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发誓,家里所有的亲人都没有向媒体、外人提过哪怕是一次关于文珺要找爸爸的话。”郭文珺的妈妈张琳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就算是找父亲也轮不到别人呀。而且我相信他爸跟我一样爱文珺,甚至比我更爱。早年因为双方都要拼事业,我们分开了。但这并不等于他就不爱文珺。我相信孩子的爸爸有难处。”张琳说到动情处,哭出了声。  相似文献   

2.
一证走中国     
除了去银行,王学和很少用身份证干过别的事情。“我不像你,整天飞来飞去,还要住宾馆,那当然到处都要用身份证。如果有一天我也要出远门,那肯定得带上。”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把余秋雨作为一个思想者的身份来约访时,余秋雨愿意回答我们关于文化方面的一些问题。他最终选择回信的方式。在他看来,面对面,也许记者会误解他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在北京冬至的深夜里忙过通宵,《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编辑们关上电脑回家时与早南峰不期而遇。此时,《中国新闻周刊》第450期开始付印,北京新的一天开始了。  相似文献   

5.
“5月17号我开始写微博,每条140个字,我还写不过人家吗?所以我斗气了。我很好胜。对我这种人而言,我知道争不到一时,也争不到千秋”  相似文献   

6.
“上天生人,给我们一张脸,而厚即在其中,给我们一颗心,而黑即在其中。从表面上看去,广不数寸,大不盈掬,好像了无奇异,但,若精密的考察,就知道它的厚是无限的,它的黑是无比的,凡人世的功名富贵、宫室妻妾、衣服车马,无一不从这区区之地出来。”  相似文献   

7.
2月26日,华人导演杨紫烨执导的电影《颍州的孩子》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在一片赞誉声中,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该片暴露了中国的“阴暗面”,中国政府为防艾所做的很多努力影片都没有提及。其实《颍州的孩子》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民间纪录片,它的拍摄得到了中国政府部门的支持。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何忠洲深入颍州,为我们讲述了该片主要角色的真实生存状况。[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这是个安静的小镇,然而一年之内发生了两次暴恐事件。《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色力布亚居住、追索两周多,不仅为了寻找暴恐分子在这个小镇精神异变的轨迹,还试图了解埋藏在这日常生活后的某种暴力的隐秘起源  相似文献   

9.
王晓翠 《青年记者》2007,(20):43-43
在CNRS对新闻类期刊的读者调查中《,中国新闻周刊》的男性读者占到77%,《新闻周刊》的男性读者占到69.7%,《三联生活周刊》和《南风窗》的女性读者分别占到56.3%和51.4%。  相似文献   

10.
“扎根”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个政治名词,但是在韩东的同名小说里,这个词的历史和政治意义都被过滤掉了  相似文献   

11.
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王小峰。一日他的MSN签名上写着“谁想来三联实习?”“我去!”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应和,他倒也爽快:“来吧,我指导你。”顿时有被幸福击倒之感,忍不住憧憬,或许我因此而离成为记者的梦想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2.
群居生活     
盛夏周末,待在Leeka家的小书房,熄了灯,月光自百叶窗将每个人打造成斑马状,一群人在空调的微噪中玩“杀人”游戏。在输者被惩罚而去窗口大叫“我不是正常人”时,我的脑子里突然闪出几年前的那些夜晚,一群人在学校足球场的看台上游戏时且笑且叫的场景。  相似文献   

13.
记忆与超越——《党员生活》如何策划辛亥革命百年专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红一 《新闻前哨》2011,(11):63-65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为此,海内外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各类媒介也竞相出招,精心组织策划纪念报道,回望百年,与受众一起接近、还原、触摸、感受辛亥。如2011年第37期《中国新闻周刊》通过陈天华、邹容、秋瑾、林觉民、宋教仁、蔡锷、黄兴、孙中山8位辛亥人物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李沅 《传媒观察》2007,(4):57-58
《中国新闻周刊》有一个挺“牛气”的目标——做新闻的终结者。意思就是,他们周刊做过的新闻别人就无法再做了。作为一名在政经类期刊工作的记者,我对这个提法很有共鸣。结合4年多来在金陵瞭望杂志社写过的稿件,我粗浅地谈谈对杂志新闻深度报道的一些感受。  相似文献   

15.
有时,回忆是一件辛苦的事。而对于一位93岁的老人而言,回忆已经不是心灵煎熬,却是体力的一种消耗。“这些有什么好说的吗?”陈志竟淡淡地看着记者。接下来的叙述让人感觉到,他并无倾诉的冲动,或者是没有倾诉的习惯。《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提到对他的“事迹”一笔带过的《蒋经国传》,他还是淡淡地说:“书中好像把我的名字写错了。”  相似文献   

16.
全运会期间,《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面对面采访了多位省或协会代表团的领导,对于全运之困、之难、之尴尬,他们有各自的体验。而对于这个“必办”的盛会,他们考虑的是如何知难而进。  相似文献   

17.
正在安徽进行试点的农村费改税,被专家称为中国农村的第三次革命。但是因为难度大,关系错综复杂,仍然困难重重。《新闻周刊》记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崔传义,破解其中难题  相似文献   

18.
简约生活     
说起简约,首先想起了分数的约分,一个带有公约数的分数,仿佛忍辱负重,让人极不舒服,比如分数4/6,怎么看就是没有2/3清爽利落,其实际的值是一样的。由此,我想到了生活,在生活中带公约数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正是这些不必要的公约数把生活搞的如此复杂,比如衣食住行,比如迎来送往,但从真正需要出发的又有多少呢?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2月份,在《中国新闻周刊》当年第47期《疯狂的养生》系列文章中,本刊记者曾以直面“刘太医”的形式揭露过当时尚未“出事”、正处于“事业巅峰”状态下的刘弘章父子。此后一年多时间,本刊数度接待了一些接受过“太医恩惠”者的来电和来访。令人吃惊的是,来访者中的一些人甚至已经认识到上当受骗,却还在试图为“刘太医”做辩护,并希望本刊能够告诉他们,“太医”的理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他们简直是在主动要求继续上当受骗。现在。刘弘章被逮捕并接受了审判。对于那些稍微具备医学常识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件令人拍手称快的好事。  相似文献   

20.
一起轰动中国的恶性大案即将尘埃落定。2008年10月20日.袭警者杨佳终审被判处死刑。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目睹了杨佳听到宣判后的表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