果用的不是地方,也不一定灵验。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不同教育方法,能把教育的功效发挥到极致。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如果认真学习、积极探索、深入研究,总会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方法。"大事化小""小题大做",是我在班级管理中经常运用的小技巧。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教师教育"大学化"转型是当前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假设,将当前教师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趋大学化"阶段和"大学化"阶段。"大学化"阶段的教师教育,是被置于大学中的教师教育,而"趋大学化"阶段的教师教育是院校中的教师教育。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与大学化教师教育的本质区别表现在文化氛围、学科综合能力以及学术水平上。为此,"趋大学化"的教师教育应该在学科综合化程度、学科学术性积累、学术性与师范性整合以教师教育的定位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教育输入"与"教育自觉"是中国教育发展史的两个关键词,如果把"教育输入"比喻为教育发展的"明线",那么"教育自觉"则是一条"暗线",二者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清末以降,面对西方列强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入侵,中国教育"自觉"意识迅速萌发,并用于指导"教育输入"——标志着近现代教育"中国梦"的启程。"教育自觉"萌发后,多维度地规范着"教育输入"活动。在"教育输入"视野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教育自觉"的系统化趋势逐渐明显,呈现出"教育思想自觉——教育输入自觉——教育制度自觉——教育实践自觉"的立体发展态势。同时,"教育自觉"的水平提高推动着"教育输入"的发展。虽然起步期的"教育自觉"显得相对稚嫩,但并不削弱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教师教育"大学化"转型是当前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假设,将当前教师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趋大学化"阶段和"大学化"阶段。"大学化"阶段的教师教育,是被置于大学中的教师教育,而"趋大学化"阶段的教师教育是院校中的教师教育。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与大学化教师教育的本质区别表现在文化氛围、学科综合能力以及学术水平上。为此,"趋大学化"的教师教育应该在学科综合化程度、学科学术性积累、学术性与师范性整合以教师教育的定位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正>"森林式"教育可追溯到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它关注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从不同学生的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机会。"森林式"教育关注教育的全体性和公平  相似文献   

16.
人民教师肩负下一代德智体全面发展之重任,理应为好"经师"更要为好"人师",不为浮浅流行"时尚"所惑,必须把握基础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根本之"不易"。教育改革倘若随波逐流偏爱"时尚"之嬗变,就容易忽视教育根本之"不易"。若要反思基础教育之"不易",既要反思教育目的,又要反思教育内容,还要反思教育方法。笔者认为,上海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把握好基础教育之"不易"与"时尚"的  相似文献   

17.
<正>当下探讨"适合的教育"这一话题,其本质是倡导由"分的教育"转向"人的教育",探索教育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当下高中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升学需求"僭越价值序次,凌驾于一切追求之上,成为教育活动马首是瞻的事实导向;"分的教育"演变为一些学校的"教育品相"与生态样式。其实质是将"科学获知"这一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凌驾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价值之上,将因材  相似文献   

18.
"讲台"与"舞台",是高等师范舞蹈教育必须同时面对的现实问题,应结合师范舞蹈教育的特点,做出具体分析.在师范院校的舞蹈教学中,"讲台"与"舞台"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而是共同存在于一个有机完整的教学系统之中,师范舞蹈教育的平台应由"讲台"与"舞台"共同搭建.处理好"讲台"与"舞台"的关系,有利于调整高师舞蹈教育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师范性"与"专业性"的严重失调.  相似文献   

19.
自Inclusive Education提出以来,"融合教育"与"全纳教育"便存在着概念上的激烈争议。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融合教育"起源于特殊教育领域,是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概念;而"全纳教育"起源于全民教育,其涵盖的范围包括特殊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另外,二者在教育对象及学生地位等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因而"融合教育"与"全纳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有区别地加以使用。为促进教育包括特殊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在当今中国大陆,应积极提倡使用"全纳教育"而非"融合教育"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领域,"快乐教育"、"愉快教育"、"赏识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追求。对于教育现状来说,教育确实需要注入"快乐"的因子,但是,如果不把"快乐教育"仅仅作为一个口号,而是作为一种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