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磊 《学语文》2006,(3):42-42
连文和互文是古代汉语的两种修辞手法。处在连文和互文关系中的词语,位置相连或相应,词性相同,意思也相同或相近,词义可以相互推阐。连文(也称同义复词)指两字相连成词,前后词义可以互推的修辞方法,如《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同左师公曰:“丈夫亦爱伶鱼少子乎?”“爱怜”连文,由“爱”可以推导出“怜”也是疼爱的意思,不能拆开来另作解释。  相似文献   

2.
从狭义角度,语言同义研究语法同义和"社会性言语"同义,言语同义研究"个体性言语"同义。从广义角度,语言同义和言语同义都可视做言语同义。以此为界,从狭义角度分析了语言同义的浮现形式语法同义和社会性言语同义以及言语同义的浮现形式辞格同义,并从广义角度分析了言语同义句的各种浮现形式。研究目的在于明确同义的界定,开阔同义研究视野,完善同义理论,促进同义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3.
对《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句中的"文莫"二字,古今人做出过多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其中的"文"指人的外表,"莫"通"无",是"无文"的省略,指与外表相对的"内心"。至于古人说"幕音漫",则是因为"莫、幕"相通,"漫"是"无文"的合音。《论语.述而》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就生理属性而言)从外表到内心我跟一般人都差不多。  相似文献   

4.
充分的言语实践使常用词“牢”获得词义引申的广阔舞台,其词义辗转演变,形成庞大而复杂的词义系统。“牢”所负载的众多义项看似无有关联,人们易忽略它们之间实际存的隐性联系,因而造成训诂释词之失误。对其词义系统进行梳理归纳,便可寻见其词义引申之脉络,正确解释不同语境中“牢”的含义。“搜牢”之“牢”义为“廪食”,即粮饷、军粮;“牢盆”之“牢”与“共牢而食”之“牢”皆表示器皿之义。  相似文献   

5.
《诗情画意·轻快活泼》(《中学语文教学》84年第十二期)一文释辛弃痊“明月别枝惊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别枝”为“另一枝”。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中也持这种说法。细细推敲,觉得犹可商榷。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副词性连文由若干不同音节组合而成或由同一个音节相叠而成,结构形式轻松散,内部语序较固定,构成成分一般为副词,其意义与其某一构成成分的意义无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连文”最早引起学者们的研究是因为它在训诂、校勘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连文”这一概念也有了新的理解.本文主要结合《史记》,对“连文”这一概念作出梳理,并着重分析《史记》中“反义连文”的性质与特点,以此来揭示“反义连文”在《史记》反义词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9.
正无恙一词可谓生命力极强,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到今天,历久而不衰。《战国策·齐策》中,赵威后问齐国的使臣: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1956年,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也提到它: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两个例子中,前者的恙分别当祸患、灾害、忧虑讲,后者的恙当病痛讲。总之,恙是个不好的东西。恙,究竟为何物?千百年来,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中的  相似文献   

10.
“往”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主要用作介词。作为连接处所名词的成分,“往”最初其实是个表示趋向的动词。“往”大概在唐宋年代开始虚化,到了明清年代,用作介词的例子已经比较多见。但其完全作为介词来使用,还是近一百年的事。其语法化的动因,首先是处所词语的出现,再就是连谓结构的形成,这是从结构上说的。从语义上讲,处所词表示的语义指向由“往”移到了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古代的注解,还是现代各种版本的释义,都是以"意译"的方法解释《论语》中"有教无类"这句话。"有"的意思,"类"的意思,都交代的很不明确,这必然导致历代对"有教无类"这句话的误读。其实,将"有"释为"获得","类"释为"需要遵循的固定模式",才能得到这句话的本意,即"人们可以通过不固定的灵活的方式进行学习、获得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严清 《江苏教育》2007,(9):52-52
梦见自己在试场上面对一道难题.说难,其实也不难,只是解释“学生”一词。醒来,悚然而惊:做了几十年教育工作.要回答这道题目,竟一时语塞。  相似文献   

13.
“无恙”一词可谓生命力极强,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到今天,历久而不衰。《战国策·齐策》中,赵威后问齐国的使臣:“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1956年,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也提到它:“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两个例子中,前者的“恙”分别当祸患、灾害、忧虑讲,后者的“恙”当病痛讲。总之,“恙”是个不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以孔子授业而非"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以《论语》传递的信息为依据,系统分析孔子授业同弟子入仕的关联,论定授业中有关政事的议论植根于君子之教。  相似文献   

15.
官会林 《班主任》2005,(9):27-27
"师道尊严",亦作"师严道尊".<礼记·学记>里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师道尊严"本谓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或道理才能得到尊重.后多用以指为师之道的尊贵、庄严.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首句“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字,向有两种解释之争,一曰“别一枝”“另一枝”“斜枝”,源于俞平伯;一曰“离别树枝”源于朱光潜。但细味都牵强:习于博察的人们都知道,鹊巢从来是筑在主枝的叉丫  相似文献   

1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起首两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白草”,课本注为“指一种晒干后变为白色的草”。这样的注释固然也不错,但是,笔以为这与全诗所展示的雄浑阔大的意境不那么契合,还不足以显示边塞独特的风光。  相似文献   

18.
贵刊2006年第二期刊载了李福荣、路银平的《吟诗词学历史》一文,其中涉及的有关问题笔者不敢苟同:“三军过后尽开颜”中“三军”的参考答案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制第九册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九课《长征》一诗,现在通用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九册  相似文献   

19.
“终身教育”切中“制度化教育”的时弊。从正式形成这个概念并把它作为现代教育战略开始,到如今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惟其如此,我国现在到处为“终身教育”叫好,而在舆论中谈到“终身教育”,却鲜见一个小小的“不”字。倒是作为最初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述“终身教育”概念的日本学者波多野完治,对日本教育主管当局很快对“终身教育”问题作出响应,持保留态度,担心它一旦落入官僚掌握之中,将导致“对人的一生的思想”的控制。且不说这种担心是不是过虑,不妨从一般情况谈起。在我国现实状况下,假如谁愿意终生受教育,那就意味着:从4岁起进幼儿园,7岁进小学,年满16岁初中毕业,算是家长、个人和国家都尽了法定的“教育”的义务。此后,个人是不是进一步受教育,那是家长和个人的事。由于义务教育只是不完全的基础教育,故还须受高中教育。到年满19岁时,算是受完了基础教育。不过,基础教育即使!终身教育“切中!制度化教育“的时弊#从正式形成这个概念并把它作为现代教育战略开始,到如今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惟其如此,我国现在到处为“终身教育”叫好,而在舆论中谈到“终身教育”,却鲜见一个小小的“不”字。倒是作为最初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述“终身教育”概念的日本学者波多...  相似文献   

20.
苗淋 《师道》2006,(5):1-1
乙酉暮春,有幸游会稽,观山阴,赏兰亭,极尽视听之乐趣。那山,那水;那树,那竹;那酒,那诗;那书,那事……无不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系之。站在一块独刻“太”字的石碑前,导游讲起了王献之学书之事——王献之问父亲王羲之把字写好的秘诀在哪里,羲之命人盛满十八缸水,然后说:“秘诀就在这十八缸水里。”小献之磨尽三缸水后,自认为字练得差不多了,便把一大捆摹写的字送给父亲看,希望得到褒奖。羲之翻阅后,在一“大”字下面加上一点,成为“太”字,并说,拿给你母亲看看吧!献之母亲也是一位书法鉴赏行家,她看后写下两句诗:“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