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蜀报》7月30日报道,简阳市人民法院已正式起诉成都某电视台。事情的起因缘于成都某电视台一次涉及简阳市法院执行庭在执行一起经济合同纠纷案的采访报道。 简阳市法院认为:“成都某电视台记者到法院采访时采取了一系列不法行为,即未经有关部门批准,采取了偷拍镜头、编造事实、无中生有的手段、严重丑化和毁损了简阳市法院的形象。” 但记者认为,从中央到地方,新闻媒体采用暗访的方式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惯例,这种行为已被媒体和广大群众所接受。并且,新闻记者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必须面对现实,特别是暴露丑恶现象,更要…  相似文献   

2.
据《蜀报》7月30日报道,简阳市人民法院已正式起诉成都某电视台。事情的起因缘于成都某电视台一次涉及简阳市法院执行庭在执行一起经济合同纠纷案的采访报道。 简阳市法院认为:“成都某电视台记者到法院采访时采取了一系列不法行为,即未经有关部门批准,采取了偷拍镜头、编造事实、无中生有的手段,严重丑化和毁损了简阳市法院的形象。” 但记者认为,从中央到地方,新闻媒体采用暗访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暗访和偷拍的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暗访与偷拍的争论伴随隐私权的概念而生 徐: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对于新闻界的暗访与偷拍问题并不是从来都存在争议,在早期甚至是一个公认的优秀记者的行为,受到崇敬。比如说美国写作《疯人院的10天》的女记者科克伦,另外中国的新闻前辈邵飘萍也曾经十分认可这样的采访方式。对于这种采访方式的争议以至批评,更多的是从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出现的。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我们可以想到的一个原因是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相关的,争论是伴随科技器材进入采访领域而生的,另外这是否也和尊重人权的世界潮流相关呢?  相似文献   

4.
关于记者暗访和偷拍问题的访谈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力丹  徐迅 《现代传播》2003,1(4):27-30
针对媒体上越来越多的暗访和偷拍现象,本文阐明了以下观点暗访和偷拍从未成为专职新闻采访的主流方式;记者的专业水平主要体现在获取新闻的能力方面;观众的收视心理是媒体培养的;我们仍需学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论述;媒体对民法典(草案)的忽视表明媒体缺少真正的法治观念;更多的规范是道德自律;要小心避免因秘密采访的泛化而付出代价;媒体应培养舆论中成长着的法治意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并未认可秘密采访.  相似文献   

5.
对于能够同时满足受众听觉和视觉需求的公共媒介电视来说,声音和画面是缺一不可的。这是电视不同于报纸和广播这些传统媒介的优势,可是有时也是它的劣势。正是电视需要声、画两条腿走路的这个特性,决定了在某些不可能通过正常途径获得采访声音和画面的特殊情况下,“暗访偷拍”也就是电视节目隐性采访行为的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6.
如今,打开网页,随处可以看到含有“偷拍“字眼的新闻。其实,偷拍最早是被运用于新闻采访当中,作为暗访的一种手段,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这种方式能够让记者获取正面采访或公开采访难以获取的新闻  相似文献   

7.
王军 《视听纵横》2004,(2):36-37
电视暗访就是在不告知采访对象的前提下,采用非常规的拍摄手段,秘密进行的电视采访。  相似文献   

8.
马邵娟 《记者摇篮》2005,(1):39-39,41
《大连晚报》连载的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我带着“偷拍”机——记者亲历录》长篇文学,生动记录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记者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暗访的足迹,再现了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读后使我颇受感动。为了把握事实的准确性和维护正义的尊严,揭露和鞭笞腐败与邪恶.他们不顾自身的安危,深入“虎穴”进行偷拍暗访。  相似文献   

9.
某地发生了多起出租汽车司机被害事件,为了唤起司机们的防范意识,当地一家报纸派出了3名记者,有意打扮得凶神恶煞,在马路边上堵出租车,上了车之后又有意要开往很偏僻的地方。他们以这样的形式进行“暗访”,目的在于“考验司机的警惕性”。在采访手段方面,这属于一种暗访。与此相类似的,是在其它方面的暗访,例如,到某个据反映有嫖娼行为的桑拿浴室、宾馆去,主动找工作人员要“小姐”;到某个据反映出售假烟的商店,点名要某种牌号的假烟。这样写出的报道,因为问题属于热点,细节比较生动,戏剧性很强,对受众会有独特的吸引力。但是,在新闻理论上,…  相似文献   

10.
介入式暗访不能作为采访的常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力丹 《今传媒》2006,(12):6-7
暗访,又叫“隐性采访”,可以分为介入式采访和非介入式采访两大类。介入式,即记者假冒各种身份,与事件的当事人交往,以获得新闻信息;非介入式采访,是指记者不显露自己的身份,以旁观者的眼光观察,没有介入或干预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获得新闻信息。介入式采访兴起于19世纪末美  相似文献   

11.
大家辩论的是伦理问题,道德问题一般没什么好辩的 王贺新(以下简称王):展老师,您提倡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来研究新闻传播的问题,在新闻伦理这个问题上您怎么看?  相似文献   

12.
林萧 《视听界》2012,(3):12-13
近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表示,广东鼓励媒体记者暗访制假售假案例,必要时可安排警方人员进行保护。广东省打击制假售假专项行动小组组长赖天生表示,参与暗访的记者名单将提前上报宣传部及公安厅,并表彰成绩突出记者。  相似文献   

13.
展江 《青年记者》2016,(16):73-76
暗访偷拍,按照笔者的理解和分类,属于典型的媒体和传播伦理议题之一.一方面,它充满了争议性,符合伦理议题的特征,可能是功利主义伦理学最好的探讨对象.另一方面,总有论者因暗访偷拍某种程度上的欺骗性而根本否定其存在的道德基础,其最大的伦理学依据当然是康德的道义论.然而,为什么暗访偷拍如此遭受非议而坚强地存在着,并且为世界上的优秀新闻媒体所看重?我们通过当代中外知名电视媒体对暗访偷拍的使用、特定的社会语境和当事人的认知来做一番剖析,看看能否得到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4.
说暗访     
电视记者暗访,一般指以下情形:电视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乔装身份、隐蔽摄像器材,近距离接近采访对象,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状态下,秘密录音、录像,对事件过程跟踪拍摄,并最终凭借媒体进行公开报道。上列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构成暗访的要件,缺一不可。否则,便失去新闻暗访的本质特征,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5.
古镇偷拍记     
顶着南国如火的骄阳,我们来到祖国最南端的古镇——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刚进镇政府,便腹痛难忍,赶紧打听厕所在哪,秘书回答说这里没有。 连日来采访奔波,酷热难当,饮食不适,加之晚上开足空调贪凉,诸多因素引起腹泻的老毛病又犯了。赶紧叫上司机开车赶到镇去寻找“方便”之处。 在闹市中心一旅馆,爬到四楼解决了燃眉之急。刚出厕所门,便听得一阵接一阵的电子音乐响起,此起彼伏没完没了。好奇心驱使我循声而去。往左边一  相似文献   

16.
早就听说琼州海峡不管是客渡还是车渡,乱收黑钱的现象十分严重,最近我们特意暗访琼州海峡的运输市场,将亲眼目睹的一些码头工作人员和船员敲诈勒索过海车辆和旅客的种种行经,曝光于天下。“宝岛”420号船上见闻 我们的拍摄是在海南省琼州海峡轮渡运输管理办公室两位同志的协助下进行的。为了不暴露记者身份,我们向外单位借了辆面包车,海峡办的同志只呆在车上,我俩在码头上相互掩护,用“傻瓜”相机偷拍。  相似文献   

17.
赌场暗访记     
我是南国都市报实施暗访偷拍活动较多的记者之一,报社为保障我的采访安全,特地给我配备了一台暗访摄影机.这台暗访机外表看不到镜头,一般人难以发觉它.它让我完成了不少用普通照相机难以完成的采访任务.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各种假冒伪劣的东西不断被曝光,注水肉、黑心棉、陈大米、瘟鸡肉、毒香肠,等等等等.人们一面在担心自身的生命健康,一面在痛骂不法商贩的道德沦丧,还有一点就是感佩我们的新闻记者们,因为几乎所有的假冒伪劣都是通过媒体曝光后才被查处的,才使得更多的人们得以免遭无妄之灾.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节目中,最重要的元素是画面,画面中的主要对象是人的活动(有些画面,比如风景、静物等除外,这些占的比例很小)。在拍摄电视新闻时,一般情况下,被摄对象是知道电视摄影记者及摄像器材的存在的。但有些情况下,摄像活动是不能让被摄对象知道  相似文献   

20.
1偷拍到丈夫不忠实的证据,妻子赢得离婚官司 陈立绒是浙江温州人,1990年到四川泸州从事美容美发工作。1997年夏天,她与李俊杰结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